小朋友得了中耳炎怎么办?
2022年03月23日 8024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小朋友得了中耳炎怎么办?
小明是个可爱的小朋友,非常喜欢游泳,一天从游泳馆回来之后,晚上直喊耳朵痛,家长以为大概是游泳的时候耳朵进水发炎了,于是在家附近的药店买了滴耳液给小明用,2天后小明就不痛了,但说耳朵有点闷,妈妈也没有在意,又过了几天,妈妈发现小明看电视时音量调的比原来大很多,跟他说话老是“啊?啊?”地听不清,妈妈才着急了,赶紧把小明带到医院,通过检查医生说这是分泌性中耳炎。
什么是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很常见,小儿的发病率比成人高,也称为渗出性中耳炎、鼓室积液,如果病程短,可称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如果病程较长(一般在8周以上),称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主要表现为耳痛,耳闷胀感,听力下降,自听过强(自己对自己讲话的声音感受很强,对外界的声音反而觉得隔了一层膜),多数患儿是因为急性中耳炎、耳痛来就诊,但是一些家长误以为耳朵不痛就好了,没有继续复诊,以致部分患儿延误治疗。由于儿童不会主诉,容易拖延病情,并导致较明显的听力减退而影响终身,因此分泌性中耳炎是影响儿童听力的重要原因,家长应当予以高度重视。
左图为正常中耳结构,中图为分泌性中耳炎,右图为耳内镜下鼓膜的表现
小朋友得了中耳炎怎么办?
分泌性中耳炎是怎样引起的?
分泌性中耳炎的最常见的病因是上呼吸道感染(俗称感冒),包括急性鼻炎、急性鼻窦炎、急性扁桃体炎等),致使与鼻、咽邻近的咽鼓管(连接中耳和鼻咽腔的管道)的发生炎症,从而引起咽鼓管阻塞,导致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在小儿分泌性中耳炎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腺样体肥大,从下图可以看出,咽鼓管在小儿比较宽、短、直,在成人比较窄、长、斜,而小朋友抵抗力不如成人,容易感冒,所以分泌性中耳炎在小朋友更为多见。学龄期的小朋友,由于会出现鼻子后方腺样体的生理或病理性肥大,堵塞咽鼓管在鼻咽部的开口,也更容易导致分泌性中耳炎。在成人,除了最多见的感冒、鼻炎等病因外,反复发病者要警惕鼻咽癌的可能!
耳朵积水是因为洗澡或游泳进去的吗?
很多家长都以为中耳积液是因为洗澡或游泳导致水从外耳道流进去的,其实并不是这样。感冒、鼻炎或腺样体肥大等因素引起咽鼓管功能障碍时,外界空气无法通过鼻腔鼻咽部进入鼓室,鼓室内原有的气体逐渐被粘膜吸收,腔内形成负压,引起鼓室粘膜血管内液体渗出到中耳内,形成分泌性中耳炎。开始时积液较清亮,久治不愈后,可变粘稠,严重者可出现“胶耳”。分泌性中耳炎绝大多数都能治愈,所引起的听力下降也是轻微的,随着积液的消失听力也能够恢复正常。但是如果未能得到及时治疗,耳内的液体没有被吸收,则会导致粘连性中耳炎、鼓室硬化、胆固醇性肉芽肿等继发疾病,造成永久性听力下降,治疗将变得非常困难,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
得了分泌性中耳炎要如何治疗呢?
保持咽鼓管通畅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关键,首先要针对病因进行治疗,积极治疗鼻炎,鼻窦炎。对小儿分泌性中耳炎,更要警惕同时伴有腺样体肥大的可能,如果有腺样体肥大,则应在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同时将腺样体切除。
1,保守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是儿童常见的疾病,绝大多数都可以治愈,家长不必过于担心,但是也应该给予足够重视,以免延误治疗导致并发症的发生。药物可给予抗生素、激素、粘液稀释促排剂、收缩鼻腔的鼻喷雾剂,年长能配合的患儿可行咽鼓管吹张。
2,手术治疗:保守治疗效果不好的成人则可考虑行鼓膜穿刺术抽出积液,对于不能配合穿刺抽液或反复发作者,应考虑鼓膜切开及置管手术,如果同时伴有腺样体肥大,则需同期行腺样体切除术。通气管留置时间一般为3~12个月,大部分患儿可自行将通气管排出外耳道。
左图为鼓膜穿刺,右图为鼓膜置管
防治中耳炎的几点建议:
⑴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预防感冒,孩子感冒鼻塞时,及早治疗,擤鼻涕时采用一侧擤的方法,不能过分用力,以防鼻涕进入中耳。
⑵ 发觉儿童对声音反应迟钝,看电视时要调大音量时,或者平时鼻音较重及睡觉打呼噜的儿童应尽早到医院检查,早发现,早治疗
上海第九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在治疗小儿耳鼻喉科方面的疾病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先进的诊疗技术,尤其在小儿鼾症,分泌性中耳炎等方面。
张治华,上海第九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擅长小儿耳鼻喉科,耳神经外科。门诊时间: 每周一,周三上午专家门诊,每周五下午特需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