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丨不可轻视的化疗后骨髓抑制

2021年04月11日 9426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化疗是一种全身治疗,化疗药物在杀伤和抑制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对骨髓的造血功能进行抑制,即骨髓抑制,今天就聊聊化疗后骨髓抑制

什么是骨髓抑制?

骨髓抑制是指骨髓中的血细胞前体活性的下降,通俗来讲就是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等血象的下降。

骨髓抑制是化疗的主要不良反应,通常发生在化疗后 1~3 周。

化疗药物的作用原理是杀伤体内增殖旺盛的癌细胞,而骨髓中的造血细胞同样增殖活跃,所以容易受到攻击,从而出现暂时地无法有效造血,导致血细胞的减少。可以说几乎所有化疗药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

白细胞减少会导致感染、发热,血小板减少会导致出血,严重的并发症可危及生命。

因此,及时发现骨髓抑制并及时治疗是化疗期间的重要内容,医生和患者都要引起重视。

临床上将骨髓抑制分为四度,具体如下:

哪些患者容易出现骨髓抑制?

根据化疗后骨髓抑制的回顾性分析显示,患者的体质、基础疾病、病理类型、化疗方案等因素都会影响骨髓抑制的程度。

以下情况属于易人群:

  • ①高龄(≥65岁),体重指数BMI<18.5kg/m2,且接受全量化疗;

  • ②持续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 ③肿瘤侵犯骨髓;

  • ④既往多次放疗或化疗;

  • ⑤近期手术和/或开放性创伤;

  • ⑥身体代偿能力较差,合并有糖尿病、心肝肾等基础疾病(如肝硬化);

  • ⑦营养状态差,摄入不足;

  • ⑧使用托泊替康、紫杉醇、长春瑞滨、蒽环类、联合铂类(特别是卡铂)等化疗药物。

如何发现骨髓抑制?

血常规检查在临床上也称为血象,主要是针对于血液中的一些主要的血细胞进行量化和分类的检查,一般主要包括有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

粒细胞半衰期短(6~8h),因此骨髓抑制最先表现为中性粒细胞和白细胞的下降,血小板半衰期5~7天,降低出现较晚,红细胞半衰期120天,化疗影响较小,通常下降不明显。

  • 白细胞的减少通常开始于化疗结束后一周,10~14天达到最低点,维持2~3天后缓慢回升,至第21~28天恢复正常(呈U形变化)。

  • 血小板降低比白细胞降低出现稍晚,下降迅速,两周左右达到最低点,在谷底停留时间较短即迅速回升(呈V形变化)。

  • 随着化疗药物逐渐被代谢及排出体外,化疗后2周就开始恢复。

各类血细胞下降的周期各不相同,最低值出现及维持时间也不同,只有这个最“低谷”才能真实反映骨髓抑制程度,根据这个规律,乳腺癌化疗结束后有两个时间点需要检测血常规:一是化疗后第2~3天,看有没有化疗后急性粒细胞减少;另一个是化疗后10~14天,看最低点(波谷)时候白细胞情况,如果此时不低,后续会逐渐恢复至正常。

如果既往有过骨髓抑制,则需要更密集的检测血常规变化。

拿到血常规报告后,重点看三个指标: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包括绝对值和百分比)、血小板,如有异常,及时到医院门诊找专科医生指导治疗,可以降低感染、出血并发症的发生。

骨髓抑制会有哪些症状?

化疗后骨髓抑制主要包括白细胞下降、血小板下降及红细胞下降三个方面,其中又以白细胞下降最为明显。

(1)白细胞下降

多数患者表现为乏力、倦怠、畏寒,若出现发热,需警惕继发性感染,如呼吸道感染、泌尿系及胃肠道感染、外阴生殖器感染及口腔皮肤感染等。

(2)血小板下降

严重的患者可出现皮肤散在的出血点,牙龈渗血或鼻出血,眼白处有出血,大小便带血,月经量增多等,若出现头痛、呕吐、昏睡或神志不清时,则需警惕脑出血可能,应立即就医。

(3)红细胞下降

会导致贫血相关症状,如乏力、心慌、头晕、头痛、呼吸困难等。

如果出现以上症状,请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出现骨髓抑制后怎么处理?

(1)白细胞减少

①抗生素预防感染;

②使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 (俗称“升白针”)。

(2)血小板减少

①输血小板;

②使用血小板生成素  (TPO)

(3)贫血

① 输入浓缩红细胞;

②使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促红素,EPO);

③ 补充铁剂。

总之,骨髓抑制自化疗诞生之初就与癌症患者如影随形。由于骨髓造血功能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化疗期间需要规律、合理的血象监测,选择安全性更好的药物和方案以减少患者发生严重骨髓抑制的风险。

好了,今天就聊到这里,下次,我们重点讲解白细胞降低如何处理。

如果觉得有用,欢迎点赞、转发。

如果在乳腺健康方面有什么疑问欢迎留言告诉我哦~~~

(部分图文源自网络,仅供交流,侵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