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息肉是如何形成的?如何通过饮食让囊肉缩小消失?

2020年12月21日 8062人阅读

       那么什么人容易得胆囊息肉?胆囊息肉是如何形成的?胆囊息肉会癌变吗?发现胆囊息肉应该怎么办?通过饮食能让胆囊息肉缩小消失吗?下面就给大家普及一下这方面的知识。

       什么人容易得胆囊息肉?
  1、有不良生活饮食习惯的人:当今社会生活及工作压力比较大,有些人经常熬夜,经常烦躁易怒、情绪抑郁,有些人不吃早餐及很少吃早餐,经常喝酒甚至是经常醉酒,经常大量进食油腻食物、高胆固醇食物,经常点外卖、吃快餐以及暴饮暴食等等。这些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会大大提高胆囊息肉发生机率。
  2、有家族遗传史的人:胆囊息肉的发生家族的遗传也有一定的关系。如果家族中有人患胆囊息肉,那么其后代发生胆囊息肉的机率就要明显高于他人。
  3、肥胖的人:肥胖的人很容易发生一些疾病,胆囊息肉就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据有关研究表明,肥胖的人体内的胆固醇比较高,如果这些胆固醇长期停留在人体内,就有可能使胆囊壁发生沉积,从而导致胆囊息肉的发生。
  4、有高脂血症的人:高脂血症发生胆囊息肉的主要机制在于胆汁中的脂质代谢发生异常,尤其是胆固醇的代谢存在障碍。现认为高密度胆固醇水平过低是胆囊息肉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5、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人:临床研究发现,乙肝病毒感染是胆囊息肉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急性肝炎期的过程中可能发生胆囊壁增厚、胆汁成分发生改变以及胆囊体积变化等异常现象,导致胆囊的收缩与舒张功能受到影响。
  6、有糖尿病的人:2型糖尿病在近年来被认为是胆囊息肉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患者的血清总胆固醇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高于非糖尿病患者,因此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胆囊息肉的发生率。
  胆囊息肉是如何形成的?
  胆囊息肉又称胆囊息肉样病变,是胆囊黏膜凸起性病变的总称,它包含着不同的病变类型。
  常见的有胆固醇息肉、胆囊腺肌增生症、炎性息肉和胆囊腺瘤。不同类型的胆囊息肉形成的原因有所不同。
  1、胆固醇息肉:胆固醇样息肉形成的主要与胆汁中脂质代谢异常特别是胆固醇代谢障碍有关。胆汁主要由胆汁酸盐、胆固醇、卵磷脂三部分组成。生理状态下胆盐、胆固醇、卵磷脂三者成一定的比例溶解于胆汁中,当三者的正常平衡发生改变或在胆道系统的一些病理状态下,过饱和胆汁中的胆固醇主动和被动转运至胆囊粘膜上皮细胞胞浆过程增强,被巨噬细胞吞噬。大量脂质堆积于巨噬细胞使其变大,移行缓慢,最终变成泡沫细胞。泡沫细胞因体积过大和变形能力差而不能通过淋巴管上皮细胞间隙,或者淋巴管腔被泡沫细胞堵塞,导致小管结构破坏引起粘膜下泡沫细胞堆积。待泡沫细胞积聚甚多时,诱导组织细胞反应性增生,吞噬后形成泡沫样细胞,泡沫状细胞在上皮的固有膜堆积向黏膜表面隆起呈单个或多个小结节状或息肉并突入胆囊腔,呈现类脂质金黄色的外观即形成胆固醇性息肉。
  2、胆囊腺肌增生症:胆囊腺肌增生症又称腺肌瘤性增生,是胆囊壁上一种组织成分发生过度增生的结果,它既不同于因炎症引起的瘢痕组织增生的病变,也不具有肿瘤那种破坏性趋势。胆囊腺肌增生症形成的机制,部分学者认同胆囊腔内压力增大学说,即腔内压力增大导致黏膜陷入肌层形成憩室,管腔压力增大有以下几种原因:①胆囊管先天性狭窄及弯曲导致胆囊出口周期性狭窄,在黏膜慢性炎症刺激下形成的胆泥、黏液等间断阻塞胆囊出口,导致胆汁排出受阻而使胆囊内压力升高;②胆囊壁肌肉异常收缩导致管腔压力增大。
  3、胆囊腺瘤:胆囊腺瘤是胆囊常见的良性肿瘤,目前认为慢性炎症和胆囊结石与胆囊腺瘤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其原因主要是胆囊结石及长期反复发作的慢性炎症,由于长期慢性炎症刺激和结石的机械性损伤,胆囊黏膜上皮在反复磨损、再生、修复的过程中出现较为明显的纤维结缔组织、血管以及上皮细胞、腺体和实质细胞的增生,以替代修复损伤的组织。刺激因素的持续存在可引起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伴有瘢痕形成,最终造成增生物突出到胆囊腔内形成息肉。
  4、炎症性息肉:这种胆囊息肉主要就是胆囊炎反复发作的过程中形成的局部组织增生,临床特点是大部分合并胆囊结石和慢性胆囊炎。
  胆囊息肉会不会癌变?
  一般来说腺瘤性息肉可以发展为胆囊癌,而炎性息肉、胆固醇性息肉,一般不会癌变,胆囊腺肌症是否会增加胆囊癌的风险,目前还存在争议,即使增加,程度也很低,不超过平均风险的2倍。息肉大小是预测恶变最有用的指标,一般大于2厘米的息肉几乎都是恶性的,并且很多时候癌症是晚期的。研究发现,在大于1厘米的息肉中,癌的发生率为43%~77%,而大于2cm的息肉100%为癌。年龄是另一个危险因素,研究显示,50~60岁以上的患者发生恶性息肉的风险更高。
  发现胆囊息肉应该怎么办?
  首先发现有胆囊息肉并不可怕,不要过分紧张。可以咨询专业医生,对于高危息肉应及时手术治疗,可以获得很好的治疗效果。
  1、哪些情况需要手术
  目前广泛采用的手术指征是息肉直径大于10毫米或者胆囊息肉伴胆囊结石。对于小于10毫米的病变要综合考虑其他风险因素,比如年龄大于50岁、逐年生长、形态为宽基底或无蒂的息肉。所以发现胆囊息肉是否需要手术治疗,患者需要到普通外科、肝胆外科或肿瘤外科就诊,得到专业医生的治疗建议。
  2、定期复查很重要
  超声检查是发现、确诊胆囊息肉的主要手段,也是随访复查的主要方法。对于不需手术的5~10毫米的胆囊息肉,开始需要每6个月检查一次B超,以后每年复查一次即可。如果发现胆囊息肉的增长每年超过2毫米,建议手术治疗。对于小于5毫米的胆囊息肉,特别是多发息肉,每年的B超检查就足够了。
  通过饮食能让胆囊息肉缩小消失吗?
  胆囊息肉一旦形成通过饮食是不可能让息肉缩小或者消失的。但是通过饮食调理可以控制息肉的发展以及恶变。饮食方面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1、限制饮酒:酒精在体内主要通过肝脏分解,所以酒精伤肝,引起肝功能失调,使胆汁的分泌排泄紊乱,刺激胆囊形成新的息肉或原来的息肉长大,增加胆囊息肉癌变的可能。
  2、饮食规律:吃好早餐,规律饮食对胆囊息肉患者极其重要。人体肝脏分泌胆汁,胆汁存储在胆囊内,而胆汁的功能主要是消化油性食物,如果不吃早餐,则晚上分泌的胆汁利用不上,存留于胆囊内,胆汁滞留时间过长,即可刺激胆囊形成息肉或使原来的息肉增大、增多,所以早餐最好吃些含植物油的食品。
  3、低脂饮食:胆固醇摄入过多,可加重肝脏负担,并引起多余的胆固醇在胆囊壁结晶、积聚和沉淀,从而形成息肉。所以应避免进高胆固醇类食物,如:鸡蛋、肥肉、海鲜、无鳞鱼类、动物内脏等食品。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