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外伤下肢短缩畸形,骨延长手术助其“脱胎换骨”
2021年02月23日 7948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专家简介:文根,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东院骨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创伤骨科、修复重建外科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擅长四肢复杂骨关节创伤修复;关节疾病的保关节治疗;复杂四肢组织缺损的保肢与功能重建;骨缺损,骨不连,慢性骨髓炎的修复与重建;四肢先天及后天畸形矫正等。
儿童下肢不等长是临床常见的疾病,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如果孩子的两腿不一样长,不仅影响行走步态,还容易继发脊柱侧弯、骨盆倾斜、腰痛、关节过度磨损、患侧肢体肌肉骨骼发育不对称等等,并导致患儿自卑、性格内向等心理问题,危害很大。
小王,今年10岁,一年前因外伤左小腿骨折、畸形愈合致下肢短缩5厘米,行走障碍。近日,小王在家人的陪伴下,慕名前往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修复重建科求医。
入院检查,患儿站立时,左脚掌根本无法接触地面,左腿跛足,步态异常。文根主任带领团队会诊,共同研讨治疗方案,通过详细分析病情,决定行胫骨近端截骨延长术,Ilizarov外固定器固定。
由于周密的术前准备,手术过程非常顺利,术后小王需要每天旋转外固定架上的齿轮,每天将肢体延长1毫米。一旦牵拉过度,不仅影响骨膜成骨,还可能导致神经受损,引起神经功能障碍,甚至瘫痪。
经过近两个月“延伸”后,小王终于拥有了两条等长的腿。在文根主任指导下,积极康复锻炼,三个月后新生骨矿化,拆除外固定器,效果非常好,如今已经像正常人一样自如行走。
据文根介绍,下肢短缩畸形,是骨科临床常见的疾病,是指由于下肢骨骼或关节病变出现的下肢不等长。主要致病因素包括先天发育异常、感染、创伤、肿瘤等。
本病主要临床症状包括下肢不等长、步态异常、肢体功能障碍。不及时治疗,容易导致骨关节炎、关节脱位等并发症,目前手术是主要治疗方法。
俄国骨科医生伊里扎洛夫(llizarov)于20世紀40~50年代,创立了“牵张成骨”的生物学理论,并据此研制了多用途环形骨外固定器,用于治疗骨科疾病。
Llizarov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治愈了大批上下肢短缩畸形的患者,解决了传统治疗方法无法解决的医学难题,这被公认为是外科领域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首先在胫骨近端截骨,保留骨膜的完整性。然后在外固定架的辅助下,缓缓牵引,骨膜会随同牵长,骨膜受到刺激,骨膜上的成骨细胞增殖,生成新骨。随着骨骼的牵引,新生骨膜越来越长,牵长的骨膜会长出很多新骨,从而达到骨延长的目的。
临床上一般采用1mm/天的牵引策略,既能保证骨膜不被牵引力撕裂,同时又不会因为牵引太慢导致提前骨化。术后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减少患肢活动量,日常注意锻炼下肢肌肉力量,练习肌肉的收缩有助于起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