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糖尿病防治
2016年07月16日 3694人阅读
老年糖尿病是指年龄≥60岁(WHO界定>65岁)的糖尿病患者,包括60岁以前诊断和60岁以后诊断的糖尿病患者。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19390万,占总人口的14.3%,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2714万,占总人口的9.4%。我国在2007至2008年的2型糖尿病患病率的调查显示,老年人(≥60岁)患病率为20.4%。老年是糖尿病防治的重点人群。老年糖尿病的治疗目的是减少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以提高生存质量和预期寿命。
(一)老年糖尿病的特点
1.2型糖尿病是我国老年糖尿病的主要类型。
2.老年糖尿病患者患病年龄、病程、身体状况、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并发症与合并症、合并用药情况、经济状况及医疗支持、对治疗的预期以及其预期生存期均不同。
3.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听力、视力、认知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下降,运动耐力下降。应关注运动治疗的风险、重复用药或遗漏用药的可能。
4.进入老年期之前诊断为糖尿病的患者大多病程较长,慢性并发症常见。新诊断的老年糖尿病多起病缓慢,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多在常规体检或因出现并发症、伴发病检查血糖或尿糖时发现。但诊断糖尿病时一般已存在多种并发症,且比较严重。因此,老年糖尿病一经诊断,应该进行全面而细致的并发症筛查。
5.老年糖尿病急性并发症临床症状不典型,常同时与其他疾病伴发,易误诊或漏诊。
6.老年糖尿病患者对低血糖耐受性差,易出现无症状性低血糖及严重低血糖。反复低血糖发生会加重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认知障碍,甚至诱发严重心脑血管事件。
7.老年糖尿病患者可伴有多种代谢异常,部分同时罹患肿瘤或其他伴随疾病。
(二)老年糖尿病的并发症
1.急性并发症:包括高血糖高渗状态(HHS)、DKA和乳酸酸中毒。其急性并发症的病死率明显高于一般成人。HHS多发于老年人,半数以上无糖尿病史。DKA的发生多有诱因,如感染、胰岛素治疗中断等。老年人因肝肾功能减退、心肺功能异常等易发生乳酸酸中毒,尤其是应用苯乙双胍者。
2.慢性并发症:慢性并发症是老年糖尿病防治的重点。老年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以动脉粥样硬化为基本病理改变。心、脑血管并发症是老年糖尿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老年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具有病变广泛、严重、临床症状轻或缺如的特点。
老年糖尿病肾病可能是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血肌酐水平及尿微量白蛋白在部分患者不能确切反映肾脏情况。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随年龄增大而增加,多与糖尿病肾病共同存在。老年糖尿病神经系统损害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形态和结构改变,认知功能减退,周围神经病变和自主神经病变的发生率均随增龄而增加。
老年糖尿病患者合并白内障、青光眼、耳聋、运动受限、跌倒或骨折的风险明显增加。
3.老年综合征: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易出现功能缺陷、认知障碍、抑郁、跌倒、尿失禁、营养不良等一组临床征候群,被定义为“老年综合征”。严重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并且成为控制糖尿病的障碍。对此类患者应注重多方面机能的恢复,注意各种危险因素之间的累加效应。鼓励进行功能恢复训练、心理辅导,合理选择降糖药物,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4.老年糖尿病与低血糖:年龄是严重低血糖的独立危险因素。低血糖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危害巨大,有时甚至致命。然而在老年患者中,这种致命的危害常无症状而直接导致功能损害,例如跌倒、骨折以及逐渐恶化的认知功能等。反复发作低血糖,伴有其他并发症(如自主神经病变)或服用某些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易发生无症状低血糖,增加了发生严重低血糖的风险。另外,认知功能的损害也使患者无法自我判断低血糖的发生。选择低血糖风险低的降糖药物、简单的治疗方案,将有助于减少低血糖的发生,有利于患者依从性的提高。
(三)老年糖尿病的治疗
2型糖尿病是老年糖尿病的主要类型,因此老年糖尿病患者常用口服降糖药,药物选择可参照有关章节,但要兼顾患者年龄大的特点。在不出现低血糖的前提下,根据患者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控制目标,达到适度的血糖控制。
老年糖尿病治疗的注意事项:
(1)根据患者情况确定个体化血糖控制目标,HbA1c控制目标应适度放宽。
(2)生活方式干预依然是重要的治疗手段,有些血糖水平不太高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可获得相对满意的血糖控制。制订生活方式干预方案时应注意其并发症及伴发病、视力、听力、体力、运动耐力、平衡能力、是否有骨关节病变及心肺等器官功能情况,推荐个体化的方案。
(3)老年患者可能罹患多种疾病,会同时服用多种药物,药物间相互作用以及肝肾功能逐渐减退可能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
(4)在进行降糖治疗时要注意血压、血脂、凝血机制等异常,根据异常情况作相关处理。
(四)老年糖尿病的预防
胰岛β细胞功能与年龄相关,糖尿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增龄效应,老年人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保持愉悦的心情、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膳食、适度运动、维持合理体重、纠正其他代谢异常、以及定期筛查对预防糖尿病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