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息肉不开刀—经口内镜圆您“保胆”梦!
2021年01月24日 9864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不用开刀,做个胃镜,睡一觉,胆囊息肉就没有了,主要是胆囊保住了!”李叔叔(化姓)逢人便说,高兴的不得了。李叔叔1年前体检就发现胆囊息肉,已经8mm了,听人说胆囊息肉超过1cm就容易癌变,需要把胆囊切掉。一直担心,怕息肉会长大癌变,想把它切掉,但又舍不得把好好的胆囊全部切掉,一直处于纠结之中……经多方打听来到中山医院内镜中心,联系到中心副主任钟芸诗教授,不到一周时间钟教授就把他的问题解决了:内镜下胆囊息肉顺利切除,完整保留胆囊,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
专家科普:胆囊及胆囊息肉
胆囊位于右侧肋骨下缘,肝脏的后面,是一个中空的囊袋状器官,其主要作用之一就是浓缩和存储胆汁。胆汁促进脂肪的消化分解和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正常情况下,肝脏分泌的胆汁,在胆囊中存储,经胆囊浓缩(经胆囊浓缩过的胆汁浓度是肝脏分泌出来的10倍)。我们进食后10分钟作用,胆囊开始收缩。浓缩后的胆汁便顺着胆囊颈部的胆囊管进入十二指肠,帮助消化吸收食物。因此,胆囊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消化器官。
胆囊息肉是胆囊壁的隆起,突出到管腔内。胆囊息肉患者很多都是没症状的,往往多是在体检中腹部超声发现。按病理性质可分为非肿瘤性的息肉(包括胆固醇性质的息肉、炎性的息肉、胆囊腺肌症)和肿瘤性的息肉(包括腺瘤、平滑肌瘤、脂肪瘤和神经纤维瘤等)。虽然胆囊息肉绝大多数为良性病变,但仍有癌变的可能,尤其是胆囊腺瘤,是公认的癌前病变。胆囊癌相对罕见,一旦发展到晚期,预后就很差,5年生存率低于25%。目前公认胆囊息肉的恶变危险因素有:单发息肉直径大于10mm,合并胆囊结石,胆囊息肉快速增大,宽基底息肉,年龄>50岁等。但这些指征是以概率为基础的,不能作为胆囊息肉良、恶性的判断标准。
诊断胆囊息肉性质的金标准是病理检查,目前胆囊切除术是治疗胆囊息肉获取病理诊断的主要手段,但术后胆囊生理功能的缺失却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随之而来的是近远期并发症,包括胆管损伤、血管损伤、胆总管结石、十二指肠胃返流、腹泻等,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有报道说胆囊切除后可能增加结直肠癌的风险。
经消化道内镜下保胆息肉切除术介绍:
目前随着内镜技术的兴起及发展,经消化道内镜下保胆息肉切除术已经在国内外逐步开展,内镜下切除胆囊息肉,同时保留了胆囊的完整性与收缩功能,为胆囊息肉样病变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治疗思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钟芸诗教授团队开展的经口内镜下微创治疗胆囊息肉,即内镜下保胆息肉切除术,给有“胆囊息肉“却怕切除胆囊的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内镜下保胆切除息肉的手术过程:
术前铺巾消毒后,内镜从口腔进入到胃窦,在胃窦前壁开个小窗进入腹腔,内镜在腹腔内找到胆囊,在胆囊底部做小切口,进入胆囊,找到胆囊息肉逐个切除送病理,必要时胆囊结石一并取出,冲洗胆囊后夹闭胆囊,冲洗腹腔,关闭胃窗,留置胃管,结束手术。术后第2天即可拔除胃管,术后第3天即可进流质饮食。
内镜下保胆息肉切除术后饮食护理
胆囊息肉术后患者日常生活中要适当控制饮食,多吃有助于消化、清淡的食物,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也可以多吃,可以适当进行一些锻炼,不要过度疲劳,作息要有规律,要预防和减少其他疾病的发生,也要时刻保持心情的舒畅和愉快。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副主任钟芸诗教授介绍:
对于胆囊息肉直径>5mm,或合并胆囊结石,患者有手术意愿,可行内镜下保胆息肉切除术(也可以一并取出胆囊结石)。但有胆囊炎反复发作史和胆囊炎急性期患者应慎重选择接受内镜保胆息肉切除术。本中心已开展消化道内镜保胆息肉切除术治疗胆囊息肉40余例,在获取胆囊息肉的病理学诊断、保留胆囊的生理功能、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等方面,为胆囊息肉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该项技术微创、安全,短期内疗效显著,解除了患者的痛苦,改善了其生活质量,而且恢复快、疗效可靠,充分体现了微创治疗的优越性。
专家介绍
钟芸诗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副主任,主任医师,博导。上海市消化内镜学会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擅长各类消化道疾病的内镜微创治疗。专家门诊时间:周一下午,周四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