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出血性凝血功能障碍专家共识2020摘录
2020年06月26日 8941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干预措施包括:停止使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当怀疑抗凝药物造成严重出血时,考虑使用逆转抗凝药治疗;在没有禁忌证的情况下,考虑使用抗纤溶药物;必要时使用替代治疗。
4.4药物治疗
专家意见9对于服用口服抗凝药的出血患者,建议采用相关逆转药物治疗。
4.4.1直接口服抗凝药的逆转药物DOAC的逆转药物用于DOAC抗凝伴随严重出血的患者。特异性逆转药物包括艾达司珠单抗和Andexanetα。艾达司珠单抗用于特异性逆转口服直接因子IIa抑制剂(达比加群)。2017年REVERSEAD研究证明艾达司珠单抗可逆转达比加群的抗凝作用,艾达司珠单抗5g给药后15min内,几乎所有患者体内的抗凝效应均被完全逆转,逆转作用在大多数患者中维持了24h。
因此,艾达司珠单抗仅用于确信体内仍有大量达比加群的患者,不宜用于凝血酶时间(thrombintime,TT)正常的患者,仅在保守的出血控制措施无效且危及生命或需急诊手术时使用该药。Andexanetα用于特异性逆转因子Ⅹa抑制剂。它是因子Ⅹa的无催化活性形式,通过替代因子Ⅹa与因子Ⅹa抑制剂结合,保留因子Xa活性。2018年美国FDA批准其用于利伐沙班或阿哌沙班引起的危及生命或不受控制的出血。
4.4.2维生素K维生素K是合成Ⅱ、Ⅶ、Ⅸ和Ⅹ因子不可缺少的辅酶,谷氨酸残基转变为γ-羧基谷氨酸的过程中,需要维生素K依赖的γ-谷氨酰羧化酶,因此这些凝血因子称为维生素K依赖性促凝物。肝功能损害时,维生素K的摄入和肠道合成都可能存在问题,因此补充维生素K是合理的。华法林是维生素K拮抗剂,其相关出血可用维生素K治疗。
根据2012年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CCP)和2018年美国血液学协会(ASH)的指南建议:INR>10但无出血,停用华法林,同时口服2.5~5mg维生素K。每日或隔日监测INR,必要时重复给予口服维生素K。当INR降至治疗范围时,以减低的维持剂量重新使用华法林。INR介于4.5~10但无出血,停用华法林,同时给予或不给予小剂量口服维生素K(1~2.5mg)。INR<4.5且无出血,停用华法林或稍微减低维持剂量,密切监测INR。
专家意见10对于存在纤溶亢进的出血患者,如果不存在DIC,建议采用抗纤溶药物治疗。
4.4.3 抗纤溶药物氨甲环酸(tranexamicacid,TXA)和氨基己酸(6-aminocaproicacid,EACA)是常用的抗纤溶药物,能与纤溶酶和纤溶酶原上的纤维蛋白亲和部位的赖氨酸结合位点吸附,阻止纤溶酶、纤溶酶原与纤维蛋白结合,从而抑制纤维蛋白分解。
TXA和EACA可用于纤溶活性增加和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患者。比如肝衰竭和肝硬化时存在纤溶亢进,tPA发生上调,纤维蛋白溶酶原、抗纤溶酶和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剂发生下调。研究表明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使用TXA可以获益。需要指出,纤维蛋白沉积是DIC的重要特征,阻断纤溶会增加血栓性并发症的风险,所以抗纤溶药物不推荐用于DIC治疗。
专家意见11对于存在骨髓抑制性血小板减少的出血患者,建议采用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治疗。
4.4.4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hrombopoietinreceptoragonist,TPO-RA)通过刺激TPO受体而增加血小板计数,需要数日才能使血小板计数升高。通常使用TPO-RA的临床情况包括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及化疗诱发的血小板减少。由于该药可能加重血栓栓塞性疾病,尤其是对有潜在易栓症风险的患者,在选择使用TPO-RA治疗前需要谨慎评估出血和血栓形成的风险。
专家意见12对于接受过抗血小板治疗的出血患者,建议考虑去氨加压素治疗。
4.4.5去氨加压素可以释放内皮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Willebrandfactor,vWF)和因子Ⅷ,增加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功能,既往用于治疗血管性血友病和存在血小板遗传缺陷的患者。研究发现去氨加压素可以改善接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的患者的血小板功能,对于接受过抗血小板治疗的出血患者,可以使用去氨加压素治疗。
4.5替代治疗
专家意见13对于凝血功能障碍合并严重出血的患者,建议利用实验室指标引导治疗。
4.5.1血小板 启动输注血小板的阈值取决于患者的临床状况。对于出血、紧急侵入性操作和手术后患者,通常当血小板计数<50×10^9>50×10^9/L。若有严重或中枢神经系统出血则保持血小板计数>100×10^9/L。当患者没有明显出血,除非血小板计数<10~20×10^9/L,由于自发性出血风险增加应输注血小板。
需要指出,当拟诊TTP时,应禁止输注血小板,除非有严重危及生命的出血存在。当存在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inducedthrombocytopenia,HIT)时,抗血小板因子4-肝素复合物的自身抗体激活血小板可引起灾难性动脉和静脉血栓形成,应禁止输注血小板。
4.5.2 新鲜冰冻血浆新鲜冰冻血浆(freshfrozenplasma,FFP)含有全部凝血因子和其他血浆蛋白。新鲜冰冻血浆和24h冰冻血浆(plasmafrozenwithin24hours,PF24)可用于PT或APTT显著延长(超过2倍正常上限)的出血患者的治疗。FFP的起始剂量建议为15mL/kg。
对于肝脏疾病合并凝血障碍启动血液成分治疗的时机以及血浆成分的选择,目前缺少证据且专家意见存在分歧。一项面对肝病专家、血液病专家、重症专家和外科专家的问卷调查显示,对于INR>1.5的患者是否在肝活检前用FFP,支持与反对的比例各占一半。对于肝移植前的凝血异常,有的专家选择用FFP和血小板,有的选择用凝血酶原复合物(prothrombincomplexconcentrate,PCC)和纤维蛋白原。
由于缺少统一的意见,建议根据是否存在大出血风险来决定启动血液成分治疗的时机。对于DOAC引起的出血,由于缺少临床证据支持冰冻血浆能够有效逆转DOAC,不建议使用FFP或PF24来逆转DOAC抗凝效果。对于INR>2的华法林相关的严重出血,如果没有PCC,可以使用FFP(起始剂量15~30mL/kg)来逆转华法林效应。
4.5.3凝血酶原复合物凝血酶原复合物(PCC)包括活化凝血酶原复合物(activatedprothrombincomplexconcentrate,aPCC)和未活化凝血酶原复合物(3因子PCC和4因子PCC)。aPCC是至少含有1种活化凝血因子的PCC。尚无高质量证据支持aPCC用于治疗DOAC相关出血。但是,对于达比加群相关出血,如果没有艾达司珠单抗,可以使用Ⅷ因子旁路活性抑制剂(factorⅧinhibitor-bypassingactivity,FEIBA),起始剂量为0U/kg。
未活化PCC是从血浆中提纯的凝血因子和抗凝物的浓缩物,含有高水平的凝血因子。3因子PCC含因子Ⅱ、Ⅸ和Ⅹ;4因子PCC含因子Ⅱ、Ⅸ、Ⅹ和Ⅶ。PCC可用于PT或APTT显著延长(超过2倍正常上限)的出血患者的治疗,特别是当容量负荷过重不适合用FFP时。比如,对于INR>2的华法林相关的严重出血,建议使用4因子PCC来快速逆转华法林效应。同时根据INR决定剂量,INR>6的患者一般用50U/kg,在给予PCC30min后复查PT/INR。需要指出,PCC缺乏部分重要凝血因子(因子Ⅴ),因此只能部分纠正凝血障碍。
4.5.4纤维蛋白原浓缩物 当存在严重的低纤维蛋白原血症(<100mg>100mg/dL。早期补充纤维蛋白原也是创伤性凝血病的关键治疗。外源性纤维蛋白原来源包括FFP、冷沉淀和纤维蛋白原浓缩物。由于FFP中的纤维蛋白原含量低,输血相关并发症的风险高,通常采用冷沉淀和纤维蛋白原浓缩物治疗低纤维蛋白原血症。4个单位FFP和2袋冷沉淀(15~20单位)提供大致相当于3g的纯化纤维蛋白原。
4.5.5冷沉淀冷沉淀由FFP在4℃水浴箱中解冻后收集到的不溶性沉淀物制成,又称冷沉淀抗血友病因子(antihemophilicfactor,AHF)。1U冷沉淀约为5~20mL,包含了1UFFP中的大部分纤维蛋白原(150mg)、因子Ⅷ(80IU)、因子ⅩⅢ(50~75IU)、血管性血友病因子(100~150IU)和纤连蛋白。对于低纤维蛋白原患者,1U冷沉淀可使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增加至少7~10mg/dL。若存在因子ⅩⅢ缺乏,则治疗剂量约为1U/10kg。
4.5.6血源性或基因重组凝血因子对于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患者,根据缺乏因子类型补充相应凝血因子,包括血源性和(或)重组凝血因子,比如,血友病A补充血源性凝血因子Ⅷ制剂或重组凝血因子Ⅷ制剂。对于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患者,可以补充旁路凝血因子。人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是获得性血友病的一线止血药物,其推荐剂量为90μg/kg,每2~3h静脉注射1次,直至出血控制。
图2处理流程
总结
急性凝血功能障碍是一系列病因导致的凝血功能受损。通过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可以发现凝血功能障碍,而新型分子标志物有助于早期识别凝血功能障碍。不同病因的凝血功能障碍发病机制不同,消除病因是治疗急性凝血功能障碍的基石。抗纤溶药物、口服抗凝药逆转药物和血液成分治疗是常用的治疗措施。但是,由于缺乏高质量的临床证据支持,治疗方案的制定需要动态评估病情和审慎权衡风险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