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喂养和营养问题(上)

2014年11月26日 8531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儿童在出生后的头三年生长发育最快,营养需要也最多,也是影响未来认知能力的关键时期。良好的营养是儿童生长发育、创伤愈合和建立完善免疫功能的基础。

       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儿童由于心脏病的缘故,普遍存在喂养困难和慢性营养不良。有调查发现,非紫绀性先心病患儿的慢性营养不良发生率为73%,紫绀性先心病则高达92%。其中以2岁以下患儿的发生率最高、程度最重。营养不良可使患儿生长发育落后甚至停滞,增加感染、心脏手术并发症和死亡风险。

       由于先心病患儿从一出生,到手术/介入治疗前、围治疗期和治疗后,都可能存在喂养和营养问题,因此在整个先心病诊疗过程中,父母和医生都需要特别注意评估喂养和营养情况,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和干预。

下面就上述问题具体谈谈。

一、哪些先心病患儿容易出现喂养和营养问题?

        先心病对患儿喂养和营养的影响,主要与先心病对血流动力学影响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有关,肺动脉高压、紫绀和心功能不全是三大主要影响因素。因此像大室间隔缺损、粗的动脉导管未闭、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主肺间隔缺损、合并室间隔缺损的主动脉缩窄、重度瓣膜关闭不全等,在小婴儿期(小于3月龄),有的甚至早至1~2月龄就可以出现分流性肺动脉高压和心功能不全,喂养困难和营养不良。同时合并紫绀和肺动脉高压的患儿,如高压型的单心室、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右室双出口等,喂养和营养问题可能会更严重。 

二、为什么先心病会引起喂养和营养问题?

1.总热量摄入不足

       先心病患儿因心脏负担重、心功能不全,常出现食欲差、进食量减少。婴幼儿表现为吃奶时吸吮费劲,吃奶量明显少于同龄儿,吃吃停停、吃奶时间延长,并伴出汗、心跳和呼吸加快等。

       患儿每日吃奶量波动也比较大,表现为状态好时,吃奶量增加,但也增加了心脏的容量负荷,导致心功能恶化,随后几天就食欲减低,吃奶量减少,相应地心脏容量负荷有所减轻、心功能状态又改善。

2.能量消耗增加

       心功能不全使心脏和呼吸系统做功增加,因此先心病患儿的基础代谢率明显高于同龄正常儿,每天需要更多的热卡--有时所需量可增加50%,才能满足基本的生长发育。

3.摄入营养成份不全面

        与父母缺乏喂养经验、喂养知识不足、患儿未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均有关系。

常见的情况有单纯依赖母乳喂养,未及时添加辅食;断母乳后没有给予配方奶粉,仅用普通饮食喂养,这类孩子蛋白质摄入不足的问题往往更为突出;某些特殊营养元素如铁、锌、钙、维生素D、E、C、B1、B6等摄入不足。

       特别需要指出,与健康儿不同,对血流动力学改变显著的先心病小婴儿,由于所需热量高,母乳喂养并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

4.心功能不全和缺氧影响胃肠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

5.根治性手术或介入治疗推迟

       一些复杂先心病需要分期手术、等待合适的手术时机,或只能做姑息性手术,这也加重和延长了喂养和营养问题。

6.伴发问题或其他畸形

       早产儿、低体重儿,合并唐氏综合征、胃肠道畸形、神经系统病变、遗传代谢病、胃食管返流和返流性食管炎,慢性缺氧导致内分泌变化,反复呼吸道感染等,也对患儿的喂养好营养带来不利影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