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完支架就万事大吉了吗?

2020年06月24日 7970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冠心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也是导致我国居民死亡的第二大原因。目前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技术已相当成熟,无法仅通过生活方式改善,或药物治疗控制病情的患者,可接受冠脉介入术来获得有效治疗。但是,很多人认为放了支架就可以做“甩手掌柜”了,恰恰相反,为防止术后复发以及支架内血栓、再狭窄等并发症,更为了今后冠心病不再发展,以下注意事项必须引起重视!

1.危险因素控制仍需控制

       为避免冠状动脉血管再次出现狭窄或动脉粥样硬化快速进展,必须控制好危险因素。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有性别(男性)、吸烟、饮酒、不良生活习惯(饮食)、肥胖/超重、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其他有遗传因素、心理社会因素,其中性别和遗传因素是不可改变因素,其余均为可控因素。
       因此,在改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如低盐低脂饮食,戒烟限酒、适当运动锻炼、减重等,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脂血症患者还需要合理用药,将血糖、血压和血脂控制在合适水平,无三高患者也应注意血糖、血脂、血压的水平。

2.药物治疗仍需坚持

       动脉粥样硬化从人的出生就开始了,而冠脉支架只是暂时开通了“罪犯血管”,即狭窄部位最严重的地方,而其他部位血管狭窄仍然存在,药物治疗除阻止动脉硬化的快速发展,还预防支架内血栓形成以及再狭窄等并发症的发生。因此支架术后患者反而更是高危人群,需要预防。

①抗血小板药物: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是减少支架内再狭窄及血栓形成风险的关键性治疗。如无禁忌证,PCI术后应常规“双抗治疗”(氯吡格雷75mg qd/替格瑞洛90mg bid+阿司匹林100mg qd),之后阿司匹林长期维持。

②降脂药物:

       常用药物为他汀类降脂药,是血脂异常药物治疗的基石,除降低血脂,还有抑制炎症反应,改善内皮细胞功能,稳定或逆转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抑制肝脏合成过多胆固醇等作用。应根据血脂的冠心病危险分级,给予个性化的调脂治疗,并长期维持,其中降脂目标:

  • 极高危者LDL-C<1.8mmol/L;

  • 高危者LDL-C<2.6mmol/L;

  • 中危和低危者LDL-C<3.4 mmol/L。

        另外,根据6月13日发布的最新共识《超高危ASCVD患者血脂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发生过2次以上严重ASCVD事件或发生过1次严重的ASCVD事件合并2个以上高风险因素者为超高危ASCVD患者,此类人员建议将LDL-C<1.4mmol/L。

③β受体阻滞剂:

       若无禁忌证,所有支架植入患者均应使用β受体阻滞剂,其具体作用为减慢心律,减弱心肌收缩率,从而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缺血,改善患者远期预后。β受体阻滞剂可选择美托洛尔、比索洛尔和卡维地洛,个体化调整剂量,将患者清醒时静息心率控制在55-60次/min为佳。

④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

        这类药物有改善血管内皮,促进血管扩张,减轻心脏负荷,改善心肌功能、抗心肌缺血、抗心室重构等作用,适用于冠心病心功能不全,尤其是心梗及长期心绞痛患者,能改善患者远期预后。若无禁忌证,所有冠心病患者均应使用ACEI,如患者不能耐受ACEI,可用ARB类药物代替。

⑤其他:

如硝酸酯类,钙离子拮抗剂,改善心肌能量代谢药物等,以及部分中药有改善冠脉微循环、保护血管内皮、促进血管新生等作用,如有需要,可在中医师指导下选择应用。以上药物根据患者情况应用。

3.警惕药物不良反应

     虽然发生率较低,但仍应警惕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 如服用阿司匹林引起的凝血功能障碍(瘀斑、出血)、胃溃疡出现或加重;
  • 高剂量他汀类药物引起的肝损伤或横纹肌溶解,发生率极低,多数为一过性,应加强监测;
  • β受体阻滞剂引起的心动过缓或低血压;
  • 硝酸酯类引起的头痛等。

一旦出现,应当尽快查明原因,及时调整药物。

4.定期复查

       支架植入之后,应定期复查血压、血糖、血脂控制情况以及肝肾功能,根据检查结果调整治疗方案。支架术后一年以内甚至几个月就可能出现血管再狭窄的情况,尤其是本身血管病变严重、范围广、支架植入多的患者尤其应该定期复查。

5.警惕危险信号

     支架植入后,出现胸闷、胸痛是病情复发的危险信号。如果介入后一个月内出现此症状,要考虑是否有血栓形成。半年内出现胸闷、胸痛,尤其是与以前发病时症状相似,应高度怀疑发生了再狭窄。一旦出现以上情况,应入院复查冠脉造影。

转自《好医术心学院》,有删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