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石复发原因及如何预防01
2022年01月23日 8116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胆道上通肝脏、胆囊,下通肠道,和泌尿系结石一样,当胆道结石直径小于3.5mm时,少部分患者的胆道结石是可以自发排出的,但大部分胆石症,尤其是胆总管结石是需要手术治疗的。在胆石症的治疗过程中,无论采用何种治疗,都无法完全避免结石术后复发。据报道,胆总管结石治疗后半年至15年内均有可能复发,约50%发生于术后2~3年,80%发生于术后3~5年。结石复发是胆石症治疗中一种常见且棘手的问题,限制了内镜、微创技术在胆石症中的应用。目前对于有复发风险的患者是否应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及不同手术治疗后的患者是否需要随访,尚无共识形成。因此,筛选结石复发高危人群,了解不同治疗方式复发率及相关风险,确定术后随访时间,从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控制方面进行术后复发的预防,既能避免一些胆石症急性并发症的出现,又能减少患者手术次数,提高胆结石患者生活质量。
胆石复发危险因素:
1.1胆石复发患者临床特征
胆石症患者的复发危险因素有:年龄、性别、既往复发病史、结石大小、壶腹憩室及胆总管成角等。研究显示,结石复发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随术后随访时间的推移而增长。无论是胆结石的发病率还是复发率,均随着年龄而增加的可能机制是老年人的胆固醇饱和度增加,但胆汁酸合成减少,促进了胆道结石的形成。女性在胆石症形成、复发率方面均高于男性,与体内雌、孕激素对胆道平滑肌的影响有关。既往有胆结石复发史的患者,再复发风险就高,自首次复发后,第二、三次的复发率分别为23.4%、33.4%。
胆石复发还与结石部位、大小,胆总管扩张程度相关。胆囊管与肝总管汇合形成胆总管,胆总管呈斜线走形往下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壶腹部,部分患者因胆总管先天畸形或长期慢性炎症刺激使得胆总管在下行过程中多处呈角,即胆总管畸形。进一步研究发现,胆管成角除了长期结石、慢性炎症刺激外,部分是由T管引流引起的,横向变形的胆管主要出现在T管引流后的患者中,变形部位主要在T管起始部,推测放置T管可能会引起局部粘连,进而影响胆管角度,导致结石复发。此外,质子泵抑制剂(PPIs)的使用亦被报道是胆总管结石复发的危险因素。有研究在胆石症复发组患者中检测到50%患者存在PPIs使用相关小肠细菌过度生长,而健康对照组中只有6%的患者存在这种情况。以上进一步证明,胆道细菌定植和细菌感染也是胆色素结石形成的可能机制之一。
1.2 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术(EST)治疗复发风险:
胆石症复发除与上述临床特征相关外,还受手术方式影响,不同手术复发率存在差异,目前研究最多,被认为复发率较高的治疗是EST。EST后半年,人群复发率4%~24%,对EST后复发结石成分进行分析,发现都是棕色素类结石,其在胆管内形成,与管壁长期慢性炎症、细菌感染相关。这表明EST后结石复发的主要原因在于括约肌功能被破坏,造成胆汁淤积,细菌逆行性感染,促进新结石形成。测量EST取石前后胆管直径,发现扩张的胆总管并未因结石的取出而完全恢复。胆总管扩张直径反映了胆管壁弹性,长期的慢性炎症和纤维化使管壁失去了弹性,取石暂时解除了胆道梗阻,但胆管、尤其是胆总管的扩张仍然存在,僵硬的胆管通过平滑肌运动排泄胆汁能力减弱,也是结石复发的潜在危险因素。
EST治疗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有:胆囊切除术史、壶腹憩室存在、胆总管直径>15mm
及多发结石。多因素分析确定了两个独立危险因素:胆道手术史及胆道碎石术的使用史,胆道手术会促进胆管成角,降低管壁弹性,进而影响胆汁排泄,造成结石复发。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是位于乳头开口与壶腹周围由十二指肠向腔外突出的囊袋状结构,较为常见,通常无症状,但憩室的长期压迫及炎症刺激,可引起胆胰疾病,导致结石复发。
本文选自:周雪婷,肝外胆管结石治疗策略比较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