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CT在肺癌治疗中起到的的重要作用
2018年11月01日 7512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肺癌是现在发病率很高的一种恶性肿瘤,其发病趋势还在持续增高中,病人患病后治疗难度大,复发率高,在治疗过程中病人往往非常痛苦,以后的生活也会蒙上一层阴影。究其原因,主要是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微笑的肿瘤一般的检查手法检查不出来,这就给了肿瘤生长扩散的机会,等发现的时候,癌肿已经到中晚期了。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机会。再一个就是治疗之后如果癌肿有残留,或全身有其他部位的转移如果没有彻底治疗的话,会出现复发及扩散,病人又要受到痛苦。解放军第309医院放疗科匡山
肺癌容易发生纵隔或肺门淋巴结转移,常规形态学手段,如MRI或CT诊断肺癌纵隔或肺门淋巴结转移的标准是依靠淋巴结短轴直径的大小,如果淋巴结短轴直径大于1cm,则认为是转移,否则不诊断淋巴结转移,大量的医学实践证明,淋巴结短轴直径大于1cm不一定是转移,也可能是反应性淋巴结增生,而短轴直径小于1cm的淋巴结也不能完全排除转移,也就是说,部分转移性淋巴结短轴直径可小于1cm,所以形态学手段在肺癌的纵隔或淋巴结转移诊断中有一定的局限性。18F-FDG
PET显像是依据淋巴结摄取显像剂程度进行诊断,进一步提高了肺癌淋巴结转移诊断的准确性。
肺癌除了局部浸润转移和纵隔或肺门淋巴结转移外,还较容易发生远处转移,如脑、肝、肾上腺、骨骼等转移。由于PET是一次全身显像,且病灶以放射性异常浓聚形式呈现,所以经一次扫描就可以一目了然地观察肺癌全身脏器转移情况,这是目前其它影像手段所不能做到的。肺癌患者经18F-FDG PET显像,常常能发现其它一些检查未能发现的转移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临床分期,进而会影响相应的临床决策,选择更为合适的治疗方案。
3.疗效评价
肺癌经各种治疗后是否有效,是否有残留、复发或转移对于判断治疗效果及预后估计都十分重要,应用全身PET显像一次显像就可以对上述问题做出较为准确的回答,如病灶经放化疗、介入和射频等治疗后,如果病灶18F-FDG浓聚较治疗前降低,则说明治疗方案有效,而且PET显像能在治疗后较短的时间内就能反映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典型病例见图3。根据病灶18F-FDG浓聚降低程度的不同,反映肿瘤细胞活性下降、抑制或被杀灭,相反,病灶浓聚程度不变或升高则说明治疗无效或恶化。肺癌经治疗后所形成的纤维化、坏死和瘢痕与肿瘤残留或复发的鉴别对于形态学手段而言,往往无能为力,而18F-FDG PET显像能对此做较好的鉴别,肿瘤病灶表现为葡萄糖代谢旺盛,而坏死、纤维化或瘢痕组织无或呈较低的代谢。
化疗前左肺癌伴全身多发转移;化疗后1月、5月见病灶明显减少。
4.辅助肺癌放射治疗
放疗在NSCLC治疗中的地位已得到公认,目前普遍采用三维适形精确放疗技术,精确放疗的实施是以CT定位为基础,CT 的不足在于:在靶区勾画中CT
窗位和窗宽的不同影响对靶区的精确描绘;对肺内靠近纵隔的病变与纵隔肿大淋巴结的分辨不清;不能准确分辨肿瘤组织和肺不张、阻塞性肺炎、胸壁侵犯、膜侵犯等情况。上述情况在放疗计划中勾画临床GIV 时会遇到很大困难。18F-FDG PET能够准确区分肺内恶性肿块和周围良性病变或正常组织,特别是同机PET/CT融合图像能协助勾画处更为反映实际情况的GTV,并能反映靶区不同部位的肿瘤活性,能够指导放疗射野及剂量分布的设计,提高放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