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反复多关节疼痛注意反应性关节炎
2018年07月20日 6421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肌腱端炎是反应性关节炎的常见症状之一。指韧带、肌腱、筋膜、关节囊附着于骨质的部位的炎症。病变初期以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为主,伴少数多核细胞,此时病变以关节囊、肌腱、韧带水肿为主要病理表现。随着病程进展,引起附着点的侵蚀,附近骨髓炎症、水肿,进而肉芽组织形成,受累部位钙化、新骨形成,在此基础上,又有新发生的附着点炎和修复,如此反复多次直至韧带骨化,重症患者可因局部疼痛使活动受限或出现肌肉失用性萎缩。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疼痛科王祥瑞
多肌腱端炎为多部位肌腱附着处的炎症。多种疾病均可发生肌腱端炎,如强直性脊柱炎、赖特综合征及未分化的脊柱关节病等。多肌腱端炎具备如下临床表现:①肢体或躯干自发性疼痛,至少5个肌腱部位压痛。②一个或多个肌腱肿胀。③无系统性炎症及骶髂关节放射线改变。
肌腱端病的部位有:骶髂关节、椎间盘的韧带结构、胸锁关节、肋脊关节、胸骨柄胸骨关节、横突关节、耻骨联合、棘上韧带、髂嵴、股骨粗隆、髌骨、锁骨、跟骨(跟踺炎、足底踱筋膜炎)、大的滑膜关节的关节囊及囊内韧带。以跟腱、足底肌腱、髌腱附着点及脊柱旁最易受累。
检测指标
严重程度与临床评价指标:BathAS疾病活动指数(BASDAI)、Bath AS功能指数(BASFI)、Bath AS测量指数(BASMI)、脊柱痛、夜间痛、脊柱炎症、整体关节肿胀指数、生活质量
炎性指标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
鉴别诊断
1.强直性脊柱炎多为缓慢起病,以下腰背部疼痛为主,可呈上行性。患者可伴有非对称性下肢大关节疼痛或肿胀,以髋、膝、踝常见,亦可累及上肢关节。腰背疼痛及关节炎病程缓慢,与反应性关节炎的急性过程不同。强直性脊柱炎的骶髂关节炎多呈对称性,脊柱受累为上行性。尽管本病亦可出现眼炎、皮肤黏膜损害及HLA-B27 阳性等,但根据病程、临床表现及骶髂关节炎的特点不难与反应性关节炎鉴别。
2.分类未定的脊柱关节病具有脊柱关节病的临床或实验室特征,但不符合某一种疾病的诊断。本病可能为某种脊柱关节病的早期或其顿挫型,也可能是独立的疾病。患者可有腰背部疼痛,或有髋、膝、踝等个别关节的肿痛。X 线检查可示轻度骶髂关节改变。患者的HLA-B27 测定可呈阳性。但根据病史、临床特点不符合反应性关节炎及强直性脊柱炎等脊柱关节病的诊断。对此类患者应注意随访,观察其病情演变过程,以给予及时的治疗。
3.化脓性关节炎 化脓性关节炎为关节腔本身的感染所致。一般发病较急,往往为单关节受累,表现为关节局部红、肿、热、痛,可类似反应性关节炎。但是,本病多有身体其他部位感染(如败血症)的表现。关节穿刺为脓性关节液,血常规示明显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增高等。无眼炎、皮肤黏膜损害及骶髂关节炎等。抗感染治疗有效。若注意病史及关节炎特点,并结合关节穿刺等辅助检查,一般不难诊断。
4.结核风湿症 结核病为本病的病理基础。发病与肠道、泌尿生殖道前驱感染无关。患者可有午后低热、盗汗、乏力等全身症状。结核菌素试验、抗结核抗体测定可呈阳性。膝、踝、肩、肘等全身关节均可受累,且常伴有结节性红斑。本病经抗结核治疗有效。
5.痛风性关节炎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作可类似反应性关节炎。但是,前者的发作常与饮食及劳累等有关,受累关节疼痛剧烈,皮肤呈暗红色,数月内可自行缓解。本病与肠道或泌尿系感染无关,无眼炎、骶髂关节炎、HLA-B27 阳性等特点。血尿酸水平增高见于大多数患者。降尿酸治疗有效。根据病史、临床及实验室特点不难与反应性关节炎鉴别。
肌肉附着点
枕骨:斜方肌(上项线内侧1/3、枕骨隆突)、胸锁乳突肌(上项线外侧1/2)、头夹肌(上项线外侧)、头后大直肌(下项线外侧)、头后小直肌(下项线内侧)、头上斜肌(上下项线之间)、棘肌(上下项线之间)
颞骨乳突:胸锁乳突肌(外侧)、头夹肌、最长肌
颈椎关节突:半棘肌(C4-C6)、最长肌(C4-C7)
棘突:斜方肌(C7-T12)、小菱形肌(C7-T1)、大菱形肌(T2-T5)、背阔肌(T5-L5)、头夹肌(C7-T3)、颈夹肌(T3-T6)、半棘肌(C2-T4)、头后大直肌(C2)、头后小直肌(C1后弓结节)、头下斜肌(C2)、棘肌(C2-C4、C7-C8、T11-L2)、上后锯肌(C7-T3)、下后锯肌(T11-L3)、多裂肌(C2-L5)、回旋肌(C1-L5)、棘间肌(C2-T3、T12-L5)
横突:肩胛提肌(C1-C4)、斜角肌(C3-C6横突前结节、C2-C7横突后结节、C5-C7横突后结节)、颈夹肌(C2-C3)、半棘肌(C2-T4)、头上斜肌(C1)、头下斜肌(C1横突下结节)、头侧直肌(C1)、髂肋肌(C4-C7)、最长肌(C2-C6、T1-L5)、腰方肌(L1-L4)、多裂肌(C4-L5)、回旋肌(C1-L5)、横突间肌(C1-L5)、腰肌(T12-L5)
项韧带:斜方肌、头夹肌、棘肌、上后锯肌
肩峰:三角肌、斜方肌
肩胛冈:三角肌、斜方肌、冈上肌(上窝)、冈下肌(下窝)
肩胛上角:肩胛提肌
肩胛内缘:大菱形肌、小菱形肌
肩胛外缘:大圆肌(下缘)、小圆肌(上缘)
肱骨大结节:胸大肌(嵴)、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
肱骨小结节:背阔肌(嵴)、大圆肌(嵴)、肩胛下肌
喙突:喙肱肌、胸小肌
肱骨粗隆:三角肌
肱骨外上髁:肱桡肌(嵴近端2/3)、桡侧腕长伸肌(嵴近端1/3)、桡侧腕短伸肌、尺侧腕伸肌、指伸肌、小指伸肌、旋后肌、肘肌(髁后面)
锁骨:三角肌(外侧)、斜方肌(外侧)、胸大肌(内侧)、胸锁乳突肌(内侧)
肋骨(背部):髂肋肌(1-12)、最长肌(3-12)、腰方肌(12肋下缘)、上后锯肌(2-5)、下后锯肌(9-12)
骶骨(后面):髂肋肌、多裂肌、臀大肌
髂嵴:背阔肌、髂肋肌、腰方肌、多裂肌、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
大转子:臀中肌、臀小肌、梨状肌、闭孔内肌、上孖肌、下孖肌
小转子:腰肌、髂肌
胸腰筋膜:最长肌、背阔肌
防治方法
多肌腱端炎预后良好,呈良性,缠绵经过,病程1~14年不等,平均4.8年。多肌腱端炎是以临床表现为主的症状性诊断,只是一个统称,而不能作为独立的疾病存在,未分化的脊柱关节病常伴有多肌腱端炎,且多肌腱端炎往往无特异性实验室指标。
1.消除和减少或避免发病因素,改善生活环境空间,改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防止感染,注意饮食卫生,合理膳食调配。
2.注意锻炼身体,增加机体抗病能力,不要过度疲劳、过度消耗,戒烟戒酒。
3.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坚持治疗。
病例分享
男性,41岁。复发性关节部位疼痛伴一过性肿胀4年余。先后累及膝、足跟等处,持续3~7天,每次受累部位5~10处不等,病初每月或隔月发作1次,逐年发作频繁,直至无明显间歇期,每次发作时均伴有腹泻,病程中曾有反复口腔溃疡10余年,有乙型肝炎病史。查体:体温36.5 ℃,心肺阴性,腹部无包块和压痛,双侧胫骨粗隆、下腰椎多个脊突处红肿、压痛(+),诸关节不肿,弯腰不受限。实验室检查:HLA-B27阴性,骨核素扫描静态相显示左膝内下方处有放射性浓集,骶髂关节、膝、足跟X线片均正常,血尿酸242 μmol/L,C-反应蛋白10 mg/L,抗-HBe和抗-HBc均阳性。治疗:每次发作时服消炎痛等药物治疗,3~7天症状改善。
男性,24岁。反复多关节部位疼痛伴一过性关节肿胀9年,常累及膝、肩等处,伴发热、尿频或腹泻。查体:体温38.2 ℃,咽不充血,心、肺、腹阴性,双髌骨骨端等处压痛(+),浮髌试验阴性。实验室检查:HLA-B27阴性,骶髌关节X线片均正常,WBC 24.3×109/L,N 0.86,尿培养为类白喉杆菌,C-反应蛋白8.58 mg/L。治疗:服布洛芬治疗半月左右疼痛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