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的症状分析、辅助检查及早期诊断

2018年11月27日 13179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一 乳腺癌的临床表现及症状分析

(一)乳腺肿块 

乳腺肿块是乳腺癌最常见的症状,约90%的患者是以该症状前来就诊的。若乳腺出现肿块,就象限部位分布而言,乳腺癌以外上多见,占50%以上,其次是内上。内下、外下较少见。以单侧乳腺的单发肿块为多见。绝大多数呈浸润性生长,边界欠清,质地硬。

1.年龄:好发于40-60岁,以围绝经期最多见。但乳腺癌的低龄化已在临床表现出来,30岁左右的患者并不少见,甚至25岁以下。需注意的是40岁以上的女性发现乳房肿块时要特别警惕乳腺癌的可能,另外双乳已基本退化的高龄(大于70岁)的患者出现无痛性乳腺肿块应高度警惕。

2.数目:乳腺癌以单侧单发肿块为多见,但单侧多发肿块(多灶性)及原发双侧乳腺癌(同时性和异时性)目前临床上并不少见。特别随着肿瘤防治水平的提高,患者生存期不断延长,一侧乳腺癌术后,对侧乳腺发生第二个原发癌肿的机会将增多。

3.大小:早期乳腺癌的肿块一般较小,有时与小叶增生或一些良性病变不易区分。但需特别注意即使很小的肿块有时也会累及乳腺悬韧带,而引起局部皮肤的凹陷或乳头回缩等症状,较易早期发现。当然肿瘤较小时引起极轻微的皮肤粘连不易察觉,容易被忽视,此时,需在较好的采光条件下,轻托患乳,使其表面张力增大,在移动乳房时多可见肿瘤表面皮肤有轻微牵拉、凹陷等现象。如有此症状者应警惕乳腺癌可能,良性肿瘤很少有此症状。

4.形态和边界:乳腺癌绝大多数呈边界欠清。但有的可呈扁平状,仅表现表面不光滑,有结节感,肿块越小,上述症状越不明显。特别需注意的是少数特殊类型的乳腺癌(如黏液腺癌)可因浸润较轻,呈膨胀性生长,表现为光滑、活动、边界清楚,与良性肿瘤(纤维腺瘤)不易区别。

5.硬度:乳腺癌大多数肿块质地硬,但富于细胞的髓样癌可稍软,个别也可呈囊性,如囊性乳头状癌。少数肿块周围,有较多脂肪组织包裹触诊时有柔韧感。

6.活动度:肿块较小时,活动度较大,但需注意到这种活动是肿块与其周围组织一起活动,与纤维腺瘤自主活动度不同。若肿瘤侵犯胸大肌筋膜,则活动度减弱;肿瘤进一步累及胸大肌,则活动消失。让患者双手叉腰挺胸使胸肌收缩,可见两侧乳腺明显不对称。

(二)乳房表面皮肤改变 

乳腺肿瘤引起皮肤的改变,与肿瘤的部位、深浅和侵犯程度有关,通常有以下几种表现:

1.酒窝征:肿瘤侵及乳房悬韧带(Cooper韧带)时,可使之收缩,变短,牵拉皮肤形成凹陷,状如酒窝,故称“酒窝征” 。

2.橘皮样改变:由于乳腺皮下淋巴管被肿瘤细胞阻塞或乳腺中央区被肿瘤细胞浸润,使乳腺淋巴管回流受阻,淋巴管内淋巴液积聚,皮肤变厚,毛囊口扩大、深陷而显示“橘皮样改变”。

3.皮肤浅表静脉曲张:肿瘤体积较大或生长较快时,可使其表面皮肤变得菲薄,其下浅表血管,静脉常可曲张。在液晶热图和红外线扫描时更为清晰,常见于乳腺巨纤维腺瘤和分叶状囊肉瘤。在急性炎症期、妊娠期、哺乳期的肿瘤也常有浅表静脉曲张。

4.皮肤水肿:在肥胖,下垂的乳房常见其外下方有轻度皮肤水肿,如双侧对称,乃因局部循环障碍所致;如为单侧,则要慎重,提防癌瘤可能。

5.炎症样改变:炎性乳腺癌由于其皮下淋巴管全为癌栓所占可引起癌性淋巴管炎,皮肤发红,同时伴皮肤水肿、增厚、皮肤温度升高等。

6.局部溃疡:晚期乳腺癌尚可直接侵犯皮肤引起溃疡,若合并细菌感染,气味难闻。

7.皮肤卫星结节:癌细胞若浸润到皮内并生长,可在主病灶的周围皮肤形成散在的硬质结节,即“皮肤卫星结节”。

(三)区域(腋下)淋巴结肿大  

乳腺癌逐步发展,可侵及淋巴管,向其局部淋巴引流区转移。其中,乳腺癌最常见的淋巴转移部位是同侧腋窝淋巴结。淋巴结常由小逐步增大,淋巴结数目由少逐步增多,起初,肿大的淋巴结可以推动,最后相互融合,固定。肿大的淋巴结如果侵犯、压迫腋静脉常可使同侧上肢水肿;如侵及臂丛神经时引起肩部酸痛。检查腋窝淋巴结时,应使患侧上肢尽量放松,这样才可扪及腋顶处。如果乳房内未及肿块,而以腋窝淋巴结肿大为第一症状而来就诊的比较少,当腋窝淋巴结肿大,病理证实是转移癌时,除仔细检查其淋巴引流区外,尚要排除肺和消化道的肿瘤。若病理提示是转移性腺癌,要注意“隐匿性乳腺癌”可能。此时,多未能发现乳房病灶,钼靶摄片或许有助于诊断。淋巴结行激素受体测定,若阳性,即使各项检查都未能发现乳房内病灶,仍然要考虑乳腺来源的肿瘤。乳腺癌可向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还可通过前胸壁和内乳淋巴网的相互交通,向对侧腋窝淋巴结转移,发生率约5%左右。

此外,晚期乳腺癌尚可有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甚至对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值得注意的是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既往的TNM分期将其归为远处转移的范畴。而第六版AJCC分期将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定为N3c/PN3c。锁骨上淋巴结转移者多有同侧腋淋巴结转移,尤其是有尖群淋巴结转移,但亦有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症状及体征出现早于腋淋巴结转移者。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常表现为锁骨上大窝处扪及数个散在或融合成团的肿块,直径在0.3~5.0 cm不等。转移的初期淋巴结小而硬,触诊时有“沙粒样感觉”。部分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病例触不到明显的肿物,仅有锁骨上窝饱满。以锁骨上淋巴结转移为首发症状的隐性乳腺癌很少见,但以锁骨上淋巴结肿大就诊而发现的乳腺癌病例并非少见。

(四)乳头溢液  

乳头溢液是乳腺科门诊常见的症状之一, 也较易为患者注意,是临床上约10%的患者前来就诊的主要原因之一。乳头溢液可因多种乳腺疾病而引起。在各种乳腺疾病的症状中,其发生率仅次于乳腺肿块和乳腺疼痛。乳头溢液的表现形式可为自行溢出或因局部不适而用手挤压乳头时致使液体流出。其性质有乳汁样、清水样、脓性、浆液性或血性等,其中最常见的是血性溢液。它的发生原因归纳起来有三种情况:①生理性:在生理情况下乳腺导管上皮有一定的生理活动,可以出现少量透明或乳白色乳头溢液现象,特别是年轻妇女。如哺乳就是一种生理性的“乳头溢液”,妇女断乳后一段时间的乳头溢液。新生儿刚出生后的1~2周内可以有少量的乳汁分泌。②全身性疾病引起:特别是某些内分泌疾病,如脑垂体肿瘤引起高泌乳素血症的乳头溢液(溢乳-闭经综合征),常为双侧多导管的乳头溢液,其色泽和性状犹如脱脂乳汁。少数情况下的某些药物也可引起。③乳腺疾病引起:最常见引起乳头溢液的乳腺疾病有:乳腺急性炎症、乳腺导管扩张、乳腺增生性病变、乳导管内乳头状瘤、导管内乳头状癌、乳腺癌。血性溢液常发为单侧,自行溢出或挤压而出,溢液呈鲜红、淡红、浅褐色或咖啡色,多为导管内乳头状瘤引起,亦可见于乳腺癌。

乳腺癌患者有5%~10%有乳头溢液,临床上大约有1%的乳腺癌是以乳头溢液为首发症状或唯一症状。溢液常为单孔性,性状可以多种多样,如血性,浆液性,水样或无色。乳腺癌原发于大导管者或形态属导管内癌者合并乳头溢液较多见,如导管内乳头状瘤恶变,乳头湿疹样癌等均可以有乳头溢液。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多数人认为乳腺癌甚少伴发乳头溢液,而且即使出现溢液都几乎在出现肿块之后或同时出现,不伴肿块者甚少考虑为癌。但近来研究表明,乳头溢液是某些乳腺癌,特别是导管内癌较为早期的临床表现,而且在未形成明显肿块之前即可单独存在。

仔细观察、辨识乳头溢液的性状,对于寻找溢液的原因意义重大。如果出现了乳头溢液,无论是何种方式、何种性状的溢液,均应引起临床上重视,因为非哺乳期的乳头溢液绝大多数是各种乳房疾病的表现。由于恶性病变更易引起血性溢液,故临床对于血性溢液患者更应警惕恶性病变的可能。如果男性患者发生乳头溢液,更不可轻视。

(五)乳头和乳晕区改变  

乳腺癌患者若有乳头异常改变,通常表现为乳头糜烂或乳头回缩表现:

1.乳头糜烂:是乳腺Paget病的典型表现,常伴瘙痒,约2/3患者可伴有乳晕或乳房其他部位的肿块。起始,只有乳头脱屑或乳头小裂隙。乳头脱屑常伴有少量分泌物并结痂,揭去痂皮可见鲜红糜烂面,经久不愈。当整个乳头受累后,可进一部侵及周围组织,随着病变的进展,乳头可因之而整个消失。部分患者也可先出现乳腺肿块,尔后出现乳头病变。

2.乳头回缩:当肿瘤侵及乳头或乳晕下区时,乳腺的纤维组织和导管系统可因此而缩短,牵拉乳头,使其凹陷,偏向,甚至完全缩入乳晕后方。此时,患侧乳头常较健侧高。可能出现在早期乳腺癌,但有时也是晚期体征,主要取决于肿瘤的生长部位。当肿瘤在乳头下或附近时,早期即可出现;若肿瘤位于乳腺深部组织中,距乳头较远时,出现这一体征通常已是晚期。当然,乳头回缩,凹陷并非均是恶性病变,部分可因先天发育不良造成或慢性炎症引起,此时,乳头可用手指牵出,非固定。

(六)乳腺疼痛   

乳腺疼痛虽可见于多种乳腺疾病,但疼痛并不是乳腺癌的常见症状,恶性乳腺肿瘤早期通常总是无痛的。在早期乳腺癌中,偶有以疼痛为唯一症状的,可为钝痛或牵拉感,侧卧时尤甚。研究显示,绝经后女性出现乳腺疼痛并伴有腺体增厚者,乳腺癌检出率将增高。当然,肿瘤伴有炎症时可以有胀痛或压痛。晚期肿瘤若侵及神经或腋淋巴结肿大压迫或侵犯臂丛神经时可有肩部胀痛。

(七)远处转移的表现

乳腺癌通过血行转移至远处组织或器官时,可出现相应脏器病变的症状和体征。最常见的远处转移依次为肺、骨、肝。是乳腺癌的主要致死原因。

二 乳腺癌的辅助检查

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乳腺癌辅助检查不断推陈出新,项目繁多,在乳腺癌的诊断过程中发挥各自的作用,本节重点介绍乳腺癌的X线检查。

(一)乳腺癌的X线检查  乳腺X线检查就是通常所说的乳房钼靶摄影或乳房片,是乳腺疾病诊断中的首选检查项目。特别是数字化成像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乳房钼靶摄影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比如目前我院使用的最新一代数字化钼靶机,增加了许多新功能(如立体定位穿刺),其所形成的乳腺X线摄影片高清晰度,是以往钼靶片所无法比拟的,可以发现的0.2 cm直径乳腺结节。

乳腺癌钼靶摄影片的征象包括肿块、钙化、癌周围的改变、乳头及皮肤的改变等。一般将肿瘤本身所成的影像(肿块影、钙化)称为乳腺癌的X线直接征象;将癌周围继发性改变所成的影像称为间接征象。

1.直接征象

(1)肿块影:是乳腺癌最常见、最基本X线征象,在临床发现的乳腺癌中,85%~90%的病例有此征象。

肿块的形态:可呈团块状、星形、结节状、 不规则形或分叶状。以团块影最常见,约占X线诊断乳腺癌的45%,星形影约占35%。

肿块的边缘表现为以下三种形式:①毛刺状边缘:这是大部分乳腺癌肿块的X线表现,毛刺可长可短,可粗可细,较粗长的放射状突出称为“触角”。系癌向周围浸润生长,病灶沿阻力最小处扩展所致。②模糊边缘:边缘呈磨砂玻璃状样改变。③光整边缘:少数肿瘤边缘较光整。有时癌瘤的大部分边缘是清晰光整的,而一小部分边缘模糊。

肿块的密度:一般肿块的密度较乳腺腺体的密度高,这是因为癌肿出血、坏死、钙化、含铁血黄素沉着及纤维组织增生所致。较小的肿块密度是一致的。肿块较大时可出现密度的不均,造成密度不均的病理基础为肿块中间质分布不均、中心坏死、边缘部分实质增多、中央夹有正常乳腺组织等。

肿块大小:X在线测得的肿块大小较临床上触及的肿块小,是诊断乳腺癌的可靠依据(Leborgne定律),这是因为触诊所及肿块的大小,往往包括了癌肿周围水肿、 炎性浸润及纤维化部分。一般良性病变X线片的测量值符合或大于临床触及的肿块。

(2)钙化:钙化是乳腺癌的又一个重要特征,在病理切片中钙化出现率达70%以上,X线片中占40%以上。它是由于癌细胞坏死、脱屑和钙盐沉着所致。乳腺癌的钙化在X线片上特征性表现有三种,分别为:①线状、短杆状或蚯蚓样钙化;②泥沙样钙化;③圆形、卵圆形或团簇样钙化。一般说来,短杆状钙化发生于导管内,泥沙样钙化多发生于肿瘤外围的腺泡内,团簇样钙化多发生于肿瘤的坏死区。钙化从几个到数十个不等,一般成堆分布,有聚集的倾向。每一个钙化点多呈不规则形态,密度可浓可淡,各个钙化点的密度也不完全一致。成堆的细小钙化对于诊断乳腺癌有一定的帮助,尤其在无明显的肿块影时,钙化灶的出现,特别是短杆状和泥沙样钙化,对于提示诊断,避免漏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叶内钙化常是小叶原位癌的唯一征象。

有人指出,每平方厘米内超过15个钙化点,乳腺癌的可能性甚大;在一丛钙化点内,有2~3个宽度为100~200μm的线形钙化,即可诊断为乳腺癌。

恶性钙化的特征是:钙化粒微小,大小不等,10 ~500μm,一般不超过1000μm。形态为圆形、卵圆形、不规则多角形、线状或分叉状。在单位面积内数目较多,较密集,可由几粒到数百粒局限于一处,成丛或成簇。有时沿导管分布,偶可弥漫分布。

乳腺的良性疾病如纤维腺瘤、囊肿、感染病灶内的钙化,以及血管钙化等,钙化灶位于肿块的内部,分布松散,密度较高且均匀,颗粒的大小与形态不一,数目较少, 每平方厘米一般少于5个,与乳腺癌的钙化是可以区别的。

2.间接征象

(1)血管异常:因癌肿代谢旺盛,血液循环加快,从而产生血管的增多、增粗。X线表现形式为:①患乳血管管径(特指静脉)较健侧增粗。②病灶周围的多数细小血管丛。③病灶区出现较大的引流静脉。一般来讲,正常人左乳较右乳静脉粗,如发现右乳静脉较左乳静脉粗时应提高警惕。也有人认为双乳静脉粗细比例超过1:4时,应考虑患有乳腺癌的可能。

(2)透亮环:肿块与癌周结缔组织反应性充血、渗出、水肿及正常乳腺组织三者的密度不同,X线片表现为肿块密度增高影的外围,有一密度低于肿块和外围的乳腺组织环形透亮带。这种“透亮环”与纤维腺瘤的“透明晕”不同, 前者形态不规则,后者为均匀光滑的透明影,边缘也光整。

(3)厚皮征:皮肤增厚,主要是皮肤淋巴管被癌细胞浸润、充血、水肿所致。皮肤增厚程度与范围示病变而异,早期见皮下脂肪层变模糊,Cooper\"s 韧带增宽或几条纤维增粗,以后见皮肤增厚。皮肤改变先局限于肿瘤区域, 以后可发展至几乎累及全乳。当癌肿反应性纤维化及收缩时,出现皮肤的扁平或“酒窝征”改变。

(4)乳头内陷:为癌肿纤维化或侵及导管牵拉乳头所致。一般双侧乳头内陷为先天性,而单侧乳头凹陷对临床诊断意义较大。当乳头完全凹陷时形成所谓的“漏斗征”。乳头内陷除见于乳腺癌外, 也可以见于乳腺的慢性炎症及导管炎等,应与之鉴别。

(5)导管扩张:在癌浸润大导管时,导管变粗而且有阴影增强表现,有时可以看到肿块与乳头之间被大导管连接起来的“癌桥”。有时肿瘤向附近的导管浸润,造成多导管的病变,与周围组织融为一条粗大的导管像。 部分病例可见分布在导管内的短杆状钙化灶。

(6)塔尖征:此征象系乳腺实质被癌肿侵犯及牵拉后所致。表现为乳腺肿瘤在其顶端出现向脂肪内伸展的细条索状致密影,其下方与肿块连接。此征较为少见。

(7)乳房后间隙改变:深部乳腺瘤可早期侵及浅筋膜的深层,导致乳房后间隙的透亮区消失。

(8)乳房形态改变:乳腺癌沿导管及腺体浸润时可致乳房变形。由于受累区膨出可表现为各种形态。

另外,男性乳腺癌肿块常位于乳头下或乳晕区。X线特征性表现为小的肿块影,边缘较清晰,肿块多位于乳头偏心侧。当肿瘤侵及周围组织时,可表现边缘模糊。皮肤增厚、 血运增强、淋巴结浸润与女性相似。泥沙样钙化较女性乳腺癌少见。

(二)乳腺超声检查 乳腺超声检查因其快捷、安全、灵便等特点而成为最易为患者接受的乳腺检查方法。随着近年来超声显像技术不断升级和彩色多普勒技术的引人,乳腺超声诊断实质性乳房肿块的准确性有了较大的提高,特别是其在鉴别囊性和实质性乳房肿块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在我院,目前乳腺超声成为乳腺常规辅助检查措施,在乳腺疾病的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

乳腺占位性病变,由于病变性质不同,组织学成分和结构各异,现分述B超特点如下。①乳腺囊性增生病的超声特点:乳腺常明显增大,内部结构紊乱,回声增多增强,可查到分布不均的粗大光点或光斑,还常查及边界不甚清晰的结节状回声,如乳腺导管囊状扩张,则可探及大小不等的囊性图像,囊边缘有时可呈现毛糙状突出光影。②乳腺纤维腺瘤的B超特点:乳腺正常回声存在,其间可探及边缘光滑、境界清楚的肿物,内部分布均匀弱光点,后部回声多增强,如果后方出现声影,则为肿瘤内出现钙化所致。较大的纤维腺瘤囊性变时,可查及液性暗区。③乳腺囊肿的B超特点:多为单发整齐光滑、边界清楚的圆形或椭圆形肿物,内部为均质的无回声区,囊后壁回声增强,囊肿两侧呈暗区,即“侧方声影征”。④乳腺癌的B超特点:一般为不均质的弱回声肿物,边界不整,内部回声不均匀,境界不清,内部呈密集强回声,后部回声明显衰减呈衰减暗区是其特点。有些肿块周边显示强回声晕带。

(三)乳头溢液筛检  常用的方法有乳头溢液细胞学检查、乳腺导管造影、乳腺导管内视镜等。

(四)病理组织学检查 是乳腺癌确诊的金标准,也是诊断中的最后一步。有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FNA)、空芯针活检、真空辅助乳腺微创活检、乳腺X线立体定位或超声定位技术以引导手术活检、常规手术活检等。

(五)其他  对于乳腺癌及远处转移灶可以应用如血清肿瘤标记物、CT、乳腺核磁共振、PET、ECT等检查。特别是目前乳腺MRI主要适用于有明显乳腺癌家族史或携带乳腺癌相关基因的高危妇女的乳腺癌筛查,此外还用于乳腺癌的治疗前后的评估。

三 乳腺癌的早期诊断

(一)乳腺癌早期诊断的定义  

乳腺癌属于体表肿瘤,当增大到一定体积时很容易被患者自己发现,这称之为肿瘤的临床发生。乳腺癌的早期诊断是指在乳腺癌临床发生之前(即无症状期内)使之获得诊断,它包括早期发现疑似的病灶(Detection)以及进一步判断病灶的性质(Diagnosis)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而对早期诊断措施的效果则应当根据其对疾病转归的影响、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以及成本效益比来综合的给予评价,早期诊断对乳腺癌转归的影响是评价其效果最基本的内容。最有说服力的指标就是早期诊断措施是否能够降低人群乳腺癌的死亡率。

尽管有证据显示一些化学预防药物如三苯氧胺可以降低高危人群乳腺癌的发病率,但至今仍没有一种能有效控制乳腺癌发生的第一级预防措施。所以当前以及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争取早期诊断仍是乳腺癌防治的一项基本策略。而西方发达国家在乳腺癌早期诊断方面的许多先进的经验和技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二)乳腺癌早期诊断的基本措施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普遍采用的乳腺癌早期诊断的基本措施主要有三种:乳腺X线筛查、临床体检以及自我检查。

1.乳腺X线筛查   上世纪60年代开始的有关乳腺高危人群X线筛检的研究证实定期的乳腺X线检查可以降低40岁以上妇女乳腺癌的死亡率,因此是迄今为止唯一证实为有效的乳腺普查措施。早期乳腺癌在钼靶片中的直接征象主要包括肿块结节影和微小钙化。其中微小钙化灶在乳腺癌早期诊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因为乳腺普查中约半数的未扪及肿块的乳腺癌以及70%的乳腺原位癌的检出要归功于X线发现了微小钙化灶。恶性的钙化灶一般表现为泥沙样,成簇或延导管呈区段分布,但很多也不典型。此外,不是所有的微小钙化灶都是恶性的,所以在临床及X线检查难以明确钙化性质时均应该考虑作病理活检。小结节是约30%临床前期乳腺癌的唯一X线征象。表现为不规则结节影,边缘毛刺,并有或无泥沙样钙化。应当指出,在定期复查的连续X线片中,如局部出现新的致密影,则是早期乳腺癌的较可靠的X线征象。还有约10%的临床前期乳腺癌可有局限性结构扭曲改变。在无乳腺外伤、手术等病史的情况下,当乳腺正、侧位均有此种表现时,应作为可疑病例对待。

考虑到乳腺X线可能存在的放射线损害,因此不宜频繁的检查, 一般建议40岁以上妇女每年一次乳腺X线普查,严重高危妇女提前到35岁开始;而年轻妇女乳腺较致密,X线的诊断敏感性不高,临床上乳腺X线摄影一般不适于35岁以下的普查妇女。

(严重高危妇女是指有明显乳腺癌家族遗传史倾向,一级亲属绝经前患双侧乳腺癌、乳腺癌相关基因(如BRCAl/2)阳性以及既往有乳腺癌、乳腺导管内癌、小叶原位癌、或不典型增生病史的妇女。)

2.临床体检  早期乳腺癌不一定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故而容易造成漏诊,但仍有一些早期乳腺癌不能为X线所发现而仅依靠临床体格检查单独检出的。所以我们不能以"肿块"作为诊断乳腺癌必不可少的首要体征,有报道说要重视局部腺体增厚、乳头溢液和乳头糜烂等表现,此外,诸如乳头轻度回缩、乳房皮肤轻度凹陷以及乳晕轻度水肿等均是有价值的临床表现。

一般建议40岁以上妇女每年一次临床体检,严重高危妇女35岁开始半年临床体检一次。

3.自我检查  乳房自我检查是妇女自愿的、有意识的进行自我保健的内容之一。它的优点是经济、便捷、很少受时间限制以及对人体无损伤等。目前尽管对于乳房自我检查的效果还存在许多争议,但临床应该对参加乳房自我检查的妇女应充分合理的指导,此外还要进行乳腺癌基本常识的宣教,包括月经周期对乳房的影响;乳腺癌的临床表现;早期发现乳腺癌的意义等等。

“接触身体、了解身体”的观点是我们所追求,而不是让女性程序化去寻找癌的蛛丝马迹。由于许多正常乳房都有一些结节感,自我检查乳房的目的不是时刻警惕去发现任何可能的恶性变化,而是熟悉自己乳房的平时状况,在此平时状况基础上发生的异常变化才应该注意。

建议女性每月自我检查。注意绝经前妇女应选择月经来潮后9-11天(此时乳腺组织受体内激素影响最小,此时乳房比较松软,易于发现病变);绝经妇女选择容易记住的日子, 定期检查,如每月的第一天。

(一般在以下三种情形进行乳房自检较为方便可行:(1)洗澡时检查你的乳房,尤其在沐浴露尚未洗去前,手易在湿润的皮肤上移动。将摊平的手轻柔的移动,检查乳房的每个部分。右手检查左乳,左手检查右乳,检查乳房有无肿块、硬结或增厚。(2)在镜前检查,对着镜子两手下垂于身体两旁,再将两上肢缓慢上举过头,观察乳房的任何改变,包括乳房的轮廓、有无肿起部分、有无皮肤微凹或乳头的回缩。接着,双手叉腰,观察双侧乳房是否对称。(3)仰卧平躺,肩部稍垫高。将平摊的手轻压在皮肤上,以乳头为中心逐渐移动检查。检查开始于乳房的外上方,右乳以顺时针方向,左乳以逆时针方向;从乳房的外围起,逐渐向心,直至乳头。注意触摸对侧腋下、乳房尾叶有无肿块。最后,在拇指和食指间轻挤乳头观察有无乳头溢液。注意事项:在触摸时,正确的手法是用手掌或并拢手指以指腹轻轻触按乳房,不能用手指提、抓、捏,否则很容易将正常乳腺组织误以为肿块。)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