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期间,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普遍偏凉,加之很多人外出游玩探亲,伤风感冒、呼吸道疾病高发。因此,很多人会备一些药品。
但一定注意,有些药品如果过量服用,也会上瘾的。
看清成分,谨遵医嘱
市面上有很多止咳药品,遵医嘱适量用药基本都没什么问题。注意:谨遵医嘱、适量用药!
2015年5月,含可待因复方口服液体制剂(包括口服溶液剂、糖浆剂)被列入第二类精神药品管理。据悉,止咳水中的磷酸可待因属于中枢性镇咳药,一般用于治疗无痰的干咳,具有镇咳和镇痛功能,其作用强度为吗啡的四分之一,能起到兴奋呼吸中枢神经的作用,大量服用会产生快感和幻觉,出现晕眩、心跳过速等不良反应,长期饮用会上瘾。止咳水中的盐酸麻黄碱具有平喘、兴奋和麻醉作用,麻黄碱虽不在精神药品目录里,却是制造冰毒和摇头丸的原材料,长期、大量服用易上瘾。
长期、过量服用上述止咳药可形成心理依赖,戒断症状类似海洛因毒品。吸食者往往容易转吸海洛因,才能满足毒瘾。过量滥用可导致抽筋、神智失常、中毒性精神病、昏迷、心跳停止及呼吸停顿引致窒息死亡。
有的止咳药品价格低廉,效果明显,但也具有成瘾性,因此,必须遵医嘱服用。以一种止咳类片剂为例。其成分包括甘草流浸膏、阿片粉等。其中阿片粉的有效成分吗啡来源于罂粟花,临床上可以镇痛、镇静、止咳,用好了是很好的药物,但如果用多了,就会有成瘾性。有些患者在服用该片剂后,特别是长期服用(大于2周)、量较多(3-4片)时,停药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萎靡、烦躁、乏力、流泪、剧烈咳嗽。长期大剂量服用该片剂,其中甘草流浸膏里面的甘草酸会导致水钠潴留,可能会引起水肿、血压升高。
有些被广泛服用的解热镇痛药也有成瘾性,长期滥用解热镇痛药可因药物积蓄而导致急性毒性反应,如头痛、眩晕、视力和听力下降、胃肠道出血、哮喘发作、高热、脱水、昏迷,甚至危及生命。
就止咳药来说,市面上还有其他类型的止咳药品,如川贝枇杷膏有清肺润喉的功效。如有咳嗽症状,我们建议最好去医院就医;如果在药店购买含可待因复方口服液体制剂,需按医生处方按量购买,遵医嘱服用。
预防为主,养生为要
与其生病了吃药,不如提前做好预防。
进入秋季,早晚温差大,气候干燥,要注意“三防”:要防感冒受凉,应根据气温变化增减衣服;在锻炼时不宜一下子脱得太多太快;要防运动损伤,在每次运动前要注意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要防运动过度,秋天人体阴精阳气正处在收敛内养阶段,因此运动也要顺应这一原则,运动量不宜过大,以防出汗过多,阳气耗损。
入秋后,气温骤降,气候干燥,在饮食上特别要注意预防秋燥。
入秋后最重要的当数充足补水,既有正常的喝水,也有皮肤的保湿。
秋分的“燥”不同于白露的“燥”。秋分的“燥”是凉燥,因此,在饮食方面要注意多吃一些清润、温润为主的食物,如芝麻、核桃、糯米等。秋天上市的果蔬品种花色多样,其中藕、荸荠、甘蔗、秋梨、柑橘、山楂、苹果、葡萄、百合、银耳、柿子、芝麻、蜂蜜等,都是此时调养佐餐的圣品。
鲜梨、萝卜都具有行气的功效,可以抵达人体各处润燥。梨尽量熟食,可滋五脏之阴。秋燥易伤大肠,所以经常有便秘、痔疮等出现,此时应多食芭蕉、香蕉、芝麻、核桃与何首乌等。
秋季还要谨记“秋瓜坏肚”。在夏季,西瓜是消暑佳品,但是立秋之后,不论是西瓜还是香瓜、菜瓜都不能多吃,否则会损伤脾胃的阳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