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

2018年11月19日 8797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dyspepsia,FD)是消化内科日常临床诊疗中最常见的疾病,虽然对患者生命安全并不造成威胁,但是反复发作的上腹部疼痛、上腹部胀气等症状常困扰患者,影响患者的工作与学习,导致患者生命质量下降。患者反复就医与检查,也耗费了不少医疗资源。FD病因未明,与多种因素有关,发病机制复杂。故临床医师对其治疗主要目的是减轻或缓解患者症状,改善患者生命质量。

1.抑酸药的应用

胃酸与FD发病,尤其与上腹痛综合征(epigastricpainsyndrome,EPS)的发病具有重要的内在联系。已有研究证实,胃酸刺激可以影响胃的运动和感觉功能。大量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发现抑酸剂对部分FD有效,故目前各国共识意见均认为抑酸剂可作为FD治疗中的常用药物。抑酸剂主要分为两类,即H2受体拮抗剂(histamine一2receptorantagonist,H2RA)和PPI,其疗效持久,优于氢氧化铝、铝碳酸镁等抗酸剂。在2015年FD共识中提出,PPI和H2RA可作为FD尤其是EPS的经验性治疗。最近发表的Meta分析发现PPI治疗对表现为EPS亚型的FD患者有显著疗效,而对动力障碍为主的FD患者疗效不佳,因此对餐后不适综合征(post—prandialdistresssyndrome,PDS)患者不推荐首选PPI制剂。对于抑酸剂治疗FD的疗程,2015年FD共识中也作了说明,推荐H2RA和PPI的治疗疗程一般为4~8周,如症状改善不理想,应考虑调整治疗药物。对于PPI的应用剂量,2015年FD共识认为,在控制FD症状方面,大剂量PPI治疗并不优于标准剂量。

2.促动力药的应用

促动力药是一类通过刺激平滑肌收缩从而增强胃排空及小肠转运的药物。常用的促动力药有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莫沙必利、伊托必利等。促动力药对FD疗效的研究很多是围绕于西沙必利,但该药因为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反应,已经禁用。莫沙必利因为作用机制与西沙比利类似,而无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反应临床中可替代西沙比利使用。伊托必利是一种新型的促动力药,国内有研究显示伊托必利疗效与莫沙必利相近,但其对餐后饱胀不适症状的改善作用要优于后者。国外研究显示伊托必利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与安慰剂相似,但可明显升高体内催乳素水平。甲氧氯普胺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尤其是不可逆转的迟发性运动障碍,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国外荟萃分析报道促动力药整体的疗效要优于安慰剂,对于PDS亚型的患者是很合理的选择。

3.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

诸多研究均证实FD与Hp感染之间存在密切联系。研究发现,持续感染可导致黏膜不同程度的急慢性炎症,进一步可导致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甚至上皮内瘤变的发生。而根除治疗可改善胃黏膜炎症,延缓萎缩、肠上皮化生等病变的进展,减少消化道溃疡、肿瘤的发生率。目前FD治疗指南也提出若应用抑酸、促动力剂治疗无效,推荐Hp的检测和根除治疗。

4.抗抑郁药的应用

FD患者常伴有抑郁或者焦虑等负面情绪。因此抗抑郁药物对于缓解FD患者的症状有一定的作用。抗抑郁药包括传统的三环类、单胺氧化酶拮抗剂、四环类等药物,和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氟西汀(百忧解)和帕罗西汀(塞罗特)等。国外研究报道抗抑郁药物对于FD的治疗有效。国内也有研究证实抗抑郁焦虑药可改善功能性胃肠病患者的情绪异常,缓解其症状,且联合其他药物使用时疗效更显著。目前认为对抑酸和促动力治疗无效、且伴有明显精神心理障碍的患者,可选择抗抑郁药治疗。

5.中医药治

中医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特色。我国的《FD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0)》认为,FD辨证分为肝气郁结证、肝气犯胃证、脾胃气虚证、湿热滞胃证、寒热错杂证等,分别给予对应的柴胡疏肝散合越鞠丸加减、四逆散合沉香降气散加减、香砂六君子汤加减、三仁汤加减、半夏泻心汤加减等治疗能够获得一定疗效。部分来自日本的研究也表明,许多汉方草药对FD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因此在2015年FD共识中提出,中药治疗可改善部分患者FD的症状。

6.饮食和生活方式调整

对部分FD患者而言,某些特定食物会诱发其消化不良症状,比如高脂饮食、咖啡等也有研究显示,吸烟与FD患者的感染无关,而饮酒与FD患者的Hp感染相关。关于FD患者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的调整,目前缺乏相关的临床研究,戒烟戒酒对于改善FD症状可能是有益的,虽然疗效尚不确定。

FD是我国常见的功能性疾病之一。在I临床工作中,应注意除外器质性、系统性和代谢性疾病引起的消化不良症状,对于有警报症状的患者应尽早予以相应的检查以明确诊断。此外,有学者认为功能性胃肠疾病的发病机制可能相似,因此常重叠存在。在实际工作中,应注意甄别,以便制订更有效、更有针对性的个体化诊治方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