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厥阴病是上热下寒?

2018年07月18日 8877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因为学术体系不一样,所以最近的几篇文章,尤其是关于上热下寒的厥阴病,并引起了大家的讨论。后台的一些留言,也充分暴露了胡希恕经方医学,还有很多人不理解不认识。

我们都知道胡希恕先生、冯世纶教授,强调用八纲来解读六经,也就是在表、里、半表半里三个病位上,皆有阴阳两种不同属性,那么其中半表半里,也就是胸腹两大腔间,包容的脏器多,所以临床症状是最为复杂的。广东省中医院内分泌科罗露露

厥阴病是半表半里的阴证,阴本不得有热,但是邪在半表半里,邪无出路,常常郁久化热,而火性炎上,寒性趋下,所以常常表现为一个上热下寒的症状表现,临床上我们称之为上热下寒,其实本质上是一个寒热错杂的局面,代表方是柴胡桂枝干姜汤,可以认为是由小柴胡汤变化而来的。就像夏维分析的,就很好。

在《伤寒论》中,同时具备寒热错杂病的方剂,除了柴胡桂枝干姜汤、乌梅丸以外,像半夏泻心汤类方,同样是归为厥阴病的范畴,因为半夏泻心汤也是寒热并用的。温经汤本身是一个血虚宫寒血瘀,但是因为出现了“手掌烦热,唇口干燥”,有一定上热的表现,所以冯世纶教授把温经汤归为了厥阴病。

再比如上面这位网友所留言的,他自己就非常明确,是一个上热下寒,主症以便溏为主,隐痛就拉,不能吃生冷的,而上有热,应该是厥阴病。存在着柴胡桂枝干姜汤的方证,但如果大便次数多,还有乌梅丸的可能。需要进一步的去辨证。这个时候大家可以讨论一下。

原创: 林泉 胡希恕经方医学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