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皮肤Merkel细胞癌系列(1)
2019年08月29日 8830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皮肤神经内分泌癌又称为皮肤Merkel细胞癌(Merkel cell carcinoma,MCC),自从1972年Toker首次报道本病,是目前已知恶性程度最高的原发性皮肤肿瘤,其死亡率为恶性黑色素瘤的2倍,易复发和转移,预后极差。以前认为MCC和表皮Merkel细胞有关,但尚未证实。最新研究证明MCC可能起源于神经棘的皮肤肿瘤干细胞,现在已经明确Merkel细胞多瘤病毒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MCC是一种罕见的皮肤高度恶性肿瘤,迄今世界文献报道约2000例,国内个案报道仅40余例。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统计,全美国每年只有约1600人被诊断出罹患Merkel细胞癌。大多数Merkel细胞癌患者的癌细胞没有出现转移,可以通过手术进行切除,但有约半数的患者会出现癌症复发,此外约有超过30%的患者最终会发生癌细胞转移癌。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科白楚杰
临床表现:
MCC的临床表现多样,大多数肿瘤呈坚韧的红色至紫色丘疹或结节。肿瘤大小从2到200mm,但大多数小于20mm。肿瘤生长很快,头颈部占MCC的48%,最常见于暴露在阳光下的皮肤,如头颈部,包括眼睑。而手臂、腿、躯干、背部和臀部等非阳光照射的地区受影响较小。粘膜部位(如喉部、鼻腔、咽部);嘴等部位占原发性MCC的5%。
病理特点:
Jaeger等将MCC的组织学形态分为3种类型:梁状型、中间型和小细胞型,认为前两者多,后者预后差。总结如下:①病变多呈孤立性粉红色结节状,边界清楚;②光镜下肿瘤位于真皮内,与表皮无连接。肿瘤细胞排列成弥漫片层状、岛状、巢团状、小梁状或不规则分布;肿瘤细胞大小较一致,比淋巴细胞稍大,裸核状,呈圆形、椭圆形,胞质稀少,核大,深染,圆形或椭圆形,部分呈空泡状。核膜清楚,少数核膜呈锯齿状。染色质呈细颗粒或粉尘状。核分裂象易见;③免疫组化标记显示肿瘤细胞双向分化,既表达上皮性,也表达神经内分泌标志物。CK20核旁逗点状阳性,很具特点;④电镜下胞质内可见神经内分泌颗粒;⑤大部分MCC的MCV病毒相关抗体检测呈阳性。
鉴别诊断:
本病需要和以下几种疾病相鉴别:①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②无色素性小细胞恶性黑色素瘤;③眼睑原发性鳞状细胞癌;④原发性恶性外周神经外胚叶肿瘤辕骨外尤因肉瘤;⑤肺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肺小细胞癌)转移;
治疗方法:
MCC临床分期分为Ⅲ期:I期:癌肿仅局限于原发病灶局部;11期:癌肿侵及区域淋巴结;III期:癌肿有全身转。MCC治疗首选手术,NCCN指南推荐切缘至肿瘤2~2.5cm距离,眼睑等特殊部位建议Mohs显微外科手术,保证切缘阴性。术中做前哨淋巴结活检,有助于提前发现转移淋巴结。放疗可以作为外科治疗的补充,MCC患者的放疗主要用于不能手术或术后切除范围不理想的患者,但研究表明辅助放疗并不能降低肿瘤的转移率及死亡率,而仅仅能控制肿瘤局部复发。对于转移性MCC患者,化疗可能起到缓和作用,已被证明是化学敏感的,但复发率高,目前对MCC的治疗尚未形成成熟的治疗方案,有报道称晚期MCC行CAP方案化疗获得完全持续缓解,认为可能CAP方案是治疗晚期MCC患者的有效方法之一。美国FDA于2017年3月23日批准Bavencio(avelumab)用于治疗转移性Merkel细胞癌,适用于12岁及以上儿童和成人患者,包括此前未曾接受过任何化疗者,成为第一种用于治疗转移性Merkel细胞癌的药物。
分期和预后:
MCC临床分期分为Ⅲ期:I期:癌肿仅局限于原发病灶局部;11期:癌肿侵及区域淋巴结;III期:癌肿有全身转移。由于MCC的极端侵略性,病灶局限和肿瘤直径≤2厘米的患者,5年内生存率为66%,而局部淋巴结局部转移灶患者的5年生存率从26%到42%。而远处转移患者5年生存率为18%,数据提示对所有MCC患者不管肿瘤大小都应进行前哨淋巴结切检。
目前,对MCC分期的影像学方面,学术界没有统一的指导意见,但临床上建议(18F)氟脱氧-葡萄糖PETCT检查,有助于患者的分期和分级,比传统的CT和MRI更加精准。
总之:临床上提示预后差的因素包括年龄大,位于头颈部,肿瘤大于2cm,免疫抑制状态及进展期病变。组织病理学及免疫性上提示预后差的特点包括核分裂象>10个/HPF,细胞小,血管淋巴结浸润及CD44阳性等。
请登录微信搜索公众号:白楚杰大夫。留言后,会有客服人员和您沟通并记录本病的患者信息,也可在本网站咨询,有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