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是建立母婴连结的绝佳机会,更是乳房在履行它的“天职”。提倡产后母乳喂养,不单对母亲生理、心理及情感上都非常有好处,同时对宝宝而言,母乳喂养一定程度上使宝宝更加健康和聪慧。然而,许多母亲都会在哺乳期经历这样的困扰:乳房肿块、局部疼痛、皮肤红肿、泌乳减少、反复高烧…。那么哺乳期出现这种情况怎么办呢?还能继续喂奶吗?
这种情况尤其常见于初产妇,主要是由于产妇哺乳姿势不当,婴儿含接方式不正确、哺乳次数过少造成的;或由于“奶栓”堵塞,乳管乳汁内的脂肪、蛋白等成分凝聚沉积在乳管内,造成乳汁排出不畅。在乳汁淤积的基础上,伴发致病菌的入侵,就容易形成感染,发展成为急性哺乳期乳腺炎。乳腺炎的不同阶段,处理方式也不同。
【乳汁淤积阶段】
乳汁淤积阶段是乳管堵塞早期,这时大量的乳汁没有及时排出,潴留在乳房内形成局部肿块,疼痛明显,肿块表面皮肤颜色正常或轻微发红,按压时疼痛加重,部分患者可伴有全身发热、恶寒等症状。
处理方法:这个时期乳腺导管的结构基本保持完整,只要疏通乳管内堵塞的部分,潴留在乳管内的乳汁即可顺畅排出。所以这阶段的治疗关键就是疏通乳管,通过乳房按摩或吸奶器抽吸等方法及时排出淤积的乳汁。同时要保持充分的休息,清淡饮食,奶水多者少饮催奶补奶汤水。这阶段一般不需使用抗生素,部分发热者通奶后热可自退。早期乳汁淤积,乳汁尚未变质,可放心继续哺乳。宝宝的吸吮准确有力,也是非常好的通乳方法。
【乳腺成脓早期】
随着淤积的加重,乳汁会越来越粘稠,颜色从乳白色转为淡黄色或淡黄微绿色,这时乳汁中含有细菌和脓液,但此时的乳汁是无毒的。若哺乳妈妈无法接受这种乳汁喂宝宝,可先通过吸奶器或按摩挤压的方式排出这部分乳汁后再给宝宝哺乳。如果乳汁淤积没有及时处理或处理方法不正确,淤积进一步加重,局部组织炎症明显,乳腺导管会被破坏,形成许多小脓腔。乳房肿块不断增大,疼痛红肿明显,局部有波动感,伴有全身高热,泌乳减少等症状,此时则可能需要使用药物治疗。
处理方法:在乳腺成脓早期,继续保持乳管通畅是十分重要的,乳汁只有顺利地排出去才能防止炎症的进一步加重,故局部抽脓处理后可适当进行乳房局部的按摩,或运用吸奶器排出乳汁。此时哺乳不做常规推荐,尤其在病人伴有全身高热时。当然,如果全身症状较轻或局部脓肿不明显者,可继续进行哺乳,尤其是健侧乳房。
【脓肿成熟期】
乳汁淤积进一步加重,小脓肿逐步汇合形成大脓腔,局部乳管严重破坏闭锁,脓液和乳汁无法从乳头排出,局部红肿疼痛,波动感明显,病变范围逐渐增大甚至涉及多个象限。
处理方法:乳腺脓肿可予细针穿刺抽出,若脓肿较大,则需行脓肿切开排脓术,部分患者需置管引流,并配合抗生素、解热镇痛等药物的运用,此时则建议暂停患侧哺乳。至于健侧乳房,则应通过任何方法及时排空乳汁,以免发生新的乳汁淤积。
【哺乳期安全用药】
临床上经常遇到哺乳妈妈问:医生,我发高烧40度,要不要吃药?吃什么药?吃了药还能喂奶吗?……
早期乳汁淤积一般是不需要药物治疗的,部分发热患者通奶后热可自退。若通奶后仍有发热或反复高热不退者,可使用解热镇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这类药物对哺乳是没有影响的,服药期间可继续哺乳。若进展为急性乳腺炎脓肿期,乳房局部症状明显,白细胞升高,全身高热不退者,则需配合抗生素的治疗。急性乳腺炎常用的抗生素一般有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大环内酯类。大多数青霉素类及头孢类药物不会对宝宝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哺乳妈妈在服药期间可继续哺乳。但部分宝宝吃了含此类抗生素的乳汁后可能会引起腹泻,若出现此症状,可暂停哺乳一段时间,待哺乳妈妈体内抗生素代谢干净后再进行哺乳。在青霉素或头孢菌素过敏时,可使用大环内脂类,如红霉素、阿奇霉素、林可霉素等药物,服用此类药物期间给正常宝宝哺乳同样是安全的,但应避免给有肝病、腹泻或对此类药物过敏的宝宝哺乳。
因此,哺乳期妈妈用药时一定要向医生咨询相关用药及哺乳事宜,不可盲目用药。用药后一旦发现宝宝有任何不适症状,应暂停哺乳,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