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KD-MBD最新治疗进展-西那卡塞的应用
2021年03月09日 8378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慢性肾脏病矿物质与骨异常(chronic kidney disease-mineral and bone disorder,CKD-MBD)是近年来肾脏病领域的热点话题,在基础研究和新药开发方面都取得了很多成绩,笔者将从CKD-MBD概念和发病率,SHPT病因和治疗进展,以及国内2015年上市新药---盐酸西那卡塞临床价值,3个方面进行阐述,期望更多的医务工作者特别是临床药学专家更加深入了解CKD-MBD,更好地为慢性肾脏病这个越来越大的患者群体服务。中日友好医院肾内科张凌
1.CKD-MBD概念和发病率
最早的概念是源自于1943年我国刘士豪和朱宪彝两位教授,他们在国际上率先提出“肾性骨病”这个概念[1],一直被国际肾脏学界引用至今,2005年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的国际组织(Kidney disease-improving global outcomes,KDIGO)将该概念完善为更为广义的CKD-MBD[2]。CKD-MBD定义包括以下3个方面,临床表现为其中之一或者以上都属于CKD-MBD,该3个临床表现是:①钙、磷、甲状旁腺激素或维生素D代谢异常;②骨转化、矿化、骨容量、骨骼线性生长或骨强度的异常;③血管或其他软组织钙化。新的概念更加强调了慢性肾脏病患者预后指标的重要性,即心血管事件、骨折和死亡率,在终末期肾脏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表现为全身多脏器损害、转移性钙化、骨痛和骨骼畸形。
中国45岁以上成年人慢性肾脏病发病率达10.8%[3],中华医学会肾病年会报告,截止到2015年,终末期肾病透析患者的数量达到44.67万人,且每年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20年将超过100万人。相比发达国家,由于我国医疗体系的同质性不一致,基层医院的CKD-MBD管理有待提高,具体表现在:①缺乏CKD-MBD管理意识,透析患者很少早期监测与治疗;②缺乏早期预防概念,常在严重SHPT(骨痛、瘙痒、骨骼畸形)出现后才开始治疗;③治疗方法、药物剂量、疗程不统一;④治疗中缺乏严密的监测(缺乏定期血清钙、磷和甲状旁腺激素的计划);⑤透析患者血钙、磷及钙磷乘积普遍过高,转移性钙化,退缩人等严重并发症常见;⑥新药上市过晚,进入医保太慢;⑦甲状旁腺切除术只在少数医院开展,未得到广泛普及。根据国际透析预后和实践模式研究(dialysis outcome and practice pattern study,DOPPS)数据显示,我国规律血液透析患者有59%为高血磷症(相比美国38%,日本49%)、iPTH>600pg/mL的患者21%(相比美国14%,日本2%)。为更好地指导中国医生临床实践,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分会于2013年出版了《中国慢性肾脏病矿物质与骨异常诊治指导》[4],鼓励基层医生积极学习CKD-MBD管理知识,提高透析患者血清钙、磷和甲状旁腺激素等指标达标率,切实提高慢性肾脏病患者生存质量。
2SHPT病因和治疗进展
CKD-MBD是一个临床综合征,其中SHPT是最常见,对患者危害最大,治疗效果最好的一个疾病。慢性肾脏病导致的SHPT病因复杂,受到4个器官(甲状旁腺、骨骼、消化道、肾脏)、5种物质(钙、磷、维生素D、甲状旁腺激素、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的影响,这些生化指标相互影响,维持机体矿物质平衡,随着肾功能的下降,这些平衡被打破,甲状旁腺腺体从早期的代偿性增生转为失代偿性腺瘤,即三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目前我们可以从分子水平来解释甲状旁腺细胞上的4个调节靶点:①钙敏感受体(calcium-sensing receptor,CaSR);②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③推定的细胞外磷酸盐传感器;④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 receptor,FGFR)/klotho复合物[5]。其中钙敏感受体(CaSR)和FGF/Klotho复合物的作用近年有较多发现,1993年,哈佛医学院Steven和Edward通过体外牛的甲状旁腺细胞克隆的建立,第一次发现并解释了甲状旁腺细胞CaSR的作用机理,CaSR感知细胞外Ca2+浓度并调节PTH基因的转录、合成、分泌和甲状旁腺细胞的增殖[6],除甲状旁腺细胞外,CaSR还分布在肾小管上监视血、尿钙浓度,调节肾小管钙重吸收,稳定血钙水平[7]。Edward阐明了甲状旁腺细胞分泌的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是细胞外Ca2+感知后调节的主要关键激素,通过PTH的变化,将细胞外Ca2+控制在1.1-1.3这个很窄的正常区间,PTH和Ca2+作用关系的曲线图[8]。
拟钙剂可以使该曲线左移,也就是可以用较少的PTH释放来维持同样的细胞外Ca2+浓度[9]。基于此机理,作用于CaSR的药物拟钙剂,即盐酸西那卡塞于2004年首先在美国、2008年在日本、2015年在中国上市。
由于SHPT发病机理复杂,很难通过一种药物就可以控制好SHPT,需要根据病情进行综合治疗,比如,慢性肾衰竭早期需要纠正机体失衡带来的代谢性酸中毒、纠正低血钙、降低高血磷;中期需要应用活性维生素D(骨化三醇,阿法骨化醇,帕立骨化醇)直接作用于甲状旁腺细胞的维生素D受体,抑制PTH合成;晚期通常以上药物治疗无效,甲状旁腺长期增生,PTH持续增高,通常需要甲状旁腺切除术。人体全身有较多器官包含维生素D受体,所以,活性维生素D除作用于甲状旁腺细胞,还作用于消化道等器官的维生素D受体,如促进钙、磷的吸收,导致高钙、高磷风险。而拟钙剂作用机制不同,它模拟体外高钙的信号在降低PTH的同时不升高钙和磷。由于拟钙剂—盐酸西那卡塞具有和甲状旁腺切除术类似效果,可以降低PTH、血钙和血磷,目前也被公认为是药物性甲状旁腺切除术,该药会带来低血钙风险,所以常和低剂量的活性维生素D联用。
3西那卡塞临床实践
西那卡塞的出现使很多患者免除了甲状旁腺切除术的风险,2008年在日本上市后,甲状旁腺切除手术率大幅度下降。Fukagawa等[10]报告在应用西那卡塞后,有48%的全片段甲状旁腺激素(intact parathyroid hormone,iPTH)500~800pg/mL的患者,和20%的iPTH>800pg/mL患者,用药后iPTH下降至250pg/mL以下。也有报告西那卡塞可以缩小增生的甲状旁腺体积,促使甲状旁腺细胞凋亡[11]。最近的一份研究[12]表明,西那卡塞可升高血浆硬化蛋白浓度,而血浆硬化蛋白浓度的升高与降低血清iPTH水平密切相关。Block等[13]报道,西那卡塞对血iPTH>500pg/mL的SHPT患者也有明显疗效,原先需要甲状旁腺切除术的血iPTH>800pg/mL的患者三分之一以上明显有效。ECH0[14]研究显示,此药更适合应用于甲状旁腺切除后的持续性SHPT和SHPT复发时,可以有效缓解SHPT症状,避免二次手术,降低血钙磷乘积及iPTH等生化指标。
西那卡塞的出现使很多患者免除了甲状旁腺切除手术风险,但最近1项来自英国的研究提出对于晚期SHPT的治疗,外科手术的效果要优于西那卡塞的治疗,特别是在控制PTH和碱性磷酸酶水平这两方面。另1项德国的研究表明手术治疗在疗效/费用比上要优于西那卡塞,应用西那卡塞9个月或者帕立骨化醇12个月后,药物治疗费用就超过了手术治疗费用[15]。
目前多数专家主张该药较早应用(iPTH低于500pg/mL开始应用)价值更大。使用建议从低剂量开始逐渐递增,欧美等为30mg qd起始,日本及国内的研究(III期临床研究)则以25mg qd起始,增量的间隔在2~4周,基于其可能引起低血钙及QT延长的风险,建议从小剂量开始较为安全,给药初期每周测定一次血钙,维持期可2~4周测血钙。西那卡塞副作用总体发生率不高,主要是胃肠道反应和低钙血症,胃肠道反应的处理可以在饭后服用,或者配合吉法酯、洛赛克等保护胃黏膜药物同服,低钙血症可加用骨化三醇治疗并考虑增加监测频度,在iPTH低于正常值上限1~2倍时,西那卡塞减量或停用。
2011年ADVANCE研究证实西那卡塞可以减缓透析患者心血管钙化的进程,对主动脉瓣的钙化进程具有明显的减慢进展临床疗效[16],随后的EVOLVE研究[17]和日本的MBD-5D[18]研究又进一步证实西那卡塞可以降低透析患者的死亡风险,原因可能是减慢了心血管钙化的进展速度。
中日友好医院是我国最大型的SHPT治疗中心,已经接受甲状旁腺切除术治疗药物治疗无效的SHPT患者1000余例,近几年也应用西那卡塞治疗SHPT几百例,我们体会我国患者多数病情较重才开始治疗[19],此药需要长期应用,同时需要联用碳酸钙、骨化三醇和非钙磷结合剂,治疗药物较多,由于西那卡塞和非钙磷结合剂都未能进入医保,患者难以长期承受高昂的药物费用,故多数患者最终转入甲状旁腺切除手术治疗。
CKD-MBD以及SHPT会严重影响慢性肾脏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慢性肾脏病3期就应该开始定期监测血钙、血磷、血清iPTH水平,必要时予以补钙、降磷、活性维生素D或西那卡塞治疗,病情进展到晚期的患者,出现药物治疗无效的持续高PTH需要及时行甲状旁腺切除术,以避免日后的骨折、骨骼畸形[20]严重转移性钙化,死亡率增加,只有高度重视慢性肾脏病并发症的管理,早期积极干预才能避免严重后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