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微小癌

2017年12月17日 11745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症状

TMC的临床表现与甲状腺癌基本一致,只是病灶小,如不注意认真检查,往往难以发现。 甲状腺中可触及微小结节,质硬,活动度好,无压痛。由于TMC的结节一般较小,几乎位于甲状腺体中甚至被膜处,触诊时如不仔细检查常难以发现。 如合并多结节性甲状腺肿,应注意在众多大小不等的结节中有无微小质硬的结节。这种结节与周围甲状腺肿结节质地有差异。TMC常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其有部分病例颈部淋巴结肿大为TMC最早出现的临床表现。淋巴结内的肿瘤发展可能快速而发生囊性坏死和淋巴结退化。 可发生远处转移,如脊椎、骨和肺转移,但发生率极低。在部分病例中,骨转移可能成为首发表现。

病因

甲状腺微小癌病因目前尚不明确。

检查

一、实验室检查 :
1、TGAb、TPOAb检测 甲状腺功能大多正常,甲状腺自身抗体TGAb、TPOAb一般正常。
2、131I摄取率功能正常。
3、 血清降钙素 降钙素水平升高,必要时可作五肽胃泌素刺激试验,阳性提示髓样癌可能。
4、细针穿刺抽吸细胞学检查。
5、冰冻病理切片 如手术中发现可疑的质硬小结节,可以行快速冰冻切片确诊,但有一定的假阴性率,受标本选择和切片取材部位影响。手术医师术中应仔细检查甲状腺双腺叶,对于质硬可疑小结节,应单独切下送冰冻切片。病理医师也应仔细在切除标本中选择可疑结节作冰冻切片。

二、B超检查 
TMC的诊断符合率低于15%,特别是多结节的腺体检查往往难以辨别哪个结节为TMC结节。直径<0.5cm的微小结节,B超往往难以发现,而且许多病例B超检测到的结节并非TMC结节。

三、CT、MRI检查对于TMC的诊断符合率低。

四、核素扫描 
对于较大结节可显示冷或凉结节,特别是直径<0.5cm的结节则难以探测到

诊断

由于TMC的原发结节较小,临床触诊比较困难,许多病例在出现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或对转移灶进行穿刺活检,或切除活检后才得到诊断。更多的病例可能是在其他甲状腺疾病的手术中,切除的可疑微小癌结节,进行冰冻切片检查,或术后石蜡切片检查才证实诊断的。由于癌结节小,影像学检查的诊断率均较低。

治疗

甲状腺微小癌最新治疗策略仍是包括手术治疗、放射性碘治疗和甲状腺激素治疗三大策略,但是最新指南的具体策略有所改变。  

1、手术治疗 
长时间以来,甲状腺全切和/近全切除术是甲状腺癌的主流手术方式。但是,在最新推出的2015版ATA指南中,甲状腺腺叶切除术的指征实际上被进一步放宽,只要是低危风险度(具备下述所有条件:无明显腺外侵袭、无颈部淋巴结受累和远处转移、无甲状腺癌家族史、无头颈部放射治疗史、年龄≤45岁)的分化型甲状腺癌,癌灶直径<4 cm,即可仅行甲状腺腺叶切除治疗。这是因为,根据SEER数据库资料的多项分析也显示,甲状腺癌患者在校正年龄、确诊时长、肿瘤病理特征、性别、放射性碘治疗等多项预后影响因素后,甲状腺手术范围本身对患者生存率无影响。此外,两项单中心研究也证实,甲状腺微小癌(T1和T2期甲状腺癌)患者仅行腺叶切除术长期生存率高达98%以上。

2、放射性碘治疗 
甲状腺微小癌术后是否进行放射性碘清除残余正常甲状腺组织,取决于根据临床和术后病理结果而划分的复发风险。无论是单发病灶还是多发病灶,如果肿瘤局限于甲状腺内,不伴有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均无需给予放射性碘治疗。但是,对于已发生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的甲状腺微小癌患者,则建议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放射性碘治疗。

3、甲状腺激素治疗 
术后口服甲状腺激素进行促甲状腺激素(TSH)抑制是甲状腺癌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最新版ATA指南中,对于低危甲状腺癌的TSH抑制治疗较前明显放宽:如果术后血清中测不到甲状腺球蛋白(Tg)和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则初治期(通常指术后1年)TSH控制在0.5~2.0 mU/L即可;如术后血清Tg仍可测得,则初治期TSH目标为0.1~0.5 mU/L,之后如患者对治疗反应良好、无复发迹象,TSH目标改为0.5~2.0 mU/L。

总之,甲状腺微小癌大部分具有惰性进展的特点,对生存几乎不构成威胁,可选择更保守的治疗策略,但是对于小部分表现为侵袭性和转移的甲状腺微小癌,则应当采取理性化和个体化决策进行治疗和管理。

预后

TMC的区域复发率为0~11%,但远处转移复发的报告极少。死亡率约0~1.0%,预后良好。导致复发的危险因素有年龄、颈淋巴结转移和甲状腺手术范围。认为年龄大者(>45岁),合并颈部淋巴结转移和甲状腺切除范围小的患者易复发TMC,预后相对较差。

预防

本病病因尚不明确,没有更好的预防方法。适当的体育运动增强机体免疫力,注意休息,劳逸结合,保持良好情绪。早筛查,早发现,早治疗。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