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撞上“更年期”

2020年01月09日 8320人阅读

55岁的王女士最近遇上一件麻烦事,不知为什么这一个多月以来,全身像有蚂蚁爬一样,一会儿头皮发麻,一会儿舌头发麻,一会儿又腰部皮肤发麻,更令她难以启齿的是尿道、阴道、肛门周围也出现了一阵阵的酸麻感,大小便也受到影响。此外,王女士还时常感到肩膀疼、腿酸、头胀,总之哪儿哪儿都不舒服。王女士深受折磨,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好、心情更加糟糕,每天一点精神也没有,什么也不想做,有时甚至觉得还不如死掉算了。

朋友担心王女士可能抑郁,于是介绍她来到了某心理科诊室,在医生的询问下,这件“麻烦事”的谜底才渐渐揭开。果然,医生给王女士诊断了“中度抑郁发作”,但是,在医生问诊过程中,王女士却产生了不少疑惑——医生询问了王女士的月经情况,提到了一个王女士不大熟悉的词语“围绝经期”。

什么是“围绝经期”?

围绝经期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的定义,“围绝经期”是指绝经前一段时间,出现与绝经有关的内分泌、生物学改变及临床特征到绝经后12个月。

其实,按照我国老百姓通俗的说法,围绝经期就是“更年期”,一般发生于40岁至 60岁,是指妇女从性成熟期逐渐进入老年期的过渡时期,即从卵巢功能开始衰退到完全停止的阶段,在此期间最突出的表现是绝经。

王女士听了还是感到奇怪,自己是因为心情不好才来看心理科,医生为什么要问自己有没有绝经?难道这两者之间还有什么关联?

围绝经期和神经精神症状有什么关系?

在围绝经期,由于卵巢功能衰退所导致的性激素急剧改变,以及社交、生活压力等心理社会因素的综合影响,许多妇女会出现潮热、盗汗、躯体感觉异常、疼痛、睡眠障碍、情绪改变、记忆力下降、工作能力下降等症状,这些症状可能在女性最后一次月经期前的许多年出现,并且持续十年以上。并且,据国外临床研究统计,围绝经期女性的抑郁、焦虑症状评分明显升高,国内研究也表明,围绝经期女性更容易患上“抑郁症”。

经王女士回忆,原来自己早在两三年前月经完全停止前就开始出现了情绪低落、乏力、失眠、食欲下降等症状,还常常伴有潮热、出汗、耳鸣等植物神经症状,但当时并没有太在意,也从没想过看医生。最近,老公经常和朋友在外面喝酒、搓麻将,对自己关心少了,王女士才出现了全身游走性的不适以及疼痛、头胀等躯体症状,原有的情绪低落、乏力、失眠、食欲不佳等症状也进一步加重,甚至出现了消极念头。看来,自己患上抑郁症果然和“更年期”有很大的关联。

但是,王女士又想:每个女人都有“更年期”,也不见得大家都得了抑郁症,更年期为什么会引起抑郁?得了这个病,还有办法治吗?

围绝经期女性好发抑郁的原因有哪些?

围绝经期女性好发抑郁的主要原因包括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可归结为以下两点:

生物因素

a. 国内外研究表明,雌激素水平明显下降或雌激素的高水平波动都可能是围绝经期抑郁发作的生物因素;

b. 围绝经期妇女慢性躯体疾病增多,其诊治过程也易诱发抑郁症;

c. 多米诺学说认为,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一系列症状(如:潮热、盗汗、睡眠障碍、性欲低下、阴道干涩、性交困难和疼痛、性生活不满意)以及由此引发的夫妻不和等,可进而诱发抑郁;

d. 既往抑郁症病史,围绝经期也易再次复发。

社会心理因素

围绝经期女性常面临退休后角色变化、子女结婚离家、夫妻感情变化、亲人丧失等问题,心理状态随之发生变化,可出现失落感,并引起无助、失望甚至绝望。当症状严重时可导致抑郁心境,不愿参加社会活动、认为自己毫无价值、进而发展为抑郁症。

围绝经期抑郁症的治疗方法

围绝经期抑郁症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药物治疗

国内外研究中涉及到的方案主要包括抗抑郁药物治疗、性激素补充治疗(HRT)及抗抑郁药联合HRT治疗方案。其中,HRT是一种较为前沿的治疗方案,有报道显示抗抑郁药联合HRT对围绝经期抑郁症的治疗效果明显,其联合用药的疗效优于单药的两倍。但是大多数研究结果都不支持单独使用HRT治疗重度抑郁。并且由于其抗抑郁机制不明确,药物使用剂量、持续时间以及如何与抗抑郁药物联用等问题均有待研究,因此关于HRT是否应当用于围绝经期抑郁症的治疗这一问题,目前临床上仍有争议,并且无指南推荐。目前临床针对围绝经期抑郁症的药物治疗仍以抗抑郁药物为主。

心理治疗

主要包括认知行为治疗、家庭治疗、婚姻治疗、人际心理治疗等。

尽管围绝经期女性好发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演变为抑郁症或焦虑症。如果能够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广泛培养兴趣、适当锻炼身体、多与家人或朋友倾诉,遇到难以解决的情绪或躯体问题及时寻求医生的帮助,顺利度过围绝经期就不是梦!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