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突发性耳聋怎么办?
2018年01月27日 8492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最近在门诊经常碰到一些突发性耳聋的患者,有些还非常年轻,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感而发想介绍一些小常识给这些患者,希望能有所帮助。
“突发性耳聋”是我们医学上的专业术语,故名思议,是指突然发生的,没有原因(可能还没有查出来)的听力下降,临床上目前指72小时内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至少在相邻的两个频率听力下降≥20dBHL。原因不明是指还未查明原因,一旦查明原因,就不再诊断为突发性聋,此时突发性聋只是疾病的一个症状。一般临床表现为:1.突然发生的听力下降;2.耳鸣(约90%);3.耳闷胀感(约50%);4.眩晕或头晕(约30%); 5.听觉过敏或重听;6.耳周感觉异常(全聋患者常见); 7.部分患者会出现精神心理症状,如焦虑、睡眠障碍等,影响生活质量。
根据我国2015年突发性聋诊断和治疗指南,突发性聋根据听力损失累及的频率和程度,建议分为:高频下降型、低频下降型、平坦下降型和全聋型(含极重度聋)。不同类型的听力曲线可能提示不同的发病机制,在治疗和预后上均有较大差异:低频下降型多为膜迷路积水;高频下降型多为毛细胞损伤;平坦下降型多为血管纹功能障碍或内耳血管痉挛;全聋型多为内耳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因此,建议根据听力曲线进行分型,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1.低频下降型:1 000 Hz(含)以下频率听力下降,至少250、500 Hz处听力损失≥20 dBHL。
2.高频下降型:2ooo Hz(含)以上频率听力下降,至少4 000、8000 Hz处听力损失≥20 dBHL。
3.平坦下降型:所有频率听力均下降,250—8 000 Hz(250、500、1000、2 000、3 000、4000、8 000 Hz)平均听阈≤80 dBHL。
4.全聋型:所有频率听力均下降,250~8000Hz(250、500、1 000、2 000、3 000、4 000、8000 Hz)平均听阈≥81 dBHL。
突发性聋的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局部因素和全身因素均可能引起突聋,常见的病因包括:血管性疾病、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传染性疾病、肿瘤等。只有10%~15%的突聋患者在发病期间能够明确病因,另有约1/3患者的病因是通过长期随访评估推测或确认的。一般认为,精神紧张、压力大、情绪波动、生活不规律、睡眠障碍等可能是突聋的主要诱因。
突发性聋需要排除常见的局部或全身疾病,双侧突发性聋需考虑全身因素,因此要及时到医院进行全面检查,至神经内科排除中枢疾病,耳鼻喉科进行专科检查,如外耳道、鼓膜、听力测试、颞骨CT或内听道磁共振等。
突聋急性发作期(3周以内)一般推荐议采用糖皮质激素+血液流变学治疗(包括血液稀释、改善血液流动度以及降低黏稠度/纤维蛋白原,具体药物有银杏叶提取物、巴曲酶等)。高压氧仓的治疗不作为首选推荐,鼓室内激素注射可以作为挽救性治疗。有的患者治疗2-3天后可以完全恢复正常,有些患者治疗2-3月后还没有恢复,有些患者恢复后又重新发病,正是因为其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不明,才会出现各种临床表现和听力分型及预后不同。对于病人,最重要的是及早到医院进行检查,得到专科医生正确的病情评估,接受正规的治疗。如果错过黄金治疗时期,预后相对差。如果治疗3月后,听力仍然为中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且听力维持在较稳定水平,可以尝试佩戴助听器,充分利用残余听力,重新建立双耳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