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请 登录 | 注册

什么是新生儿头颅血肿

2020年09月22日 8106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头颅血肿是由于胎位不正、头盆不称,胎头在分娩过程中受产道骨性突出部位压迫或因产钳助产牵引受伤,导致骨膜下血管破裂、血液积留在骨膜下所致。  

头颅血肿多见于头颅顶部,常为一侧性,但也可两侧同时发生。血肿在生后数小时至数天逐渐增大,因颅缝处骨膜与骨粘连紧密,故血肿边界清楚,不超越骨缝,其表面皮肤正常,压之无凹陷,扪之有弹性或有波动感。血肿机化后变硬,常需数周乃至数月才完全吸收。一般小血肿无全身症状,但血肿大者出血量多,可导致贫血和高胆红素血症,甚至可发生核黄疸,必须及时治疗。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儿科王新良

要注意与下列疾病鉴别:  

先锋头:又称产瘤,多发生在头先露部位,出生时即可见到,边界不清、不受骨缝限制,头皮红肿、柔软、压之凹陷、无波动感,出生2~3天即消失。
帽状腱膜下出血:出血发生在头颅帽状腱膜与骨膜之间的疏松组织内,头颅外观无突出肿块,头围较正常增大,出血量大者,眼睑、耳后和颈部皮下可见紫红色瘀斑,宝宝可出现面色苍白和高胆红素血症。此外,胎头负压吸引产有时可发生头颅血肿。
头颅血肿一般不需特殊治疗,3~4周后可自行吸收,但应注意头皮清洁,切忌挤压和按摩,如发现血肿逐渐增大,常伴高胆红素血症,当胆红素超过正常上限而光疗无效时,应在严格无菌操作下局部穿刺后加压包扎,并加用维生素K、维生素C等止血药,如有贫血,可给予输血。

摘自《0-1宝宝养育天天读》,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王新良主编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视频,建议使用火狐或者谷歌浏览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