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指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 (试行第五版)(2020.2.4)

2020年02月07日 9421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一、病原学特点

    新型冠状病毒属于β属的新型冠状病毒,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 30 分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氯己定不能有效灭活病毒。

       PS:请大家选择有效的消毒剂,部分消毒剂需按照说明书稀释使用,注意酒精防火安全。

二、流行病学特点

(一)传染源:目前所见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呼吸道飞沫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气溶胶和消化道等传播途径尚待明确。

(三)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

PS:建议大家避免外出,老年与慢性基础疾病人群建议最好不要外出。即使外出需戴口罩减少飞沫传播,回家需洗手减少接触传播,外出人员减少用手触摸身体皮肤黏膜。

三、临床特点

(一)临床表现。

基于目前的流行病学调查,潜伏期1-14天,多为3-7天

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和腹泻等症状。轻型患者仅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等,无肺炎表现。

从目前收治的病例情况看,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老年人和有慢性基础疾病者预后较差。儿童病例症状相对较轻。

(二)实验室检查。

多数患者C反应蛋白CRP)和血沉升高,降钙素原正常。严重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性减少鼻咽拭子、痰、下呼吸道分泌物、血液、粪便等标本中可检测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

(三)胸部影像学。

早期呈现多发小斑片影及间质改变,以肺外带明显。进而发展为双肺多发磨玻璃影、浸润影,严重者可出现肺实变,胸腔积液少见。

PS:建议发热咳嗽病人,有接触史患者首先筛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胸部CT,在未排除前需与周围人进行隔离。

四、诊断标准

(一)疑似病例。

结合下述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综合分析:

1.流行病学史

1)发病前14天内有武汉市及周边地区,或其他有病例报告社区的旅行史或居住史;

2)发病前14天内曾接触过来自武汉市及周边地区,或来自有病例报告社区的发热或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

3)聚集性发病;

4)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有接触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是指病原核酸检测阳性者。

2.临床表现

1)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

2)具有上述肺炎影像学特征;

3)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或淋巴细胞计数减少。

有流行病学史中的任何一条,符合临床表现中任意2条。

(二)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具备以下病原学证据之一者:

1.呼吸道标本或血液标本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

2.呼吸道标本或血液标本病毒基因测序,与已知的新型冠状病毒高度同源。

PS:具有流行病学史但无症状的人群建议自行居家隔离14天观察有无发病,聚集发病地区更应该避免外出。

四、一般治疗

1.抗病毒治疗:目前没有确认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方法。可试用α-干扰素雾化吸入(成人每次500万U或相当剂量,加入灭菌注射用水2ml,每日2次)、洛匹那韦/利托那韦(200 mg/50 mg,每粒)每次2粒,每日2次,或可加用利巴韦林静脉注射(成人每次500mg,每日2次)。

2.中医治疗:医学观察期

临床表现1:乏力伴胃肠不适

推荐中成药:藿香正气胶囊(丸、水、口服液)

临床表现2:乏力伴发热

推荐中成药: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颗粒)、疏风解毒胶囊(颗粒)、防风通圣丸(颗粒)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