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人易患食管癌 需要做哪些检查
2019年12月25日 8175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一、哪些人容易患食管癌?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胸外科邵康
食管是连接咽到胃之间的消化道,民间多称之为“食道”。食管癌是指发生于食管粘膜上皮的一类恶性肿瘤,目前将食管胃交界处癌也归食管癌范畴,且已得到大多数学者的同意,如在最新版美国NCCN指南中也有体现。
食管癌是全世界高发恶性肿瘤之一,危害严重。我国国民90%以上所患食管癌类型为食管鳞癌,而欧美等西方国家则以食管腺癌为主。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最新资料显示,2008年度全世界人口67.5亿人口新发食管癌病例48.2万例,年龄标化发病率为7.0/10万,位居第九;死亡40.7万,年龄标化死亡率5.8/10万,居第八。中国大陆13.4亿人口食管癌新发病例25.9万例,男女按年龄标化发病率为16.7/10万,占全部恶性肿瘤的3.8%,居各类恶性肿瘤第五位;死亡21.1万例,按年龄标化死亡率为13.4/10万,占全部恶性肿瘤的5.4%,居第四位。中国食管癌的无论发病还是死亡人数均占世界一半以上。若按性别区分,2008年中国男性食管癌新发患者17.6万,年龄标化发病率为22.9/10万;女性新发患者8.3万,年龄发病率为10.5/10万,男女发病率分别位于各类恶性肿瘤第四、七位。2008年度男性食管癌死亡14.4万,年龄标化死亡率18.7/10万;女性死亡6.7万,年龄标化死亡率8.2/10万,男女死亡率均居第四位。
食管癌的发病在我国呈现明显的地区差异,一定地域内的绝对高发与周边地区的相对低发形成鲜明对照,构成我国食管癌最典型的流行病学特征。1998~2002年我国30个肿瘤登记处登记食管癌新病例38339例,死亡30116例。食管癌粗发病率在0.3/10万~115.1/10万之间,世界人口调整发病率在0.3/10万~132.7/10万之间。食管癌粗死亡率在1.3/10万~90.9/10万之间,世界人口调整死亡率在2.7/10万~110.6/10万之间。表明各地的食管癌发病率差异较大。在不少地区尤其是农村,食管癌是严重威胁居民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应积极开展防治工作。
据国家防癌办第三次肿瘤普查资料,我国食管癌居高不下的现状仍然持续,仅个别区域有所下降。食管癌的高发省份为河北、河南、福建和重庆较高,其次为新疆、江苏、山西、甘肃和安徽。太行山脉附近的省份最为高发,如河南林州与河北磁县等地。有学者提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营养状况的改善,食管癌的发病率会自然下降,但事实上由于诸如吸烟、饮酒、环境污染等新的危险因素的增加,食管癌的发病率下降非常缓慢。
食管癌的发病因素很多,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人更容易患食管癌呢?研究发现,生活在食管癌高发区、年龄在45岁以上,有食管癌的癌前疾病、癌前病变或食管癌家族史者人群是食管癌的易患人群。
1. 高发区:例如生活在华北太行山区,包括河南林州、河北磁县、山西阳城等十几个县市;陕豫鄂秦岭和鄂豫皖大别山,以陕西、河南、湖北三省交界的秦岭东部山区形成一个不规则的同心圆,这些地区远较其它地区易患食管癌,而我国云南省食管癌发病最低。
2. 其次,慢性反复刺激,造成食管慢性炎症的一些疾病如反流性食管炎、食管憩室、食管贲门失驰缓症、食管腐蚀性损伤、食管狭窄等均是引起食管癌的危险因素。研究发现,饮酒、吸烟、食用酸菜、不按时就餐、生活条件差、进食过快、喜食酸辣烫等刺激性强的食物的人均较其他人群易患食管癌。增加蔬菜水果似可降低食管癌的发病,但这种作用仍无法抵消烟酒等因素所造成的影响。
3. 年龄分布: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在不同的年龄组有很大差别。发病年龄以60~64岁组为最高(17.95%),其次为65~69岁组,70岁以后逐渐降低。死亡率35岁以前很低,35岁以后,死亡率随年龄增长急剧上升。食管癌的发病高峰在高龄组,说明食管癌致癌因素和促癌因素的作用要经过长期慢性的积累过程。
4. 性别差异:食管癌的性别比例在高发区男女比较接近,而在低发区则差别较大。华北太行山高发区男女性别比例为1.6:1,其中林州市高发乡食管癌死亡的性比例为1.1:1,而维吾尔族低发区人群比例为5:1。但也有特例,如广东梅县属食管癌相对高发区,女性死亡率高于男性,其性别比例为1:1.6。国外食管癌性别比例与我国大体类似。
5. 种族差异:不同种族人群的食管癌的发病率差别很大,如美国的非白种人男性食管癌发病率(20.5/10万)高于白种人(5.8/10万),亚洲的中国人和日本人高于欧洲人和美国人。
6. 移民特点:诸多的研究表明,高发区的居民移居到低发区后,食管癌仍然保持相对高发。如河南林州居民移居到其他地方后,食管癌死亡率仍高于当地居民5-8倍。移居到美国的中国移民,第一代男性食管癌死亡率是美国白人的2.94倍,在美国出生的第二代是1.91倍。研究发现,在同样的环境中,只有少数人发生食管癌,多数人并不发生,表明个体对环境中的致癌和促癌因素存在着个体差异。这种现象表明食管癌的发病很可能与基因或者遗传易感因素有关。
7. 职业差异:各地调查结果不一,我国农业人口比城市人口多发,广东省南澳县是食管癌高发地区,那里主要是渔民、盐民和农民三种职业,可能与其饮食结构有关。
二、食管癌早期症状有哪些,如何筛查?
发现食管癌的早期症状至关重要,这是因为早期食管癌的治疗效果非常满意。但是,截至目前,多数患者到出现进行性吞咽困难时才引起注意,这时的治疗效果会大打折扣。所谓进行性吞咽困难是进食困难开始时较轻,只在吃干硬质食物时感到;继之吃普通饮食时也有困难,以后吃半流质饮食也同样受阻,最后连水和唾液也难以下咽,其痛苦可想而知。医学上对任何疾病都强调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食管癌更是如此。世界卫生组织指出,三分之一的癌症是可以预防的,三分之一的患者通过早期诊断并得到合适的治疗是可以治愈的。早期食管癌的手术切除率达100%,而中晚期手术切除率大大降低,预后也差了很多。已有文献资料证实,食管癌的自然病程自出现吞咽困难开始,生存期仅有1年左右;而从早期食管癌开始,则生存期为4年多;早期食管癌经及时、正确的治疗后,许多病人可以如正常人一样生存。所以怎么样通过我们的努力去积极预防、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食管癌就变得尤为重要。
食管癌的早期症状有哪些呢?总结起来,大体包括以下情况:
1、 出现可疑症状,如轻微的或偶尔的食物下咽梗噎感;
2、 进食时胸骨后、心窝部有针刺、烧灼或摩擦样疼痛;
3、 与进食无关的食管内异物感;
4、 咽部干燥及颈部紧缩感;
5、 进食时在食管行经的某一部位有食物停滞感;胸骨后闷胀不适感。
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尽早到医院有目的的进行检查,早期发现病变。那么,如何才能早期发现食管癌,即主要的筛查手段有哪些呢?
1. 食管拉网法因其简单实用、准确性高,一直是我国食管癌高发区普查的主要检查方法之一。其特异度可达99%,敏感度为44%一90%,近年来由于液基细胞学和细胞学自动分析系统的应用,食管拉网法诊断食管癌的敏感性有所提高。但由于该法受检者较为痛苦,难以在一般人群中作为普查手段开展,且与内镜检查相比,漏检率偏高,近年来逐渐被内镜检查所代替。
2. x线钡餐造影:是临床最常用、最基本的显示食管病变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气钡双重造影对发现早期微小病变较为敏感,通过动态观察管壁的运动状态,还可显示食管病变的位置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但造影检查的准确率仅为42.0%,因此,诊断早期食管癌尚不能单独依赖x线检查。
3. 内镜检查:目前常用的胃镜检查不仅可直接观察到黏膜的异常改变,同时还能钳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其诊断早期食管癌的准确率可达70.0%-90.0%。但是,早期病变由于病变很小,肉眼分辨有一定难度,为提高内镜检出率,近年来色素内镜或超声内镜用于食管癌的早期诊断,从而使内镜在早期食管癌的诊断敏感性及准确率方面大大提高。色素内镜是通过在内镜下向食管粘膜喷洒某种染色物质,从而使病变处食管与正常食管区分开来的方法。目前常用的色素内镜方法有有卢戈液染色法、亚甲蓝染色法及双重染色法等。3%卢戈氏液在食管病变处呈非染色区,2 %甲苯胺蓝染色在病灶区着蓝色,两者前后喷洒合用,则色泽交相衬托,能清楚地显示食管表浅癌灶及浸润范围。20世纪8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食管内镜超声(EUS),可分辨5层食管壁结构,而细小的超声探头甚至可将食管壁分成9层,对判断食管原位癌及早期病变的准确率可达97%,其引导穿刺活检的阳性率达95%-97%。EUS对判断食管早期病变的浸润深度、内镜粘膜切除的可能性以及食管粘膜下肿瘤均提供了新的技术平台。
4. 其它:如激光荧光检测法、CT、MR等,由于敏感度相对较低,在早期食管癌的筛查中较少用到。肿瘤标记物检测近年发展较快,但目前不够成熟,有待发展。
总之,食管癌的早期症状较隐匿,容易引起患者的忽视。因此,加强自我防癌意识,政府在高危区开展防癌知识宣传,加强对高危人群的定期筛查是提高早发现、早诊断及早治疗的关键。希望患者朋友们能够熟悉以上食管癌的高危因素及早期症状,加强自我防治意识,就有可能防患于未然,最大限度降低食管癌所造成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