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卒中筛查与防治项目:溶栓流程

2018年08月04日 9423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 2014年,市环湖医院一年中做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静脉溶栓1606例,至少占到全国的1/10以上。 来源:城市快报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刘建仁

  · 市环湖医院一年使天津少产生约400个偏瘫患者。

  本报讯 (记者 滕媛媛)2015年5月8日至10日,中国脑卒中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本市环湖医院在脑卒中防治工作中做出的贡献和探索的经验成为大会焦点。“环湖经验”“环湖模式”等成为大会热词。

  全国人大科教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副主任王陇德院士,在做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工作报告时指出:“我国脑卒中防治形势严峻,到 2030 年,中国将有 3177 万脑卒中病人,而脑血管病是肢体残疾的首位原因。如不加以控制,我国第一个出现"井喷",甚至"海啸"的慢病就可能是脑卒中。”

  王陇德院士答城市快报记者问时表示:“天津环湖医院,天津基地医院对全国脑卒中筛查和防治起到很大作用,谢谢你们。”

  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目前已在全国建立了306个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在本市建立的基地医院共有4家,其中包括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天津市环湖医院、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9日上午,中国脑卒中大会的全国新闻媒体发布会上,当城市快报记者向大会提问“天津基地医院对全国脑卒中防治的贡献和作用”时,王陇德院士回答说,天津在卒中筛查与防治项目中,起到非常重大的作用,特别是天津市环湖医院。

  院长负责制提高溶栓率

  王陇德院士指出,谈到天津基地医院,特别要提天津市环湖医院的王金环院长。该医院在加入基地医院以前,一年约做20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静脉溶栓(以下简称溶栓),现在一个月就做100多例溶栓。怎么发生这样一个很大的变化呢?关键是院长亲自主持医院整体的改革。例如,该院规定了每个科室工作的程序和时间标准,在一个点上把好几个程序同时完成,在做CT时就已经把血样采完,CT做完时血的结果已经出来。再例如,该院改革后,药就放在病房,不用去交费,只要医生与患者之间把这个问题交代清楚,患者同意做溶栓,马上就可以直接给患者做静脉输入。

  环湖医院的成功经验还在于管理体制、管理责任上做出的改革。医生只要按照急救规范操作,出了问题不用医生负责,而是院长负责。该院通过先诊疗后付费、建立卒中单元、建立溶栓急救绿色通道等一系列的改革,为全国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在全国树立了一面旗帜。

  “环湖模式”提升基层医院溶栓率

  “天津市环湖医院已经开始向全国的许多基础医院去传授经验,这些医院到该院学习过后,回去马上就发生了改变。”王陇德院士介绍说:“昨天他们告诉我,湖南浏阳一个一级医院,到天津市环湖医院学习后,溶栓已经做到上百例了,而且做得很安全。患者主要就诊的地方大多是基层医疗机构,因为很多患者发病后,按照时间窗不可能到达高层医疗机构。怎样把这些非常有利于患者的措施,在基层医疗机构都开展起来,这是我们基地医院的一项重大责任。”

  据了解,这两年,全国慕名到天津市环湖医院参观学习的医院中,院级领导带队的代表团就有60多个。全国306家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医院中,有200家基地医院派了将近700位专家分9批,先后到市环湖医院学习技术、管理和流程。

  康复专家励建安推崇“环湖模式”

  此次中国脑卒中大会,许多学科专家在各自不同医学角度的报告中都提到“环湖模式”。例如,国际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会主席、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励建安教授,在报告中提到,天津市环湖医院牵头编写的脑卒中康复指南是国家标准。会后记者专访到天津市环湖医院院长王金环教授。谈到环湖医院的多学科协作,王金环院长介绍说,脑卒中牵涉不同的学科,我院运用卒中单元管理理念,将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康复科、营养科、心理科等多个学科进行整合无缝地对患者进行诊疗。

  一年为天津少产生近400个偏瘫患者

  王金环院长介绍说,该院在建立脑卒中数据库、建立脑卒中单元、救治奖励机制、先诊疗后付费机制、制定绿色通道等一系列管理模式下,瘫痪患者入院治疗,出院时几乎不留后遗症的患者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的20%至30%,溶栓后一个月内病情有明显好转的患者占70%左右。2014年溶栓1606例,一年使天津市少产生约400个偏瘫患者,还有更多的患者通过卒中单元、早期康复治疗得到明显改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