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 溺水非小事
2017年07月19日 323人阅读
夏季是游泳的季节,又正值暑假,发生游泳意外事故的报道屡见不鲜,为此,大家要学会在意外发生时,自救以及救治他人!
溺水自救
保持镇静、节省体力是关键
如果游泳时意外溺水,附近又无人救助时,首先应保持镇静,千万不要手脚乱蹬拼命挣扎,可减少水草缠绕,节省体力。正确的自救做法是落水后立即屏住呼吸,然后放松肢体,尽可能地保持仰位,使头部后仰。只要不胡乱挣扎,人体在水中就不会失去平衡。这样你的口鼻将最先浮出水面可以进行呼吸和呼救。
呼吸时尽量用嘴吸气、用鼻呼气,以防呛水。经过长时间游泳自觉体力不支时,可改为仰泳,用手足轻轻划水即可使口鼻轻松浮于水面之上,调整呼吸,全身放松,稍作休息后游向岸边或浮于水面等待救援。
救助溺水者
救护溺水者,应迅速游到溺水者附近,观察清楚位置,从其后方出手救援。或投入木板、救生圈、长杆等,让落水者攀扶上岸。在游泳中遇到溺水事故时,现场急救刻不容缓。当发生溺水时,不熟悉水性的人可采取自救法:除呼救外,取仰卧位,头部向后,使口鼻部可露出水面呼吸。呼气要浅,吸气要深。此时千万不要慌张,不要将手臂上举乱扑动,而使身体下沉更快。
将溺水者救上岸后,首先判断溺水者意识和生命体征,如果均正常,可视情况帮助清除口腔、鼻咽腔的呕吐物和泥沙等杂物,加强护理;
如果意识丧失,生命体征存在,首要是去除口腔异物,包括取下假牙,保持呼吸通畅。应将其舌头拉出,以免后翻堵塞呼吸道;
将溺水者抬出水面后,应立即清除其口、鼻腔内的水、泥及污物,用纱布(手帕)裹着手指将溺水者舌头拉出口外,解开衣扣、领口,以保持呼吸道通畅,然后抱起溺水者的腰腹部,使其背朝上、头下垂进行倒水。或者抱起溺水者双腿,将其腹部放在急救者肩上,快步奔跑使积水倒出。或急救者取半跪位,将溺水者的腹部放在急救者腿上,使其头部下垂,并用手平压背部进行倒水。在农村,亦可将溺水者俯卧横在牛背上,头脚下悬,赶牛行走,这样又控水、又起到人工呼吸作用。
人工呼吸在最初向溺水者肺内吹气时必须用大力,以便使气体加压进入灌水萎缩的肺内,尽早改善窒息状态。一般以口对口吹气为最佳。急救者位于伤员一侧,托起伤员下颌,捏住伤员鼻孔,深吸一口气后,往伤员嘴里缓缓吹气,待其胸廓稍有抬起时,放松其鼻孔,并用一手压其胸部以助呼气,反复并有节律地(每分钟吹16-20次)进行,直至恢复呼吸为止。同时进行胸外心脏按摩,让伤员仰卧,背部垫一块硬板,头低稍后仰,急救者位于伤员一侧,面对伤员,右手掌平放在其胸骨下段,左手放在右手背上,借急救者身体重量缓缓用力,不能用力太猛,以防骨折,将胸骨压下4厘米左右,然后松手腕(手掌不离开胸骨)使胸骨复原,反复有节律地(每分钟100次)进行,直到心跳恢复为止。在急救的同时应迅速送往医院救治。
防止溺水方法
为了确保游泳安全,防止溺水事故的发生,专家建议:
不要独自一人外出游泳,更不要到不熟悉水情或比较危险的地方去游泳。选择安全的游泳场所,对游泳场所的环境卫生、水下情况要了解清楚。
要有组织地在熟悉水性的人的带领下去游泳,并指定救生员做安全保护。
要了解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平时四肢就容易抽筋者不宜参加游泳或不要到深水区游泳。要做好下水前的准备,先活动活动身体,如水温太低应先在浅水处用水淋洗身体,待适应水温后再下水游泳;有假牙的人应将假牙取下,以防呛水时假牙落入食管或气管。
对自己的水性要有自知之明,下水后不能逞能,不要贸然跳水和潜泳,更不要酒后游泳。
在游泳中如果突然觉得身体不舒服,如眩晕、恶心、心慌、气短等,要立即上岸休息或呼救。
在游泳中,若小腿或脚部抽筋,千万不要惊慌,可用力蹬腿或做跳跃动作,或用力按摩、拉扯抽筋部位,同时呼叫同伴救助。
游泳六大忌
1.忌饭前饭后及酒后游泳:空腹游泳会影响食欲和消化功能,引起头昏乏力;饱腹游泳影响消化功能,产生胃痉挛,甚至呕吐、腹痛现象。餐后半个小时内不要游泳。酒后游泳体内储备的葡萄糖大量消耗会出现低血糖。
2.忌剧烈运动后游泳:剧烈运动后马上游泳,会加重心脏负担,引起感冒、咽喉炎等。
3.忌不做准备活动即游泳:水温通常比体温低,因此下水前必须做准备活动,否则易导致身体不适。在游泳前,可先用水在身上拍打,并适当淋浴。
4.忌游泳时间过久:一般不应超过2小时。皮肤对寒冷刺激一般有3个反应期。第一期:入水后,受冷的刺激,皮肤血管收缩,肤色呈苍白;第二期:在水中停留一定时间后,体表血流扩张,皮肤由苍白转呈浅红色,肤体由冷转暖;第三期:停留过久,体内热量消耗过大,皮肤出现鸡皮疙瘩和寒战现象,这是夏游的禁忌期,应及时出水。
5.忌在不熟悉的水域游泳:在天然水域游泳时,切忌贸然下水。凡水域周围和水下情况复杂的都不宜下水游泳,以免发生意外。
在海边游泳要注意潮水时间,尽量不要在退潮时游泳,以免退潮时往回游体力消耗过大发发生意外。
6.忌游泳后马上进食:游泳后宜休息片刻再进食,否则会突然增加胃肠的负担,久之容易引起胃肠道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