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也会肌酐高? ——痛风性肾病,春季高发预警

2020年04月20日 8194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最近几个月,由于新冠疫情的原因,大家都居家为主,外出活动减少,有些人在家里大鱼大肉、吃喝太过,痛风发作了,足部关节、膝关节红肿疼痛,不能走路,又不方便到医院看病。有些人本身还有高血压病,长期服用含有利尿剂的复合降压药物,可以导致血尿酸偏高,加上吃海鲜和饮酒这种高嘌呤饮食,也会导致痛风发作。可见,我们平时的饮食、药物等因素对痛风发作都有很大影响。痛风反复发作,血尿酸长期偏高,就会导致痛风性肾病,肌酐升高,肾功能下降,最终出现肾功能衰竭。
        春季来临,万物复苏,气温逐渐上升,阳气逐渐旺盛,人体阳气亦为升发的状态,古人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宜在生活起居饮食上注意辅助阳气。不宜吃寒凉之物,损伤阳气,亦不宜吃大量温热的食物,导致阳气升发太过。痛风性肾病患者要注意春季的生活起居,饮食宜清淡为主。如果过食肥甘厚腻食物,容易诱发痛风,加重肾脏损害。
        什么是痛风?什么是痛风性肾病呢?
痛风,是遗传性或获得性因素引起长期的嘌呤代谢紊乱,导致的一种代谢性疾病。遗传因素为嘌呤代谢催化酶缺陷所致。痛风多发于男性,女性痛风多为绝经后妇女。由于嘌呤代谢紊乱,高尿酸血症的产生,大量尿酸结晶沉积在关节腔,导致关节红肿、皮温升高、疼痛剧烈,好发于第一跖趾关节、踝关节、膝关节等,也会在关节附近、皮下、耳廓产生痛风石。痛风性肾病,又名高尿酸性肾损害,是由于尿酸结晶沉积在肾间质,会导致慢性间质性肾炎,出现夜尿频多、尿比重下降、轻中度的蛋白尿、肾功能下降;会导致少尿或无尿,出现急性尿酸性肾病;也会产生肾结石,出现腰痛、血尿,甚至发生泌尿道梗阻;最终进展为肾功能衰竭。尿酸对全身器官都有损害,尿酸沉积在胰岛,则会破坏胰岛细胞,加重胰岛素抵抗,诱发糖尿病。尿酸也会刺激血管,导致高血压、冠心病,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高尿酸血症、痛风性肾病高发人群是哪些?
①经常应酬长期饮酒的人;
②肥胖的人;
③中年男性,绝经后女性;
④慢性肾脏病、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糖尿病、肾结石患者;
以上人群都需要警惕并定期复查血尿酸水平,一旦发现就要重视起来。
        痛风性肾病患者的血尿酸应该控制在什么水平?
痛风患者一定要定期检查血尿酸水平,建议有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病史的患者,每2-3月检测一次。根据指南推荐,男性血尿酸应控制在420ummol/L以下,女性应控制在360umol/L以下。反复痛风发作的患者,血尿酸水平应更加严格。
         如何控制饮食呢?
根据食物嘌呤含量可将食物分为四类:
第一类、含嘌呤最多(每100克含嘌呤150-1000mg):
动物内脏(肝、肾、胰、脑、心、牛羊肚)、海鲜(凤尾鱼、沙丁鱼、鱼卵)、浓肉汤、浓肉汁、肉精。
第二类、含嘌呤较多(每100克含嘌呤75-150mg):
豆类(扁豆、干豆类、干豌豆)、鱼类(鲤鱼、大比目鱼、鲈鱼、鳗鱼、鳝鱼)、贝壳类水产、熏火腿、肉类(猪肉、牛肉、绵羊肉、牛舌、野鸡、鸽子、鸭肉、鹌鹑、鹅肉、兔肉、鹿肉、火鸡、淡肉汤)。
第三类、含嘌呤较少(每100克含嘌呤<75mg):
芦笋、菜花、龙须菜、四季豆、青豆、鲜豌豆、菜豆、菠菜、蘑菇、麦片、青鱼、鲑鱼、金枪鱼、白鱼、花生、麦麸面包。
第四类、含嘌呤很少(每100克含嘌呤<30mg):
奶类、奶酪、蛋类(去蛋黄)、水果类、豆浆、蜂蜜、精致谷类如富强粉、精磨稻米、蔬菜类(卷心菜、胡萝卜、芹菜、黄瓜、茄子、冬瓜、土豆、西红柿、白菜、小白菜、南瓜、冬瓜)。
(以上食物嘌呤含量分类多取材未经烹饪的食物,仅供参考)
急性痛风发作时的食物推荐:牛奶、鸡蛋(去蛋黄)、精致面粉及含嘌呤少的蔬菜(第4类),多饮水。
食谱举例:
早餐:牛奶、面包;午餐:卷心菜炒鸡蛋、米饭、西红柿冬瓜汤;晚餐:芹菜炒土豆丝、拌黄瓜、米饭。
慢性痛风时的食物推荐:牛奶、鸡蛋,瘦肉类或白肉类(鱼肉、鸡肉)(肉类每日100克以内),推荐水煮,弃汤食肉。其余在3、4类中选择,不推荐1、2类食物。
        为什么饮酒能够引起高尿酸血症?
“喝酒吃肉一时爽,随后痛风来烦你”,因为酒精可以减少肾脏尿酸清除和排泄,而且增加体内尿酸的生成和分泌。另外,含糖饮料、果糖也会促进尿酸的合成,所以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患者最好的饮品就是白开水,每天饮用超过2L的白开水有利于尿酸的排泄,减少尿酸性结石的产生。
        临床上应该如何治疗呢?
①常规治疗
低嘌呤饮食,减肥控制体重,控制血压、血糖、血脂,戒酒,口服碳酸氢钠片,碱化尿液,防止尿酸结石形成。
②西药治疗
急性发作期给予非甾体止痛类药物,如依托考昔、塞来昔布、双氯芬酸钠缓释片等,但痛风性肾病患者由于肾功能受损,尽量不要使用此类药物,以免加重肾损害。根据病情,适当选择秋水仙碱、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缓解期可以酌情给予降尿酸类药物,如苯溴马隆促进尿酸排泄,别嘌醇片、非布司他片等抑制尿酸生成。对于反复发作的顽固性高尿酸血症,可能和遗传因素有关。
③中医药治疗
中医药治疗,对于降低血尿酸、防止痛风复发、改善肾功能、延缓肾功能衰竭的进程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祖国医学中虽无“痛风性肾病”一名,现代医家根据其症状把它归属于祖国医学“腰痛”、“水肿”、“痹症”、“虚劳”等范畴。因外邪侵袭或饮食不节,导致湿热之邪,闭阻经络关节而致病,或因脾胃虚弱、运化失司,湿浊内生,日久化热,或因长期喜食高粱厚味,损伤脾胃,脾虚化生湿热,日久酿生痰浊、血瘀闭阻脉络关节而致病。痰湿瘀血日久,则肝脾肾亏虚。为正虚邪实、虚实夹杂之证。急性发作期以湿热痹阻、痰瘀阻滞为主,缓解期以脾肾亏虚、肝肾亏虚为主。根据四诊,结合病人的症状、舌苔、脉象等情况辨证治疗。
        能够降低尿酸的中药有很多,如萆薢、土茯苓、威灵仙、薏苡仁、苍术等,可健脾除湿、通络止痛,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能够增加尿酸排泄、降低血尿酸水平。临床上需要结合四诊,辨证用药。
       哪些西药会导致或诱发痛风呢?
利尿剂:呋塞米、氢氯噻嗪等利尿剂,以及包含利尿剂的降压药,这些药物会降低肾脏排泄尿酸的能力,从而导致尿酸升高,引起或诱发痛风。
某些降压药物: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钙离子拮抗剂如硝苯地平等,可以导致肾血流减少,尿酸排泄减少,从而引起或诱发痛风。
阿司匹林:小剂量(75-150mg/d)的阿司匹林,能够抑制肾小管尿酸的排泄,从而引起或诱发痛风。
另外,抗结核药物如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部分抗菌药喹诺酮类,如氧氟沙星、加替沙星,青霉素等;降脂药如烟酸,也会减少尿酸的排出,引起或诱发痛风。
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肾病科任飞医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