腘窝囊肿的形成和无创治疗

2018年07月28日 10266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腘窝囊肿早在1840年已经被A d a m s所认识,B a k e r在1877年对它予以描述并以他的名字命名为贝克囊肿(B a k e r囊肿)。腘窝囊肿多发生在半膜肌与腓肠肌内侧头滑液囊(G S B:g a s-t r o c n e m i u s-s e m i m e m b r a n o s u s b u r s a),并常与关节腔相通。腘窝囊肿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至今仍存在争议,本文综合国内外文献,对之加以阐述,旨在从中加深认识并有助于临床治疗。 1解剖、病理基础 关于膝关节周围囊肿,M a l g h e m根据解剖位置分滑膜囊肿、半月板囊肿和腱鞘囊肿。在膝关节周围存在很多滑液囊,具有显著临床意义的有髌前囊、髌下囊和鹅足囊等,在一半的人群中存在半膜肌与腓肠肌内侧头滑液囊(G S B)。膝关节后滑膜腔存在横向裂隙样结构薄弱区位于腓肠肌内侧头起点下或与G S B相通,当局部异位滑膜细胞、增殖的间质细胞和创伤退化的结缔组织增生,发生关节内渗出时,膝关节滑膜经关节囊后方突出,或向关节液外流至G S B,形成腘窝囊肿。B u r l e s o n等人分析了取自82例患者的83个腘窝囊肿,其中46个直接起自滑囊,26个源于膝关节后间室疝出,11个来源不清,共有54个囊肿与膝关节相通。 2病因及分类 根据病因,通常将腘窝囊肿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前者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囊肿常不与膝关节相通,一般没有关节内病变,发病原因不清。D e M a e s e n e e r等利用M R I检查进行了儿童腘窝囊肿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其发生率为6.3%(25/393),所有患者均未发现有关节内病变,16%(4/25)的患者M R I显示有关节积液,但与腘窝囊肿的发生无显著相关性。S e i l等[1]也报告15岁以下儿童无症状腘窝囊肿发生率为2.4%。继发性腘窝囊肿见于成人,多有并发的关节内病变。S a n s o n e等对因各种原因行M R I检查的1001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腘窝囊肿者占4.7%,这些病例中,囊肿均与关节腔相通,94%的囊肿伴有关节内其他疾患。骨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游离体、半月板撕裂、前交叉韧带撕裂、关节内感染及关节内创伤等均可能是导致腘窝囊肿发生的原因,其中以半月板撕裂(83%),特别是内侧半月板后角损伤(43%)最常见。此外,软骨损伤也是腘窝囊肿常见的伴发疾病[2]。R u p p等[3]发现70%腘窝囊肿与内侧半月板损伤有关,85%与关节软骨退变和损伤有关。H a n d y[4]研究发现35~70岁膝关节疾病合并腘窝囊肿者占5%~32%。由于关节置换术的普及,近年来也有全膝关节或单髁置换术后假体磨损碎屑引起腘窝囊肿的报道[5]。 3发病机制 原发性腘窝囊肿的病因、发病机制仍然不清楚。继发性腘窝囊肿的发病机制目前仍未有定论,较流行的观点是单向流通的“阀门机制”,这个滑囊通过“瓣膜”与膝关节腔相通。由于某些膝关节内的疾病引起关节积液,关节积液增多引起关节囊内压增高,通过平股骨髁腓肠肌内侧头处的横向裂隙样结构进入G S B,但不能从G S B流向关节腔,导致囊肿的形成和持续存在。关节内疾病(半月板损伤、软骨退变、交叉韧带损伤、滑膜炎等)在腘窝囊肿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L a b r o p o u l o s等[6]对426例膝关节进行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加,腘窝囊肿的发生率增高,尤其是50岁以上的人群。在有症状关节内病变和深静脉血栓患者中,腘窝囊肿的发生率高于志愿者(P<0.001),但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没有统计学上相关性。M a r t i等[7]利用M R I进行了腘窝囊肿的流行病学研究,在382个被检查者中发现145例腘窝囊肿(38.0%),经统计学分析,腘窝囊肿与关节积液的存在及多少有极显著相关性(P=0.002),与半月板损伤的程度有显著相关性(P=0.01),而与交叉韧带或软骨的损伤无显著相关。S a n s o n e等认为半月板尤其是内侧半月板损伤是致病的关键,84%~90%的患者可见有内侧半月板损伤。R u p p等[3]更为严谨的临床对照研究却得出不同的结论:关节软骨的病损比半月板损伤与腘窝囊肿的关系更密切。S a n-s o n e等认为撕裂的内侧半月板后角起到瓣膜的作用。但是最近的一项研究中,M a s a a k i等对这种观点提出了质疑:通过关节镜565后内侧入口进入关节腔后内侧室,可以观察到内侧半月板后角距离腘窝囊肿的交通口还有较大距离,因此内侧半月板后角撕裂部分不可能起到瓣膜作用:而病损的关节软骨也不可能成为“瓣膜”。 4临床表现 腘窝囊肿在发病初期对膝关节功能影响不大,仅有腘窝部不适或胀感,有些有下肢乏力感;当囊肿增大到一定程度则可影响膝关节的充分屈曲和伸展,或在膝关节活动较多后感疼痛。常伴有关节内原发病的表现如:膝部疼痛、膝部肿胀、膝部弹响、打软腿、交锁征等。特别是活动后,囊肿变大,临床症状加重,休息后囊肿变小,局部持续压迫揉按后囊肿也会明显缩小。膝关节伸直位检查囊肿比较明显,屈膝位触诊不太清楚。检查时可见腘窝有囊性肿物,大小不等。R a u s c h n i n g和L n d g r e n对腘窝囊肿评价分级。 等级症状及体征 0无肿胀和疼痛,无活动受限 I轻度肿胀和(或)在剧烈活动后在腘窝处有紧张感,轻度活动受限 Ⅱ正常活动后肿胀和疼痛,活动受限<20° Ⅲ休息时也可出现肿胀和疼痛,活动受限>20° 5诊断 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诊断并无太大困难,C T、超声、造影或M R I检查可以提供更详细的资料,有利于明确诊断和鉴别诊断及制定治疗方案。近年来国外多采用M R I作为腘窝囊肿的流行病学研究手段和诊断的标准,但其价格昂贵国内难以广泛应用。超声对于腘窝囊肿的检查有独特的优势,无创无痛,简便易行,可重复性强,结果可靠,不仅能够显示囊肿的位置、大小、形态及内部回声,而且能够清楚显示囊肿与关节腔的关系,还能了解囊肿与周围组织及血管的关系,从而指导临床对腘窝囊肿治疗方案的选择[8]。腘窝囊肿应与腘动脉瘤、腘窝淋巴囊肿、腘窝脓肿、神经鞘瘤、腘静脉血栓形成和其他腘窝肿瘤相鉴别,利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可容易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可作为首选的辅助检查手段。根据超声图像表现,可将其分为3型:(1)单纯囊肿型,囊肿孤立存在于腘窝软组织间,与深部关节腔不相通,其形态呈圆形或椭圆形,囊壁较薄,边界光滑清楚,包膜完整,透声好。(2)分叶囊肿型,此型基底部与关节腔相通,有宽窄不一的蒂部管状结构,囊肿形态欠规则呈多样性,囊壁厚薄不均,可见粗细不一的光带及散在点状回声,探头加压囊肿形态改变。(3)囊液混浊型,囊肿呈单房或分叶状,囊壁毛糙增厚,内见密集光点回声或粗斑点状回声,呈悬浮状,可飘动,下垂部位可见回声分层,此型可见于囊内出血或感染[9]。 6治疗 对于儿童原发性腘窝囊肿,一致的看法是无需特殊治疗,一般可自愈。如果诊断明确也可进行穿刺治疗。V a n-R h i j n[10]对无症状行保守治疗的儿童腘窝囊肿患者进行平均7年(5~10年)的随访,发现大部分可自行消失或萎缩。D e g r e e f等[11]也认为儿童原发腘窝囊肿18岁之前通常可以消失。对于成人继发性腘窝囊肿,原则上应以患者的症状作为治疗指征,无症状的可不作处理。单纯囊肿切除最早被应用于有症状的腘窝囊肿治疗,但切除后有很高的复发率。基于腘窝囊肿与关节囊可能存在交通口的认识,为减少术后复发机会,H a g g a r t设计了关闭交通口的手术方法:强调在囊肿切除时要同时将关节囊缝合,可将囊肿边缘瘢痕化并使之闭合,如无法缝合则用腓肠肌内侧头腱性部分或半膜肌腱修补切除囊肿后遗留的缺损。这些方法也存在一些问题,因为腓肠肌和半膜肌的遮挡,显露后关节囊的破口较困难,阻碍了准确的缝合,手术操作较复杂,创伤较大,切口要宽敞,暴露要充分以避免损伤重要神经、血管。而且,经过一段时间,修补后的关节囊很难抵抗膝关节屈伸时关节内液体在关节腔后室的巨大压力。根据50%的正常成人腓肠肌-半膜肌腱滑囊和关节腔相通而并没有形成腘窝囊肿,B u r-l e s o n等认为没有必要闭合所有与膝关节相通的通道,不会增加囊肿的复发率。 如果关节渗液存在,任何一种外科治疗都不会成功。S a n-s o n e等对30例患者同时处理关节内疾患和扩大通道口,但不切除囊壁,平均随访32个月,29例获得优良的疗效,仅1例复发,S a n s o n e认为成功治疗的关键是膝关节内相关病损的处理和重建滑囊与关节腔正常的“双向流通”,囊肿本身不应是外科治疗的主要目标。刘玉杰等[12、13]介绍了一种关节腔外关节镜辅助切除腘窝囊肿的新技术:在囊肿旁切开2个5m m的皮肤切口作为手术入口通道,关节镜下观察囊肿与后关节囊和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将钝性剥离器插入囊壁与周围组织之间,在镜视下使囊壁与周围组织完全分开后从另一入口伸入器械切除囊肿。V i t t o r i oC等[14]介绍了一种全关节镜下内缝合治疗有症状的贝克囊肿方法:关节镜下处理关节内病变的同时,进入关节后侧室缝合关节囊与G S B连接口。应用这项技术的基本原理是:没有确凿证据存在的腘窝囊肿形成的“单向阀”纯粹解剖机制。他们回顾性研究进行22例有症状贝克囊肿患者,对手术前、后的临床评价,包括R a u s c h n i n g和L n d g r e n标准和磁共振成像(M R I)随访2年。结果表明,96%的患者临床表现改善:MR I检查示64%的患者囊肿消失,27%的患者囊肿缩小和9%患者囊肿持续存在;所有病人症状减轻。还有人针对半膜肌反复摩擦致滑囊慢性炎症引起的腘窝囊肿设计了半膜肌周围松解术,无需对囊肿作彻底切除,残存囊口任其敞开不作缝合,之后切断半膜肌或腓肠肌内侧头腱性组织达到松解目的。 国内有医生报道使用穿刺抽吸药物(平阳霉素、利凡诺、566无水乙醇)注射的方法治疗腘窝囊肿。其可能的治疗机制均为推测,缺少大样本长期临床观察及药理、病理学证据支持。 总之,当前治疗的趋势是采用创伤尽可能小的治疗方式,关节镜是第一选择。但对很大或中线上的囊肿可由后路关节外切开手术。对于考虑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引起的腘窝囊肿,仅清除关节内病变滑膜或切除囊肿,都是不够的,因为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可以呈扩散性生长,可以从关节内扩散至关节外导致腘窝囊肿,反之亦然[15]。术中检查怀疑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就应采取关节镜和切开联合手术。

        腘窝囊肿实际上膝关节腔的一种疝,是由于关节腔内的压力增高导致关节囊疝出而形成。如果关节内液体压力正常,囊肿就不会形成,也不会充盈。压力增高的原因是关节液增多,才会把关节运动时的压力传导到关节囊,导致薄弱部位破损疝出。所以腘窝囊肿病因是关节结构不良导致滑膜损伤后出现的积液。如果关节没有过多的积液,囊肿会瘪掉并逐渐自行痊愈。手术治疗切除囊肿,只是治标而非治本之法。 通过正骨无创手法治疗矫正因为应力改变或者是外伤导致的膝关节结构不良,比如,胫骨旋移,髌骨移位肌筋膜链绞索等,关节疼痛快速缓解,积液减少,囊肿逐渐消失。 对于合并有骨关节病的患者,进行相应的治疗和处理,必要时通过膝关节镜进行关节清理,而不只是的囊肿切除。患者关节功能改善明显,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单纯囊肿切除的病例。

欢迎加微信理性沟通。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