癔球症是患者咽喉部的一种异常感觉,症状持续数月、数年,可明显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中医称之为“梅核气”,实属于食管功能性疾病的范畴,在门诊比较常见,本文介绍癔球症诊断和治疗现状。
癔球症是患者咽喉部的一种异常感觉,是持续或间断发作的咽喉部异物感、团块感、堵塞感,无疼痛,无声音嘶哑,无吞咽梗阻,症状以吞咽口水时为重,进食时反而消失,可持续数月、数年。
中医称之为“梅核气”,西医属于功能性食管疾病的范畴,在门诊比较常见。
患者的症状时轻时重,无规律性,常随病人情绪起伏波动,异常的感觉也可随之减轻或加重。
癔球症发生原因可能与咽肌或食管上段括约肌功能失调有关,常由紧张、焦虑、抑郁、恐惧等不良心理因素诱发,使管理咽喉部的神经、肌肉功能紊乱,经神经中枢传至大脑,引起咽喉部感觉异常,其属于心身疾病的范畴。
有研究显示,癔球症患者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性、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附加症状因子分值均显著高于常人,表明癔球症患者确实存在多种情绪障碍。
因此,患者往往除了咽部异物感外可以有较多的全身症状,如疲乏无力、多梦失眠、急躁易怒、情绪抑郁、胸闷气短、心悸、头昏、呼吸不畅等等,尤以中年女性更多见。
同时,患者因对本病缺乏正确的认识、恐癌心理、以及久治不愈,更使患者紧张、恐惧、悲观、抑郁,这进一步加重情绪障碍,两者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
功能性胃肠病罗马IV是最新的国际上统一的诊断功能性胃肠疾病的诊治指南。其癔球症的诊断标准是:
咽部异物感病史至少长达6个月,近3个月内每周至少出现一次,并符合以下所有条件:
1. 持续性或间歇性、非疼痛性的咽喉部团块感或异物感;感觉在两餐之间出现、无吞咽困难或吞咽疼痛。
2. 体格检查、咽喉镜、胃镜检查均显示无结构性异常;近食管端无异位胃黏膜。
3. 无胃食管反流或嗜酸细胞性食管炎导致该症状的证据。
4. 无组织病理学依据的食管动力障碍,如贲门失驰缓症、弥漫性食管痉挛等,应通过胃镜检查、食管造影、食管测压等予以排除。
该诊断标准强调:咽部异物感出现在二餐之间,而不是出现在进食的时候,无咽痛、咽痒等不适;癔球症是功能性疾病,必须通过系列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
咽部异物感的病因是比较复杂的,常见原因有:慢性咽喉炎、后鼻孔滴液、咽喉反流综合征、胃食管反流病、咽喉癌、食管癌、癔球症等等,既有器质性疾病又有功能性病变,癔球症只是其中一种,是一种功能性疾病。因此,对有咽部异物感的患者,必须详细检查和鉴别,否则会耽误病情。
那么,癔球症该如何治疗呢?
1
首先要有正确的认识
患者经过详细检查确认没有器质性病变时,不要过分担心,癔球症只是功能性疾病,不会影响患者的生命。癔球症与患者情绪有较大关系,越担心症状就会越严重,要正确对待,放松心情,泰然处之。
2
避免刺激性因素
戒烟戒酒、规律饮食、少吃辛辣刺激食物、保证充足睡眠、减轻工作和生活压力以免诱发和加重症状。
3
强调锻炼
适当锻炼,多做放松运动对患者有很大好处。锻炼可调节患者的植物神经、有助于调整患者的情绪,减轻精神压力,放松心情。
尤其建议患者进行慢跑、散步、快走、打太极拳、练瑜伽等等活动。注意:多做舒缓运动,不是剧烈运动!活动量并不要很大,避免过度疲劳。
4
转移注意力
转移注意力很重要!
有些患者过分关注、“体味”身体的细微变化,尤其是咽部的症状,频繁吞咽、清嗓,越是这样患者的症状就会越严重,频繁清嗓反而使咽部充血水肿,加重症状。
很多患者否认自己关注咽喉部,实际上患者的潜意识中时刻关注自己咽部的细微改变。
最典型表现:患者往往在空闲时症状严重,而集中精力做事时症状往往消失。
因此,要鼓励患者从事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走出家门,多与他人交往,多参加社区公益活动,使患者的注意力从自己的身体转移到其它感兴趣的事情上。
5
抗抑郁焦虑治疗
可选用适当的抗抑郁药物来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常用的有三环类抗抑郁药,如多塞平;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氟西汀、帕罗西汀;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等,
氟西汀、帕罗西汀,具有抗抑郁作用,无抗焦虑作用,起效较慢。
多塞平、氟哌噻吨美利曲辛,具有抗抑郁抗焦虑双重作用,以抗抑郁为主,起效较快。
而癔球症是以焦虑情绪为主可伴抑郁,在药物选择上要加以注意,必要时使用劳拉西潘、氯硝西潘等镇静药物。
药物要在医师指导下谨慎选用,用药期间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逐步调节药物剂量,高度强调个体化治疗,这要求医生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另一方面,患者必须对医者充分信任,治疗上要高度配合;合理饮食、调整情绪、适当锻炼那是治疗根本。
对严重患者要进行心理治疗,如暗示疗法、催眠疗法、心理疏导等。
6
钙离子通道阻滞剂
食管测压可以较明确地了解食管上段括约肌的功能,了解食管在吞咽过程中的运动特征。有些患者可以使用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如硝苯地平、匹维溴铵等解痉治疗,以此降低食管上段括约肌的压力,减轻其症状。
总之,癔球症治疗目前没有很好的方法,只有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发病模式的角度上,采取综合治疗方法;患者正确认识疾病,自我放松、锻炼、转移注意力相当重要,只有这样方可收到较好的效果。
作者:王伯军 来源:王伯军大夫谈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