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被痔疮掩盖的疾病有哪些?
2017年10月01日 8988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1.大肠恶性肿瘤
大肠恶性肿瘤的出血色暗,常混有黏液或脓液,气味臭,伴排便习惯改变,大便变细,体重下降,腹胀、腹痛,里急后重感,行全结肠镜检查及活体组织病理检查可确定诊断。
距统计2003~2007年中国结直肠癌发病人数为71733人,粗发病率为28.08/10万,占全部恶性肿瘤发病总数的10.56%,在癌症发病构成中排第3位[2]。如此之高的发病率,让临床大夫不得不如履薄冰,镜检时即使发现明显内痔,也不该贸然做出痔的诊断。如果对于已确定内痔诊断的病例,发现直肠、肛管内同时存在可疑的硬结、溃疡、包块等,必须进一步思考和重新诊断,必须警惕内痔与直肠癌同时存在的可能性。
2.大肠息肉
大肠息肉表现为黏液血便,血多粘附于粪便表面,血色鲜红,息肉位置较高时血可呈暗红色,或仅大便潜血实验阳性,位置较低的直肠息肉还可伴息肉脱出,症状表现极像痔疮。
大肠息肉是肠道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占肠道息肉的80%,多发于50岁以上人群,60岁以上老年人大肠息肉检出率达44.7%或更高[3]。
由于大肠息肉的高发病率,并且息肉的体积大小、生长时间、绒毛成分比例、不典型增生程度与其癌变有着明显正相关性,一旦将息肉误诊为痔疮,患者的生命就可能受到癌变威胁。临床上对于发现息肉者,提倡早期切除,定期复查,KaiserPermanente研究证实了腺瘤检出率和随访期发生结直肠癌、进展期结直肠癌及晚期癌之间呈负相关性[4]。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这才是最大程度防止癌变,守护健康的理想选择。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便血,谁还敢不以为然?
3.炎症性肠病(IBD)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特发性、慢性、炎症性肠道疾病状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两种主要疾病类型,主要临床表现是腹泻(血便、黏液便)、腹痛、体力下降、消瘦、低热。肠道并发症主要为出血、肠穿孔、肠道狭窄和梗阻、瘘管和肛周疾病、中毒性巨结肠、甚至癌变。据统计多达25%的患者合并肠外并发症,其中15%-20%伴有关节痛。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亚洲地区尤其是东亚IBD发病率及流行情况仍呈持续上升状态[5]。
炎症性肠病的特点是反复发作,久治不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诊疗指南推荐的治疗方案主要是抗炎、免疫调节剂及激素治疗,虽然可以控制症状,但须长期用药,副作用明显,经济负担重,目前国内中医药治疗IBD研究成果众多,临床效果明显,副作用小,中西医结合治疗应当是IBD治疗的新方向。
4.肛门直肠良性疾病
①直肠脱垂是直肠、肛管、甚至部分乙状结肠移位下降和外脱的一种疾病。多见于年轻人和老人,常引起诸如大便失禁等痛苦的症状。直肠脱垂者脱出物呈环状,色淡红,质地较软,表面光滑,肛周分泌物增多,伴肛门括约肌松弛,无曲张的静脉,一般不出血。若未能及时复位,局部静脉回流受阻,继而发生黏膜充血水肿,导致嵌顿、糜烂坏死。长期的完全性直肠脱垂将会导致阴部神经损伤而产生肛门失禁、溃疡、出血、狭窄及坏死的危险。
直肠脱垂是肛肠科比较棘手的病症,具有较高的复发率,手术仍是治疗直肠脱垂的主要手段,有经腹与经会阴两种途径,上百种方法,但没有一种效果令人非常满意。因此,在脱垂早期就接受治疗,阻断其继续发展,是比较好的选择。
②肛裂即肛管皮肤全层的纵形裂开并形成感染性溃疡,以疼痛为主,疼痛呈周期性(排便后数分钟内疼痛减轻或消失,便后半小时出现反射性内括约肌痉挛收缩而引起剧烈疼痛),大便时出血,色鲜红,点滴而下。便秘与肛裂互为因果,互相影响。
上述四大类疾因病症状相似,临床中稍有不察,就易被误认为痔疮,或不以为然,或误诊误治,致疾病最后发展到失控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