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儿脑瘫,你究竟了解多少?
2016年06月28日 6383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什么是脑瘫?
脑瘫又称大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指患儿在出生前或出生后一个月内,受到各种损伤因素的刺激引起的脑细胞受损,从而出现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导致智力障碍、运动共济失调、运动和感觉障碍。
婴儿运动障碍主要表现为抬头、翻身、坐立等发育落后,父母常称之为“软”。姿势异常最常见的是头后仰、眼斜视、上肢内旋手后背、下肢内收踮脚尖等。患儿母亲多有难产史,孩子出生前后也多有缺氧、窒息等情况,多数患儿伴有智力低下。
脑瘫与缺钙的区别
在许多父母的概念中,只有缺钙的孩子身体才会“软”。其实,小儿缺钙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导致钙磷代谢异常的恶意中慢性营养性疾病。佝偻病在婴儿时期的主要表现为哭闹、易惊、多汗等,绝对没有姿势异常和智力发育地下,母亲也没有难产以及孩子出生前后脑缺氧的病史。
可见脑瘫与缺钙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因此,父母应关注小宝宝的日常表现,如果发现孩子的动作发育迟缓,应尽早带他去医院检查,对任何小儿疾病来说,早治疗总是最关键的。
小儿脑瘫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多年来许多围生期危险因素被认为与脑瘫的发生相关主要包括:早产与低出生体重、脑缺氧缺血、产伤、先天性脑发育异常、核黄疸和先天性感染等。近年来国内外对脑瘫的病因作了更深入的探讨,一致认为胚胎早期阶段的发育异常很可能就是导致婴儿早产、低出生体重和易有围生期缺氧缺血等事件的重要原因。
胚胎早期的这种发育异常主要来自受孕前后孕妇体内外环境影响,遗传因素以及孕期疾病引起妊娠早期胎盘羊膜炎症等。曾有文献把目前引起脑瘫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
父母亲吸烟、酗酒、吸毒,母亲患精神病、孕期患糖尿病、阴道出血、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前置胎盘、先兆流产或服用避孕药、治疗不孕的药物、保胎药等;高产次、高孕次、有死胎死产史、早产、流产史、双胎或多胎、胎儿发育迟缓、宫内感染、宫内窘迫、胎盘早剥、胎盘功能不良、妊娠反应重、脐带绕颈、急产、不恰当助产、产钳分娩、臀位产、产程长、早产儿或过期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生后窒息、吸入性肺炎、缺氧缺血性脑病、核黄疸或黄疸延迟、颅内出血、头部外伤、抽搐、感染、中毒及营养不良等。
小儿脑瘫应该做哪些检查?
1 电生理检测:
①脑电图(EEG) :约有 80%的脑瘫患儿有脑电波异常,其中偏瘫的脑电图异常率高,也有可能正常,也可表现异常背景活动,伴有痫性放电波者应注意合并癫痫的可能性;
②脑电地形图(BEAM):检测小儿脑发育与脑波变化;
③脑磁图;
④诱发电位;视力减退或听力障碍者可分别给予视诱发电位和听诱发电位检查;
⑤肌电图;了解肌肉和神经的功能状态小儿脑瘫合并肌萎缩者尽可能作此检查;
⑥脑阻抗血流图(REG):检查头部血管功能和供血情况。
2 头颅CT MRI
1/2-2/3的患儿可有异常,但正常者不能否定本病的诊断,大多数脑瘫患者可发现脑萎缩外部性脑积水、脑软化或脑穿通畸形。
小儿脑瘫的临床表现?
脑瘫的表现由于病因及分型的不同而各种各样,但早期(指婴儿6个月以内)多见:
1.身体发软及自发运动减少,这是肌张力低下的症状,在一个月时即可见到。如果持续 4个月以上,则可诊断为重症脑损伤,智力低下或肌肉系统疾病。
2.身体发硬,这是肌张力亢进的症状,在一个月时即可见到。如果持续4个月以上,可诊断为脑瘫。
3.反应迟钝及叫名无反应,这是智力低下的早期表现,一般认为4个月时反应迟钝,6个月时叫名无反应,可诊断为智力低下。
4.头围异常:头围是脑的形态发育的客观指标,脑损伤儿往往有头围异常。
5.体重增加不良、哺乳无力。
6.固定姿势,往往是由于脑损伤使肌张力异常所致,如角弓反张、蛙位、倒U字形姿势等,在生后一个月就可见到。
7.不笑:如果2个月不能微笑、4个月不能大声笑,可诊断为智力低下。
8.手握拳:如果4个月还不能张开,或拇指内收,尤其是一侧上肢存在,有重要诊断意义。
9.身体扭转:3-4个月的婴儿如有身体扭转,往往提示锥体外系损伤。
10.头不稳定:如4个月俯卧不能抬头或坐位时头不能竖直,往往是脑损伤的重要标志。
11.斜视:3-4个月的婴儿有斜视及眼球运动不良时,可提示有脑损伤的存在。
12.不能伸手抓物:如4-5个月不能伸手抓物,可诊断为智力低下或脑瘫。
13.注视手:6个月以后仍然存在,可考虑为智力低下。有些脑损伤较轻微,在婴儿早期往往无明显症状,但在婴儿后半期(6-12个月)可较为明显。
小儿脑瘫应该如何预防?
(一)出生前的预防
1.实行婚前保健:普及产前筛查,对准备结婚的男女双方进行性卫生、生育和遗传病知识的指导;有关婚配、生育等问题的咨询及男女双方可能患影响结婚和生育的疾病进行医学检查,并提出医学意见。
2.搞好孕期保健:健康教育,定期产前检查;增加营养;防止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等,避免产前感染和服用禁忌药,不接触X线、化学毒物品等,加强孕晚期劳动保护,减少早产。
(二)围产期的预防
1.提高农村地区住院分娩率,加强产儿科医生产时监护。
2.合理使用缩宫素,普及新生儿新法复苏技术。
3.避免早产和低体重儿的出生。
4.预防窒息和颅内出血。
5. 防治高胆红素血症。
(三)出生后的预防
1.防止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1)实行住院分娩。
(2)注意保护新生儿的皮肤。
(3)保持新生儿脐部的干燥 清洁。
(4)密切观察黄疸的消长。
(5)注意观察前囟。
(6)实行母乳喂养。
2.建立高危儿档案,开展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定期体检(1~2月1次)同时,做Vojta姿势反射检查。
3.正确对待腰椎穿刺:腰椎穿刺抽取少量脑积液用于检查,以了解疾病的性质和病情,为正确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从而减少颅内疾病后遗症的发生。为此家长应密切配合。共同为患儿的健康负责。
4. 预防高热惊厥的发生。
走出儿童脑瘫治疗误区!
脑性瘫痪的表现是小儿发育过程中出现运动功能障碍,同时可伴有视听感觉、行为、智力的异常。但临床实践证明,由于儿童未成熟脑组织的可塑性,随着他们神经系统的不断发育,神经纤维的髓鞘化不断完善,如果能够早期干预,完全可以使由于脑损伤造成的运动功能障碍和其他伴随的功能障碍得到改善,甚至接近正常。这需要医务人员与家长密切配合,及时掌握高危新生儿的异常征象,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误区一:有的家长虽然发现孩子在半岁前有不明原因的哭闹、吃奶差、过于安静,以及受惊吓时出现身体打挺等现象,但只是简单地认为孩子年龄小,身体弱,是不是感冒了?是不是消化不好?是不是传染其他疾病了?
误区二:早产儿的家长见到孩子翻身、趴卧、坐、立、走等运动发育落后于其他的正常同龄儿时,往往会简单地认为是早产原因造成的,孩子会随着自然生长发育慢慢地恢复,常常采取“观望、等待”的态度。
误区三:家长发现小儿在运动中出现不正常的姿势时,常常以为是孩子骨骼与肌肉出现了问题,而贻误了就诊时机。
误区四:一旦经过医生确诊孩子为脑性瘫痪时,家长往往最先采取的态度是盲目地四处求医,盼望通过常规的“打针、吃药”来解除患儿的运动功能不良状态。
误区五:家长将患儿“治愈”的希望寄托在手术治疗上,而忽略了术后的康复训练,造成一部分患儿功能改善不明显或“复发”。
误区六:有一部分中重度脑瘫患儿的家长,只单纯地对患儿寄希望于功能训练、装配矫形器等非创伤性治疗,而忽视脑瘫患儿普遍存在的肌肉长期高度痉挛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延误了进一步功能改善的机会。
误区七:有些医务人员强调运动训练可以代替一切;另有医生则过度夸大手术的“有效性”;也有的医生不分缘由让就诊的脑瘫儿童都做高压氧治疗等单一的治疗。
脑瘫的治疗
1、康复治疗
医务工作者对脑瘫患儿应该科学掌握脑瘫康复治疗的原则,要针对不同患儿的不同病情,做出有针对性的全面、系统的康复计划。
对于早产儿,出生时有窒息史、出生后有病理性的黄疸儿,要进行密切的追踪观察。如发现3个月以内小儿易惊、啼哭不止、睡眠困难、吃奶无力、吞咽咀嚼困难、听到声音或在体位变换时出现拥抱样惊吓、哭闹、自主活动减少,以及哭闹时头和身体向后打挺;4~5个月时小儿头仍竖不直,眼睛不会追视物体,不伸手取物;6~8个月小儿仍不会独坐等上述表现时,家长应及时带小儿就诊。
医院对有高危因素又有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小儿应给予全面的综合康复治疗。包括:针对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运动训练和上肢作业疗法;促进语言和智力发育的语言治疗、音乐治疗;年长儿的特殊教育、文体治疗、感觉统合训练;应用改善脑组织营养代谢和对神经元起保护作用的药物(神经生长因子、神经节苷脂等);减轻改善肢体关节活动范围的中医按摩、水疗及外科手术等。除此之外,根据小儿年龄、功能障碍程度,使用必要的矫形器有助于运动功能的改善。
因为患儿脑组织受到了损伤,所以对脑瘫儿童的康复是贯穿终生的。不论采取哪一种手段进行治疗都是综合康复的组成部分。家长和医护人员均应树立全面康复的概念。
2、手术治疗
FSPR手术、肌力肌张力调整术、SPN手术、肢体矫形手术,以上四种治疗脑瘫的手术方式是主流,其他手术方式不能被行业学会所认可,患者在选择治疗时,应高度谨慎。我们认为,没有一个绝对的顺序问题,选择的手术方式要完全依赖于症状、体征和准确完善的术前评估来决定。如果符合FSPR手术标准则优先行FSPR手术,术后再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来判断是否需要继续进行肌力肌张力调整术。
不符合FSPR手术标准的,存在严重的固定性肢体畸形,可优先选择肢体矫形手术或肌力肌张力调整术。如果症状体征和评估结果与FSPR相距甚远,则优先考虑肢体矫形手术。如果单纯因为肢体力量不足(肌力Ⅲ级以下),其他限定条件均符合FSPR手术的患者,可以优先考虑肌力肌张力调整术,待术后康复满足肌力Ⅲ级或以上,再补做FSPR手术。综上所述,选择手术的方式,要依赖于临床检查和完整准确的评估结果。
治疗脑瘫的关键在于“早”
随着医学发展,并经大量研究证明,治疗脑瘫关键在于一个“早”字。许多专家认为,脑组织在一岁以内尚未发育成熟,还处在迅速生长阶段,而脑瘫的脑损伤也处于初级阶段,异常姿势和运动还未固定化,所以这一时期的可塑性大,代偿恢复能力强,在这一时期治疗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果小儿曾存在过早产、低出生体重(不足2500克)以及出生时或新生儿时期有严重缺氧、惊厥等病史时,应警惕小儿脑性瘫痪的可能。这是一种先天性或围产期发生的脑运动中枢伤残综合征,对儿童健康危害极大,也给家庭与社会造成严重的负担。
父母如发现孩子出现上述体征表现之一,应当立即带孩子去医院作进一步检查,切不可大意。随着医学发展,并经大量研究证明,治疗脑瘫关键在于一个“早”字。因为脑组织在一岁以内尚未发育成熟,还处在迅速生长阶段,而脑瘫的脑损伤也处于初级阶段,异常姿势和运动还未固定化,所以这一时期的可塑性大,代偿恢复能力强,在这一时期治疗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