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皮病的中医治疗
2018年07月25日 5351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1 寒凝血瘀证
证候特点:肢端皮肤发硬,肤色黯褐,指、趾端青紫,口唇色沉,遇寒尤重。伴有关节疼痛,肤表少汗,毛发脱落,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涩。
治法:温阳散寒,活血通络。
方药:方用阳和汤和桃红四物汤加减。
炙麻黄、熟地黄、白芥子、炮姜、当归、桂枝、桃仁、红花、川芎、赤芍、生地、丹参、羌活、僵蚕等。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风湿免疫科唐先平
加减:关节疼痛者加羌活、独活、威灵仙等。雷诺现象明显者加鸡血藤、莪术、片姜黄等。
中成药:可选用风湿祛痛胶囊、寒湿痹冲剂等。
2 湿热瘀阻证
证候特点:局部皮肤变厚或紧张。手指皮肤浮肿,皮纹消失。甚至指端皮肤溃疡、坏死。伴发热,关节肿痛。舌质红或暗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化瘀通络。
方药:宣痹汤合四妙勇安汤加减。
当归、玄参、金银花、蒲公英、萆薢、木瓜、牛膝、薏苡仁、苍术、滑石等。
加减:热重者加羚羊角粉、白花蛇舌草、黄柏、连翘等;肿甚者加土茯苓、防己、车前子、泽泻等;皮肤溃疡疼痛者加乳香、没药等。
中成药:可选用湿热痹冲剂等。
3 痰瘀痹阻证
证候特点:皮肤发硬变厚,感觉减退。关节肿胀。伴面部表情呆顿,头晕头重,四肢酸痛重着,面色黧黑,肌肤甲错,甚至指端溃疡,脘腹胀满。舌质暗红或淡暗,苔白腻,脉沉涩或沉缓。
治法:化痰祛瘀通络。
方药:温胆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陈皮、茯苓、半夏、枳实、竹茹、菖蒲、桃仁、红花、赤芍、白芍、川芎等。
加减:瘀象明显者加刘寄奴、佛手、莪术、三棱等;痰浊重者加胆星、白芥子、全蒌等。伴气虚表现者加黄芪、党参等。
中成药:可选用益肾蠲痹丸、大活络丸等。
4 气滞血瘀证
证候特点:皮肤局限性或全身性发硬,甚至萎缩。情绪波动或遇冷是手指变白变紫。伴性急易怒或情绪低沉,女子月经不调或经行腹痛或乳房胀痛,纳差胁胀。大便溏薄或干燥。舌质暗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养血活血通络。
方药:丹栀逍遥散合四物汤加减。
丹皮、栀子、柴胡、茯苓、白术、当归、白芍、赤芍、生地等。
加减:手指变白变紫明显者加炮山甲、丹参、昆布等。纳呆腹胀明显者加枳壳、厚朴、陈皮等。
中成药:可选用加味逍遥散、逍遥丸等。
5 阳虚血瘀证
证候特点:括周身皮肤肿胀硬化,雷诺现象,吞咽困难,开口受限,伴关节痛,畏寒肢冷,声音嘶哑,咳嗽,脱发,舌质黯或紫暗,苔薄白,脉沉涩。
治法:温阳化瘀、活血通痹。
方药:阳和汤合桂附八味丸加减。
麻黄、熟地黄、肉桂、鹿角胶、白芥子、炮姜、红花、鸡血藤、制附片、山萸肉、生山药、丹参、炙甘草等。
加减:阳虚重者加仙茅、淫羊藿等。气血亏虚者加黄芪、鸡血藤、当归等。
中成药:可选用桂附八味丸、全鹿丸等。
6 气血两虚证
证候特点:皮肤变硬变薄。唇薄鼻尖。面部表情丧失。伴毛发干枯或脱落,面色少华,心悸气短,乏力倦怠。舌质淡,苔薄,脉沉细或沉缓无力。
治法:益气补血,活血通络。
方药:八珍汤合归脾汤加减。
党参、白术、茯苓、当归、熟地、白芍、川芎、黄芪、远志、陈皮、木香等。
加减:伴血瘀者加桃仁、红花、莪术、炮山甲、赤芍等。
中成药:可选用八珍颗粒、人参归脾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