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掰掰腿”、“敲敲脚”…… 简单的查体蕴含了不少学问

2020年04月22日 10263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来孙成彦功能神经外科看诊的家长都知道,给孩子查体是医生评估病情的一个重要环节,无论选择康复治疗还是手术,查体评估几乎贯穿于治疗的整个过程。少数家长可能不解,医生没有开任何检查或化验项目,靠掰掰腿、敲敲脚就能了解孩子病情吗?其实,这些看似简单的检查动作,学问可不少哦。 

一、步态观察

对有行走能力但步态异常者,必须进行步态观察,便于对其进行行走功能评估,观察其行走平衡及协调能力,为后期步态纠正提供必要的依据。

二、观察体格发育情况

通过对孩子体格发育的评定,可以了解患儿与同年龄小儿发育的差别程度和滞后的时间,明确是否有肢体畸形及肌肉挛缩等情况。

三、姿势观察

姿势观察多应用于3个月以上的孩子。正常情况下,孩子仰卧位会自然躺着,并不断地对抗重力进行运动,保持一定体位和姿势;而如果肌张力亢进,若被放置于仰卧位,往往出现不对称的异常姿势,主动运动少,动作显得刻板。

四、触摸

医生通过用手触摸患儿上肢及下肢的肌肉来感受肌肉组织的紧张度,如果孩子肌张力正常,触摸时手感柔软适中,结实而富有弹性;如果患儿肌张力高,则肌肉触感紧张,对手指的按压有比较强的抵抗。

五、被动屈伸运动

医生对患儿的下肢做被动屈伸,若患儿肌张力低下,医生会感到松软,关节活动度比正常增大,孩子无抵抗力;如果患儿肌张力高,则会感到明显的抵抗,而且这种抵抗力往往在运动开始时大于运动结束时,关节活动度明显受限。

六、足背屈角测定

足背屈角测定要求患儿取仰卧位,足踝最大限度呈背屈状态,测量足背与小腿之间的角度,足背屈的正常范围在20-30°左右,如果患儿肌张力过高,那么,背屈活动范围减小;如果患者肌张力低下,背屈活动范围会增大。

七、跟-膝-胫试验

让孩子仰卧,上抬一侧下肢,将足跟置于另一侧膝盖下端,再沿着胫骨前缘向下移动,先睁眼后闭眼,重复进行。小脑损伤时,动作不稳;感觉性共济失调时则闭眼后足跟难以找到膝盖。

八、巴彬斯基征检查

患儿取仰卧位,髋、膝关节伸直,检查者左手握踝上部固定小腿,右手持钝尖的金属棒自足底外侧从后向前快速轻划至小指根部,再转向拇趾侧。正常出现足趾向跖面屈曲,称巴彬斯基征阴性(图B);如出现拇趾背伸,其余四趾呈扇形分开,称巴彬斯基征阳性(图A),意味着大脑椎体束有病损,大脑失去了对脑干和脊髓的抑制,才会出现这样的异常反射。

九、分腿,查髋关节外展功能

患者取仰卧位,握住其双侧膝关节,令其下肢保持伸直,然后缓缓向两侧展开双下肢,尽可能达到最大程度,观察两条大腿之间的角度,即股角,如股角超过正常范围考虑肌张力低下,低于正常范围考虑内收肌挛缩,髋关节外展活动受限。

十、指鼻试验

患儿在任何体位将手臂伸直,用食指触碰鼻尖,先睁眼后闭眼,先慢后快,是检测孩子是否有共济失调表现的一种常用方法。

通过对患儿进行查体,医生才能全面客观的了解其因疾病表现出来的多种障碍,有助于为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