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物语,有哪些颠覆您de观点?
2019年11月09日 9144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发烧物语,有哪些颠覆您de观点?
原创:武汉协和医院血管外科 Lyu, Ping(吕平)
发烧也称为发热和发热反应,被定义为由于体温设定值增加导致的超过正常范围的体温。并没有单一约定的正常体温上限,有用数值在37.5和38.3摄氏度之间(99.5和100.9华氏度)。体温设定值增加可引起增强的肌肉收缩并导致寒冷的感觉,这导致更大的产热和试图保存热量。当体温设定值返回正常,人会感觉到热、面部通红并开始出汗。很少的情况下发烧可触发热性癫痫,这在幼儿较常见。 发烧通常不会高于41至42摄氏度(105.8至107.6华氏度)。
发烧可由许多疾病导致,这些疾病可不严重,也可能严重。这包括病毒性、细菌性和寄生虫感染,诸如普通感冒、泌尿道感染、脑膜炎、疟疾和阑尾炎等等。非感染性病因包括血管炎、深静脉血栓、药物副作用及癌症等等。这与过高热不同,后者是由于热产生过多或热损失不足导致的体温超过设定值。
降低发烧的治疗通常并不需要。然而治疗相关的疼痛和炎症也许有用并可帮助患者休息,诸如布洛芬或扑热息痛的药物可达此目的,而且可降低体温。像在前额放置冷湿毛巾以及温热水浴并非有益处并可让患者更加不舒服。小于3个月的幼儿需要医疗看护,有严重健康问题或有其他症状的人也需要医疗护理。过高热的确需要处理。
发烧是最常见的医学征象之一。儿童看病就医中约三分之一是因为发烧,在罹患重病的成人中有高达四分之三会发烧。尽管发烧是一种有益的防御机制,但治疗发烧并未使结果恶化。发烧被父母和医疗护理专业人员过度关注了,这被称为发烧恐惧症。
定义
体温分类(机体中心体温,如直肠、食道等的温度):
@体温过低 <35.0摄氏度(95.0华氏度)。
@体温正常 36.5至37.5摄氏度 (97.7至99.5华氏度)。
@发烧 >37.5或38.3摄氏度(99.5或100.9华氏度)。
@过高热 >37.5或38.3摄氏度 (99.5或100.9华氏度)。
@高烧 >40.0或41.0摄氏度(104.0或105.8华氏度)。
需要注意的是发烧与过高热之间的区别是由于其潜在的发病机制,对于发烧、过高热和高烧有不同的界定值。
正常体温广泛的范围已被发现。中心体温诸如直肠温度比外周温度更准确。通常认为发烧将会发生,如果升高的体温是由于设定值升高而导致并且:
@肛门直肠温度达或超过37.5至38.3摄氏度 (99.5至100.9华氏度)。
@口腔温度达或超过37.7摄氏度 (99.9华氏度)。
@腋下温度或耳温(鼓室温度)达或超过37.2摄氏度 (99.0华氏度)。
在健康的成年男性和女性,正常、健康的体温范围,口温是33.2–38.2摄氏度(91.8–100.8华氏度)、直肠温度是34.4–37.8摄氏度 (93.9–100.0华氏度)、鼓膜(鼓室)温度是35.4–37.8摄氏度 (95.7–100.0华氏度)以及腋温为 35.5–37.0摄氏度 (95.9–98.6华氏度)。 《哈里森内科学》定义发烧为:早晨口温 >37.2摄氏度 (>98.9华氏度) 或下午口温 >37.7摄氏度 (>99.9华氏度),同时正常的日体温变化典型的为 0.5摄氏度 (0.9华氏度)。
正常体温变化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年龄、性别、一天中的时间、环境温度、活动程度等等。升高的体温并不一定是发烧,例如,当健康的人在锻炼时体温会升高,但这并不被认为是发烧,因为体温设定值是正常的。 另一方面,一个“正常”的体温可能是“发烧”,如果该体温对那个人而言异常高了,例如,高龄孱弱老人产生体热能力降低,因此“正常”的37.3摄氏度 (99.1华氏度)体温可能代表一个有临床意义的发烧。
类型
各种类型发烧的表现:
@持续发烧。
@发烧连续突然发生和消退。
@弛张热(亦称为败血症热型)。
@间歇热(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发热类型)。
@波状热(亦称为布鲁菌病,是布鲁菌引起的急性或慢性传染病,属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病情轻重不一的发热、多汗、关节痛等)。
@回归热(是由回归热螺旋体经虫媒传播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特点为周期性高热伴全身疼痛、肝脾肿大和出血倾向,重症可有黄疸。根据传播媒介不同,可分为虱传回归热(流行性回归热)和脾传回归热(地方性回归热)两种类型)。
体温变化的模式对诊断有提示作用:
@持续发烧:体温整天24小时内维持在正常水平以上并且波动幅度不超过1摄氏度。例如大叶性肺炎、伤寒、脑膜炎、泌尿道感染或斑疹伤寒。伤寒热可表现出一种特定的发烧模式(伤寒热翁德里希曲线), 缓慢的阶梯式增加和一个高平台(应用退烧药时会下降)。
@间歇热: 体温升高仅出现于某一个期间,而后周期性恢复至正常。体温骤升可达39摄氏度以上,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或正常以下,间歇数小时至数日又如此反复发作,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黑热病、脓血症或败血症。以下是其各种类型:
每日热,以24小时为周期,典型可见于恶性疟原虫或诺氏疟原虫疟疾。
间日热,以48小时为周期,典型可见于间日疟原虫或卵形疟原虫疟疾。
四日热,以72小时为周期,典型可见于三日疟原虫疟疾。
@弛张热:体温整天保持在正常以上,常在39摄氏度以上,并且24小时内波动幅度超过1摄氏度。例如感染性心内膜炎、普鲁氏菌病、败血症、化脓性炎症、重症肺结核、川畸病、晚期肿瘤、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佩尔—埃布斯坦热:与霍奇金氏淋巴瘤相关的一种特定的发烧, 一周体温升高但下周又降低,等等。然而对于此类型发烧是否真正存在有争论。
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发热性嗜中性球减少症,是一种缺乏正常免疫功能的发烧,因为缺乏对抗感染的中性粒细胞,细菌性感染可快速扩散。因此此种发烧常认为需要紧急医疗看护。更常见于接受抑制免疫功能的化疗人群。
轻热病:是低热的旧称,尤其是病因未明时,无其他症状,患者在一周之内完全恢复。
高热症:是一种体温极端升高,取决于体温升高的原因,被归为核心体温高于或等于40.0或41.5摄氏度 (104.0或106.7华氏度)。此高温被认为是急诊,可预示一种严重的潜在情况或可导致永久性脑损害或死亡。最常见的病因是颅内出血,其他可能的病因包括败血症、川崎综合征、抗精神病药恶性综合征、药物过量、五羟色胺综合征和甲状腺危象(又称甲亢危象,是甲状腺毒症急性加重的一个综合征,发生原因可能与循环中的甲状腺激素水平增高有关。多发生于较重甲亢未予治疗或治疗不充分的患者。常见诱因有感染、手术、精神刺激等,临床表现为高热、大汗、心动过速、烦躁、焦虑不安、谵妄、恶心、呕吐、腹泻,严重患者可有心衰,休克和昏迷等)。
感染是最常见的发烧原因,但随着体温升高,其他原因也变得更常见。 与感染相关的高热症包括红疹、麻疹和肠道病毒感染。已发现立即强行将体温降至低于38.9摄氏度(102.0华氏度)可改善生存。高热症与过高热不同,在前者机体体温调控机制设定体温高于正常体温,因此产生热量以达到这一体温,而后者是由于外在原因,体温升高超过其设定值。
过高热:是一种高温的例子,并不是一种发烧。由一系列病因导致,包括中暑、抗精神病药恶性综合征、恶性高热、兴奋剂诸如安非他命和可卡因、特异质性药物反应以及五羟色胺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