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分泌性中耳炎伴腺样体肥大临床治疗决策(转)
2019年01月14日 4825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先看两个课本上的概念/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八年制)
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或渗出性中耳炎(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是以中耳(常含中耳乳突腔)积液(包括浆液、黏液、浆-黏液,而非血液或脑脊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急性期:3周以内;亚急性期:3周- 3个月;慢性期:3个月以上。河南省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刘军
腺样体肥大(adenoidal hypertrophy) :腺样体因反复炎症刺激而发生病理性增生肥大,并引起相应的症状者称腺样体肥大,本病常见于儿童,但部分成人亦可发生,常合并慢性扁桃体炎或扁桃体肥大。
国内临床指南解读
1、诊断要点:
体征:电耳镜检查见中耳积液征;
声导抗:B或C型曲线,6个月以下患儿1000 Hz探测音检测无正峰;
纯音测听或听性脑干反应(ABR):骨气导阈值检查多存在骨气导差。
2、治疗原则:
保守治疗:发病3个月内密切观察。2~4周随诊1次,酌情对症处理。
外科治疗指征:①病程持续3个月以上;②伴有高危因素(腭裂,永久性听力下降,言语发育迟缓或障碍,自闭症,与遗传有关的综合征、颅面发育异常等所引起的认知和言语表达障碍等)的患儿宜尽早手术;③观察期间较好耳的听力水平为40 dB或更差;④反复发作的分泌性中耳炎伴腺样体肥大。
手术治疗:鼓膜穿刺、切开或置管术。腺样体肥大或慢性腺样体炎时行腺样体切除术。鼓膜置管脱出或取管后复发,可再次手术。再次置管时,可同时行腺样体切除术(腭裂或黏膜下腭裂除外)。
■ 美国临床指南解读
适应人群:2个月-12岁儿童
观察等待:非高危患儿观察等待3个月。
手术指征:①OME持续4个月以上伴有听力减退和其他症状;②持续或复发性OME,伴有高危因素存在;③鼓膜或中耳结构损害:鼓膜后上方内陷囊袋,听骨烂蚀,内陷粘连和内陷囊袋内角化物的积存;④观察期间较好耳的听力水平为40dB或以上;⑤长期OME并出现了耳痛、不明原因的睡眠障碍和合并急性中耳炎反复发作。
手术方式:①首选鼓膜置管术(可使中耳通气状态保持12-14个月);②有鼻堵、慢性鼻窦炎、慢性腺样体炎等指征时同时行腺样体切除术,不建议4岁以下患儿行腺样体切除术;③不建议单独行鼓膜切开术(使中耳通气仅仅保持几天,激光辅助鼓膜切开也只使中耳通气保持几周)或单独行扁桃体切除术治疗OME (无确切疗效)。
再次手术:再次手术时,均行腺样体切除术(但是腭裂或粘膜下腭裂除外)。术式采用鼓膜切开+腺样体切除(>4岁);鼓膜置管+腺样体切除(<4岁)。
听力水平:≥40dB,建议手术;21-39dB根据个体情况处理,每3-6个月复查听力;≤20dB,每3-6个月复查听力。
总结以分泌性中耳炎首诊:
观察等待3个月(或捏鼻鼓气、波氏球吹张辅助药物治疗);
OME持续3或4个月以上,首选单纯鼓膜置管术;
伴腺样体肥大,行腺样体切除+鼓膜置管术(美国:不建议4岁以下患儿行腺样体切除术;国内未提及);
鼓膜置管脱出后复发,需再次手术。无论腺样体大小,都应该行腺样体切除术:鼓膜切开+腺样体切除(>4岁);鼓膜置管+腺样体切除(<4岁)。
总结以腺样体肥大首诊:
不伴分泌性中耳炎,单纯腺样体切除术;
伴分泌性中耳炎,持续3或4个月以上或听力水平≥40dB,声导抗B或C型曲线:腺样体切除+鼓膜置管术;
伴分泌性中耳炎,持续3个月内,听力水平<40dB,声导抗B或C型曲线:腺样体切除+鼓膜切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