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2)
2017年12月04日 9916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二、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儿童中较多见的出血性疾病。发病年龄以2~5岁之间为多,成人少见,无性别差异。通常在冬春季节病毒感染高峰期发病较多。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急性ITP的病因未明,一般发病前1~3周常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诱发因素,常见的有病因不明的病毒感染、水痘、风疹、麻疹、细菌性感染或新近预防接种等。
急性型多发生在病毒感染恢复期,认为是由病毒抗原引起,其发病机制可能为:①病毒抗原与相应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与血小板膜的Fc受体结合,促进血小板破坏;②病毒组分结合于血小板后改变了血小板结构,使其抗原性发生改变,导致自身抗体形成。直接测定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表现急性型PAIgG含量明显增高,且大多尚有血小板相关补体C3的增高,两者呈平行关系。自身抗体也可能影响巨核细胞,导致巨核细胞生成血小板的功能受到损害。
急性ITP患者血小板表面相关的免疫球蛋白或称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和PAIgA、PAIgM)常增高,这种增高多呈一过性。当其血小板数开始回升时,PAIg迅速下降。目前认为PAIg可能是加速血小板破坏的重要因素。
(二)临床表现 急性ITP起病急骤,可有发热、畏寒。出血严重,通常为全身性皮肤黏膜出血。起病时先在肢体出现瘀点和瘀斑,尤以下肢为多见,瘀班大小不一,分布不均,病情严重者部分瘀班可以融合成片或形成血疤。瘀班也可以发生中心坏死性改变。口腔黏膜可发生血疱和出血。急性型严重者可突然发生广泛的皮肤粘膜出血致皮肤大片瘀班、血肿或消化道、泌尿道出血,偶因视网膜出血而失明,甚至因颅内出血而危及生命。轻型病例一般仅见皮肤散在瘀点和瘀班。急性ITP并发颅内出血者3%~4%,其中因颅内出血死亡者约占1%。急性型病程多为自限性,一般4~6周,痊愈后很少复发。
(三)实验室检查 典型的急性ITP常见血小板中度至重度减少,一般可低至10×109/L左右,甚至低至4×109/L。血小板寿命显著缩短,严重者仅数小时,骨髓巨核细胞数量增多。血小板相关 抗体多呈一过性的增高。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病一般起病急骤,病前有感染史。血小板明显减少伴出血症状。骨髓检查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伴成熟障碍。血小板相关Ig增高,尤其是PAIgM。多数患者病情可自行缓解。
(五)病程与预后 儿童ITP大多是急性型(65%~90%),通常在3周内可以好转,病程短的数天,长的可达半年。临床上认为病程超过半年以上仍不能恢复者,应考虑为慢性型。少数ITP在自然恢复后,因某些感染性疾病而诱使本病再发。本病的死亡率约为1%,多数因颅内出血而死亡。
(六)治疗 急性ITP的治疗效果与慢性者有明显的差异。目前已知肾上腺皮质激素对慢性型有较好的疗效;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对急性型有很好的疗效,而对成人慢性型较差;血浆置换疗法对急性型的疗效也比慢性型为好。因而急性型与慢性型的治疗方案有所不同。根据临床经验,急性ITP大多可自然缓解,病情较严重的仍应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争取短期内获得疗效。
三、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孕期因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导致临床出血表现较为常见。一般认为妊娠本身不会引起ITP,ITP可发生在孕期前,而以前没有检查和诊断,仅少数发生在妊娠期,妊娠是否会使ITP恶化,文献报道不一。
(一)ITP对妊娠的影响 根据统计,自发性流产较正常孕妇高二倍。主要取决与周围血液中血小板数和临床出血倾向,如血小板数明显减少(<30×109/L),临床出血倾向严重的,则自发性流产或不得已终止妊娠率高,并有发生死胎、产道分娩婴儿发生颅内出血、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的报告。大多数人认为,如果ITP发生在妊娠期前,而在妊娠初期病情已缓解,或妊娠中发生ITP,而病情不严重,则都可以继续妊娠到足月分娩。
(二)ITP的诊断 5%的孕妇可有轻度血小板减少,如在妊娠前就有血小板减少,血小板<70×109/L,分娩后血小板不能恢复正常,有出血现象,则ITP的可能性较大。急性型ITP起病急骤,可有发热、畏寒。突然发生广泛严重的皮肤瘀点瘀斑,甚至血尿、胃肠道出血和颅内出血。临床多为慢性型,约占80%,临床以反复鼻出血、皮肤瘀点、瘀斑多见。目前确诊ITP除了上述临床出血表现外,多依据无脾肿大,排除继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结合实验室检查:①多次检查外周血中血小板减少。②骨髓中巨核细胞计数正常或增多伴成熟障碍。③抗血小板抗体(PAIgG、PAIgM、PAIgA、PAC3等)增高。但需要测量血压以排除妊高症,应检查肝功能,在有HIV危险因素时应检查HIV抗体,可适当考虑测定抗血小板抗体、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凝血酶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狼疮抗凝物/抗磷脂抗体及尿酸浓度,以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凝血异常。
(三)妊娠合并ITP的治疗 对孕妇ITP的处理要考虑药物对妊娠过程及胎儿发育的影响,以及孕妇分娩时出血及新生儿出血的危险性。激素不引起畸胎,但对胎儿有一定的毒性作用。细胞毒药物可致畸胎,应避免使用,脾切除在妊娠早期有导致流产的危险,而妊娠晚期手术的困难较大。
若出血轻微,不一定需要药物治疗,尤其在妊娠早期,若血小板减少较明显,出血较重,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但也应慎用。有报道肾上腺皮质激素可促发子痫前期和影响胎儿发育,故一般主张在分娩前3~4周或6周起给强的松或强的松龙,剂量40mg/d,无效者可增加到60~100mg/d,一般用药后1~2周血小板计数上升,出血症状明显改善,则每5~7日递减5~10mg,以后则用维持量。
对出血明显而血小板减少又明显减少的孕妇,分娩前可加大肾上腺皮质激素用量,并输注血小板悬液,使血小板数升至(50~80)×109/L以上较为安全。行剖腹产者,产后可服硫酸锌20mg,一日2~3次,以防止由于长期应用激素所致伤口愈合障碍。产后更需密切观察出 血、感染和伤口愈合等事项。
雄性激素(如甲基睾丸酮),一般不用于孕妇ITP患者,因为此类药物除雄性化、水钠潴留等副作用外,可影响胎儿骨骼发育。因为现在成分输血、单输血小板较以前方便,对激素治疗无效而出血严重者,孕期切脾治疗也较少采用。
丙种球蛋白,静脉输注每天400mg/Kg,连用5天,可在5~10天内提高血小板数。据报道有效率为72例/82例。丙种球蛋白因价格昂贵,主要用于有严重出血的急性ITP患者和慢性ITP患者术前准备。
中止妊娠的指标:①ITP发生在妊娠前,妊娠后病情趋向明显恶化者;②严重ITP,在妊娠的最初12周就需要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者。
(四)分娩时及分娩后的处理 ITP孕妇分娩时有出血过多的可能,故对出血明显而血小板数有明显减少的孕妇,分娩前可用或加大肾上腺皮质激素的用量,可静滴氢化考的松或氢化泼尼松琥珀酸钠100~200mg/d,1~3天,一般不会影响分娩及产褥过程。血小板计数甚低者,分娩时可输血小板悬液以减少出血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
一般应采取自然阴道分娩法,尽量避免产钳或吸引分娩。必须剖腹产时,应先充分补充新鲜血液,输注血小板,使血小板计数升至(50~80)×109/L以上。
ITP孕妇分娩后出血过多的发生率为8.3%~26%,尤其在分娩时血小板计数较低者,出血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较大,此时可输注血小板悬液,延长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时间,同时须注意感染、创口愈合延迟等问题。
(五)ITP对新生儿的影响 新生儿紫癜及(或)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为18%~87%。发生率的高低与分娩时母亲的血小板数量有关。据文献报道,分娩时患者血小板计数大于100×109/L者,其新生儿发生紫癜及(或)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为35%;若血小板计数低于100×109/L,则发生率 可达69%。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持续时间较久,需要用激素治疗,死亡率高,可达15%~25%。死亡原因主要是颅内出血。新生儿发生血小板减少的机制,一般认为是由于ITP孕妇血清中存在的IgG型抗血小板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