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心灯》-29-青少年儿童内观
2019年01月09日 8174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我们还可以给学生安排假期团体内观训练营:对于相对小一点的孩子不能1周一个人呆在屏风里,集中内观年龄我们以16岁为一个界限,一般情况下接受16岁以上的,也有例外的情况。
我们在2008年做了一个关于内观训练营的评估课题,具体内容是这样的:
1.资料来源:2006年寒假和2007年暑假期间甘肃某中学对100名高中学生做的团体内观训练。
2.对象选择标准:①初高中学生②自己愿意体验内观③希望通过内观改善亲子关系④无酒精和物质滥用(5)无重大躯体疾病(6)无精神病史,排除精神发育迟滞(7)家长同意。
3.具体操作步骤:
①梳理孩子的情绪:因为有一些孩子是父母让来的,是非自愿的,训练开始容许孩子们先有时间发牢骚。
②分组:用一些游戏,无家可归、刮大风等游戏将孩子分组并热身,分成3-4个小组,每个小组3-4组成。
③建立团体契约,大家遵守,主要是遵守训练时间,对团体中其他成员所做及所说的内容保密。
④接下来是内观的内容
3.评估工具:内观前和内观后一月分别用家庭亲密度与环境量表等,由统一培训的心理医生进行进行,参评者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75~0.89。通过统一的指导语,让学生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主观幸福感量表进行自评、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
4.内观操作过程:
时间安排:利用寒、暑两个假期,7天时间,早上9:00至11:30,至下午2:30至5:00对学生进行内观训练。
让学生们首先回忆妈妈给我做的:40分钟,在小组内分享感受大约20分钟,然后每一个组选出一个最感人的故事讲出来,在整个团队一起分享,而其他组选出一个孩子,扮演母亲的角色谈感受,大约需要20分钟。有一些孩子不愿说出来,或愿意单独讲给咨询师,在这期间我们的咨询师和教师随时解决孩子的疑问,引导孩子进入内观。
我给妈妈做的:40分钟,在小组内分享感受大约20分钟,然后每一个组选出一个最感人的故事讲出来,在大组一起分享,而其他组选出一个孩子,扮演母亲的角色谈感受,大约需要20分钟。如果回忆不起给妈妈做的,想像应该能给妈妈做什么。孩子会说:我“虽然很小可以给妈妈做很多事,让妈妈高兴。”
给妈妈添的麻烦:40分钟,在小组内分享感受大约20分钟,然后每一个组选出一个最感人的故事讲出来,在大组一起分享,而其他组选出一个孩子,扮演母亲的角色谈感受,大约需要20分钟。
时间安排和成人1:1:3的比例是不一样的,因为你让孩子用2倍的时间回忆添的麻烦,她会认为是不是为了追究自己犯的错误,会反感这样的训练,这一个题目的时间和前两个一致,以便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
家庭作业:对妈妈表达爱、感恩;也可以做一些在白天回忆中能够给妈妈做而没有做的事情;还可以让孩子们将当天不愿意分享的体验写下来。
在做团体内观训练时,看孩子的家庭作业也是让我最感动的时刻:
有孩子这样写到:“我忽然感觉世界上最真、最美的爱莫过于父母对子女的爱,他们是那么无私、无偿,是用金钱买不到,时间换不来的。我真想现在就回到他们身边,为他们多做些我能做的事,通过做内观我感到我长大了,成熟了,我为自己感到兴奋。”
有一位孩子写道:“当你对爸爸、妈妈、同学、老师挑剔和抱怨时,当你对学校和家庭无奈厌倦时,生命中一切给你的感觉都是冰冷的。内观心理训练中,随着对妈妈的爱变得越来越敏感,在不知不觉中将这层“冰”一点儿一点地融化,让你自然地感受到冰下那涌动着的潺潺的爱的暖流。让你无法抗拒地萌发出对生命的回应,对爱的回报。
另一位同学这样写道:“内观心理训练最后一天,小组成员在一起讨论各自得到的爱。大家一起回忆分享着快乐时光,让我感觉整个教室都充满着温暖。我们都感觉到原来幸福那么简单,在我们的生活中充满着爱。”
5.结果
内观前后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明显增高,较内观前差异有显著性(P<0.01)。
内观前后学生家庭亲密度与环境量表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成功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控制性各因子分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家庭亲密度增加,矛盾性减低。
内观前后状态-特质焦虑的比较发现:100学生的状态、特质焦虑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治疗前状态、特质焦虑的平均值与治疗后平均值,存在显著差异(P<0.05)。
6.结论
理论上内观不仅能降低状态性焦虑,同样能够缓解特质性焦虑,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参加训练的学生的状态、特质性焦虑均较内观治疗前显著降低,与稻永、田代、王红欣的研究结果相一致。提示内观疗法具有精神健康状态及心身症状治疗意义。从本次接受内观体验的孩子心理变化的结果来看,孩子们在不仅在治疗过程中产生了“感谢的情感”,也通过对“给他人带来的麻烦”进行回忆,产生了明显的“内疚感”,从而使认知的变化成为可能,同时伴有较大程度上的特质性焦虑缓解。也支持了川原等对内观疗法机制的阐述。
随访中发现:学生的自控能力提高、情绪更加稳定、和家长关系亲密程度增加、愿意和家长交流思想、文娱体育活动增加。首先学生通过内观疗法的回忆体会到被爱感、连带感、喜悦感、非病理性耻感。被爱感使病人感到安慰、自信、振作,同时具有成就感;连带感使病人注意行为后果、提高高级意向、具有责任感;喜悦感,即为他人、社会做好事的喜悦体验,找回信心,知道自己曾经为他人做过什么,从而可以巩固、发展个人的积极行为;羞耻感、内疚感、对他人的欠缺感可以使病人回报他人、社会、自身,同他人、社会、自身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