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的人怎么会有60岁的血管?

2020年06月11日 8323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今天有一位三十多岁的小伙子来向我咨询:“单位体检,我30来岁体检出双下肢动脉血管估计62岁,这是怎么回事?会不会引发脑溢血中风或心肌梗塞?怎么预防治疗?”

显然,这位小伙子非常焦虑,也难怪,刚三十来岁,正是年富力壮、大有可为,在单位和家庭都是顶梁柱的时候,血管成了60多岁该退休的状态,怎么能行呢?脑溢血、中风或心肌梗塞也的确是血管老化的最危险的三个疾病。

让我们来看看他的检查报告

一堆的图表,非医学专业人士一般看不懂,不搞心血管的医学人士也看不大明白,白纸黑字的结论却是谁都能读明白的,“您的推算血管年龄62岁相当”,三十岁的人,血管年龄就Double了,翻了一倍,是不是危言耸听啊?!是不是吓唬人的骗术呢?

我们来详细讲解一下这个检查是什么?原理何在?

这个检查是怎么做的呢?

这张图片很直观,就是四肢,两个胳膊两条腿各绑一个袖带,分别测量血压数值,原理是不是很简单?真实的检查还要复杂详细很多,这张图比较形象的显示出,除了测量血压,还要用多普勒超声测量血流。

评估血管硬度的指标叫做脉搏波传导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 PWV)是心脏每一次跳动泵出血液的冲击波动传到动脉末梢的传导速度,是判断早期动脉硬化程度的一个无创性检测指标。上臂-脚踝PWV(Brachial-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 baPWV)是近年开发的新方法,它是将袖带缚于四肢上,测出四肢血压后,用其中低压缠绑的箍带中的容积脉波测定出baPWV值,由于操作简单、重复性好、用时短、无创伤,且研究表明该法与大动脉PWV法有较好的相关性,故逐渐在临床普及,但有一定的误差。baPWV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在老年人群中的参考值为1400cm/s,小于1400cm/s为正常,大于1400cm/s提示动脉有不同程度硬化。

这位朋友的双侧指标均大于1400cm/s,所以电脑评估出的报告是“您的推算血管年龄62岁相当”。原因是什么呢?细心地读者可能看到这位朋友的血压舒张压是90mmHg,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是140/90mmHg,所以根源就在高血压上,高血压是造成动脉硬化的重要原因。

ABI (Ankle/Brachial Index)踝肱指数,一般是踝部收缩压与肱动脉收缩压的比值,是一种可重复和最易于进行的客观确定肢体缺血严重程度的检查方法。测量 ABI 的工具包括血压袖带和连续波形多普勒探头。测量双上臂的血压,记录最高收缩压。用绑在小腿的血压袖带和夹指的多普勒探头检测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同样地记录踝部收缩压。通过将踝部压力(胫后或足背动脉压力的更高者)除以臂部的收缩压(双臂中更高的一个压力)来计算出 ABI。ABI 存在一些局限,在有严重动脉中层钙化,例如高龄、糖尿病患者和肾病中末期的患者,伴有远端腹主动脉或髂总动脉的狭窄或闭塞,锁骨下动脉狭窄闭塞等疾病的情况下可能导致不正常的 ABI 值。

这位朋友的ABI检查结果在正常范围内,(ABI正常人1.0-1.4正常,低于0.9属于动脉硬化斑块造成狭窄、缺血,低于0.5属于严重缺血影响走路下肢血管需要手术治疗)。

人体每6.5平方厘米的皮肤上就分布着长约6.1米的血管。好的血管让人看着特别舒服:动脉血管富有活力,血管口径大,管壁光滑、柔软,弹性好,输送血液的能力也最强。可有些人的血管不免让人捏一把汗,就像家中的自来水管一样,用的时间长了,管道内壁就要结垢、生锈,逐渐导致管道受阻而无法供水。血液中的“水垢”是指胆固醇、甘油三酯等,它们在血管壁上越积越多,形成如同黄色小米粥样的斑块,久而久之,使血管壁弹力下降,血液流动受阻,最终因缺血而引起心、脑血管病。
如果脑血管有问题,出现心脏病的几率是正常人的2—3倍,可如果下肢血管有问题,这几率就会变成4倍。正常人皮肤上每平方毫米约有600根毛细血管,平时只开放100—200根,多运动能让更多的毛细血管开放,促进血液微循环;而长期不运动,血管内的垃圾会逐渐累积,形成粥样硬化斑块这个“不定时炸弹”,还会影响到毛细血管供血,并且随时可能被引爆。

人们常说,“血管年轻人不老”,可人过三十,需要好好保养自己的血管。针对这位朋友血管硬度的检查异常的主要原因是血压偏高,舒张压90已经属于高血压了,血管偏硬跟血压高有直接关系。建议药物治疗控制血压。重点是控制血压,另外需要查一下血脂、胆固醇高不高。需要低盐低脂饮食,增加运动锻炼。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