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摘录(2010,苏州)
2018年07月19日 7316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一、概念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是原因不明的大肠黏膜的慢性炎症和溃疡性病变,临床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为特征。中医属“泄泻”、“痢疾”、“肠澼”范畴,其中慢性复发型又属中医“休息痢”范畴,慢性持续型属中医“久痢”范畴。
二、类型
(一)西医分类
1. 初发型
指无既往史而首次发作者。
2. 慢性复发型
临床最为多见。症状较轻,治疗后常有长短不一的缓解期,与一般历时3~4周的发作期交替发生。
3. 慢性持续型
首次发作后肠道症状持续数月或数年,可伴有肠外症状,期间可有急性发作。与慢性复发型相比,此型结肠受累较广泛,病变倾向于进行性。
4. 暴发型
症状严重,每日解血便10次以上,伴全身中毒症状,可伴中毒性巨结肠、肠穿孔、脓毒血症等并发症。
注:除暴发型外,以上各型可相互转化。
(二)中医证侯
1. 大肠湿热证
(1)主症:①腹泻黏液脓血便。②腹痛或里急后重。③肛门灼痛。④舌苔黄厚或腻。
(2)次症:①身热。②口干口苦。③小便短赤。④脉滑数或濡数。
(3)证型确定:具备主症2项(第1项必备)加次症2项,或主症第1项加次症3项。
2. 脾气虚弱证
(1)主症:①腹泻、便溏,有黏液或少量脓血。②纳差食少。③肢体倦怠。④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薄白。
(2)次症:①腹胀肠鸣。②腹部隐痛喜按。③面色萎黄。④脉细弱或濡缓。
(3)证型确定:具备主症2项(第1项必备)加次症项,或主症第1项加次症3项。
3. 脾肾阳虚证
(1)主症:①久痢迁延。②脐腹冷痛,喜温喜按。③腰膝酸软,形寒肢冷。④舌质淡胖有齿痕,苔白润。
(2)次症:①腹胀肠鸣。②面色晄白。③少气懒言。④脉沉细或尺脉弱。
(3)证型确定:具备主症2项(第1项必备)加次症2项,或主症第1项加次症3项。
4. 肝郁脾虚证
(1)主症:①下痢多因情绪紧张而发作,②腹痛欲便,便后痛减。③胸胁胀闷。④脉弦或弦细。
(2)次症:①善太息。②嗳气。③食少腹胀。④矢气频作。⑤舌质淡红,苔薄白。
(3)证型确定:具备主症2项(第1项必备)加次症2项,或主症第1项加次症3项。
5. 寒热错杂证
(1)主症:①黏液血便。②腹痛绵绵,喜温喜按。③倦怠怯冷。④舌质红或淡红,苔薄黄。
(2)次症:①便下不爽。②口渴不喜饮或喜热饮。③小便淡黄。④脉细缓或濡软。
(3)证型确定:主症①、②必备,再加1 项主症或1-2 项次症即可。
6. 热毒炽盛证
(1)主症:①发病急骤,暴下脓血或血便。②腹痛拒按。③发热。④舌质红绛,苔黄腻。
(2)次症:①口渴。②腹胀。③小便黄赤。④脉滑数。
(3)证型确定:主症①、②必备,再加1项主症或1-2项次症即可。
辨证说明:除上述6个证型外,尚可见瘀血、阴虚等兼证。
(三)中医中药治疗
1. 辨证论治
(1)大肠湿热证
治法:清热燥湿,调气行血。
方药:芍药汤加减。
(2)脾气虚弱证
治法:健脾益气,化湿止泻。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3)脾肾阳虚证
治法:温阳祛寒,健脾补肾。
方药:附子理中汤加减。
(4)肝郁脾虚证
治法:疏肝理气,补脾健运。
方药:痛泻要方加减。
(5)寒热错杂证
治法:温阳健脾,清热燥湿。
方药:乌梅丸加减。
(6)热毒炽盛证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方药:白头翁汤加减。
2. 中药灌肠治疗
(1)锡类散1.5g加100 ml 生理盐水,保留灌肠,次/日。
(2)康复新液50ml 加50ml 生理盐水,保留灌肠,1次/日(本品也可口服,10ml/次,3次/日)。
(3)结肠宁灌肠剂,取药膏5g,溶于50~80ml 温开水中,保留灌肠,1次/日。
(4)中药复方保留灌肠,可辨证选用敛疮生肌(冰片、儿茶、珍珠粉等)、活血化瘀(三七粉、生蒲黄等)、清热解毒燥湿(青黛、苦参、黄柏等)类药物。
3. 栓剂治疗
针对溃疡性直肠炎,或直、乙状结肠炎,病变位置偏下,脓血便、里急后重明显者,可给予肛门栓剂治疗。药物选择与灌肠药类似,清热解毒中成药如野菊花栓,用法:1粒,纳肛,1~2次/日。
4. 针灸治疗
(1)针刺治疗:主穴合谷、天枢、上巨虚。湿热重者,加曲池、内庭;寒湿重者,加中脘、气海;脾气虚者,加脾俞、胃俞、关元;脾肾阳虚者,加脾俞、肾俞;阴虚者,加照海、太溪;血瘀者,加血海、膈俞。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偏寒者加灸。
(2)灸法治疗:取穴中脘、天枢、关元、脾俞、胃俞、大肠俞。虚寒明显者,加神阙。用艾条或艾柱,1次灸30min。1日1~2次,腹部腧穴与背部腧穴交替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