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了十几颗胃肠息肉后,我学会了一件事

2019年08月12日 8822人阅读

为什么会长胃肠息肉?


 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能释放多种炎症介质及细胞因子,对胃黏膜造成损伤,刺激胃上皮细胞增生,导致胃息肉产生。

 胆汁反流:十二指肠液含有胆酸、胰酶,反流入胃内,可损害胃黏膜,并引起胃黏膜的炎症性增生,导致胃息肉产生;同时,大量反流液使胃内pH值升高,使得胃泌素增生,导致增生性息肉产生。 

抑酸药:长期服用抑酸药可导致高胃泌素血症,可促进胃腺体囊状扩张,形成胃息肉;胃底腺息肉多与服用该药密切相关,部分该类患者停用抑酸药后胃底腺息肉可消失。 

吸烟:吸烟会增生胃息肉的发病风险,可能与吸烟会增加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等因素相关;另一方面,烟草烟雾中含有大量的致癌物质可结合DNA形成加合物,干扰细胞复制,影响DNA修复,使胃黏膜发生不可逆转的基因改变,促进息肉的形成。 

饮酒:可损伤胃黏膜,慢性胃炎的发生率明显增加,细菌繁殖增加,促进亚硝胺类致癌物质合成,从而增加胃息肉发生的风险。 

遗传因素:基因变异与胃息肉的形成息息相关,具体机制未明。 

饮食:有研究认为较多肉类(尤其是牛肉、羊肉之类的红肉)、腌制食物、油炸食物,较少进食蔬菜类,高脂血症、肥胖等会增加罹患胃息肉的风险。 

年龄:老年人比青年人、男性比女性更易罹患胃息肉。


长息肉对身体有影响吗?


其实很多人长了息肉根本不知道,因为大多没有任何症状,只是在胃肠镜检查时发现。
有的可出现上腹部轻微疼痛或不适、恶心、厌食、消化不良、体重下降及慢性腹泻等症状。


如果息肉表面糜烂、溃疡,可能发生间歇性或持续性出血。

较大的息肉可以阻塞于幽门或息肉样胃窦黏膜滑入十二指肠,则可能出现幽门梗阻症状。


所以当有了相关症状,经医生评估后需要做胃肠镜,千万不要因为恐惧而拒绝,无痛胃肠镜检查没有痛感且十分成熟

息肉会癌变吗?


首先息肉可以分为胃底腺息肉、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特殊息肉这几种。
1、腺瘤性息肉约占胃息肉的10%~25%,癌变率高,可达30%~58.3%,尤其瘤体较大(>2cm的广基息肉)、绒毛状腺瘤、伴异型增生者恶变率更高。这个家伙是潜在的杀手,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加上不注意生活细节,终有一天会发展为腺癌所以,对这些息肉决不能姑息养奸,一经发现,格杀勿论,并要定期复查,只要他一露头,就切,犹如剿匪,务必斩草除根。2、增生性息肉大部分胃息肉属于这一种,一般不会癌变,但是可能会带来消化道症状;有大约0.4%~1.76%的癌变几率。这在医学上属于小概率事件,不必担心。根除幽门螺杆菌后,大约40%的会完全消退。但是,消化科医生提醒,尽管它一般不会癌变,如果比较大(>2cm),还是要切除为好
3、胃底腺息肉胃底腺息肉又叫Elster囊肿,分散发性和家族性两种。前者可能和长期用”质子泵抑制剂“(拉唑类药物)有关,是没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标志之一,异型增生灶发生率<1%,所以基本不会癌变后者大约25-41%会发生不典型增生,两者在内镜下难以区别。

4、特殊的胃息肉(比较少见)

·  错构瘤性息肉,:多发于胃窦,常为单发,无恶变倾向。

·  异位性息肉:多为良性。

·  家族性息肉病:胃部的多发于胃窦,约5%为腺瘤性;约50-90%的患者存在于十二指肠腺瘤和壶腹部腺瘤,多为恶性。


很多朋友发现息肉后,大都比较紧张,其实胃肠息肉绝大部分是良性的,可以和你相伴终生。只有腺瘤性息肉,才会癌变,而且也不是100%,大可不必紧张。


怎样预防胃肠息肉?


  • 多吃蔬菜瓜果,适当控制肉类的摄入量,少吃腌制食物、油炸食物;少饮酒、吸烟


  • 适当运动,控制体重

 

  • 科学地治疗便秘


目前,胃肠息肉一般都是在胃肠镜下发现并直接由医生处理,不需要开刀,对于多发性息肉的群体,医生建议每年复查一次胃肠镜,因为息肉摘除后还是会长的,所以要随时保持警惕。在生活中更要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适量运动,好好养护我们的胃肠道。


想了解更多关于胃肠镜检查的内容,请在“微医全科中心”公众号回复“胃肠镜”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