浆细胞乳腺炎 及 肉芽肿性乳腺炎 的诊断及中西医结合治疗

2018年05月02日 10224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浆乳 肉芽肿性乳腺炎是乳腺科目前误诊率很高的两种疾病,但是这两种乳腺病并不少见,近年来其发病率升高的势头也是很明显。

     

这两种乳腺病同是非哺乳期乳腺炎性疾病,起病凶险,病程迁延,乳房毁形严重。诊断不清及高误诊率说明很多医生本身对于这类疾病的认识还不是那么清楚,治疗情况更是不容乐观。往往是越治越重。最后医生无奈,病人绝望。因此有人把这两种病称之为“难治性乳腺炎”。

     

实际上这两种疾病临床上既有交叉也有其自身的特点,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两种病的相同点和不同之处:


浆乳

浆细胞乳腺炎的发病机理一般认为是乳腺大导管发育异常,致导管内脂质分泌过多,不能及时排出或吸收而导致的非细菌性化脓的乳腺疾病,多见于青春期后任何年龄女性,一般在非哺乳期、非妊娠期发病,大多数病人有先天性乳头凹陷或线状部分凹陷。单侧乳房发病,少数病人亦有双侧乳房先后发病,呈慢性经过,病情表现多样,病程长达数月或数年。

 

( 1 )乳头溢液:乳头溢液是本病早期的一种表现。多表现为间歇性、自发性,并可持续较长时间。溢液性状多为浆液性,还可是乳汁样、脓血性或血性。数量有多有少。输乳孔多有粉刺样物或油脂样物分泌,并带有臭味。

 

( 2 )乳房肿块:最为常见。往往起病突然,发病迅速。患者感觉乳房局部疼痛不适,有刺痛或钝痛,并发现肿块。肿块多位于乳晕区,或向某一象限伸展。肿块大小不等,大多小于 3cm ,个别可达 10cm 以上。肿块形状不规则,质地硬韧,表面可呈结节样,边界欠清,无包膜,常与皮肤粘连,但无胸壁固定,可推移。继则肿块局部可出现红肿热痛,红肿范围可迅速扩大,若炎症得不到控制,则可形成脓肿;有的乳房皮肤水肿,呈橘皮样变;有的可伴患侧腋下淋巴结肿大、压痛。一般无全身发热。也有些患者一直以乳房肿块为主诉,持续时间可达数年,始终无明显的红肿表现。

 

( 3 )乳腺瘘管:脓肿自溃或切开后,常反复流脓并夹有粉渣样物,常形成与乳头相通的瘘管,经久不愈。

 

(4)彩超和钼靶X线无特异性改变,对诊断帮助不大。换句话说就是浆乳主要靠临床诊断,辅助检查只能帮助排除乳癌。

 

(5)毁形严重:临床常见多次的切开、破溃,千疮百孔,斑痕累累,乳头扭曲,乳房变形,色素沉着,乳房毁形严重。

 

(6)容易误诊、误治。

 

肉芽肿性乳腺炎     

肉芽肿性乳腺炎是一类以肉芽肿为主要病理特征乳腺慢性炎症,包括多个临床病种,其中一种较为为多见,病因不明,肉芽肿性炎症以乳腺小叶为中心,故叫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LM),1972年Kessler首先报道,病名得到多数学者的认可。以前有人叫特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乳腺肉芽肿或肉芽肿性小叶炎,是指乳腺的非干酪样坏死局限于小叶的肉芽肿病变,查不到病原体,可能是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前发病率不高,所以,临床和病理医生都对其观察研究不多                                                                                            
 

病因:  

1、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乳汁所引起的局部免疫现象及局部超敏反应。非细菌感染,与口服避孕药的应用有关。也可能为感染、创伤、化学刺激引起炎症,毁坏导管上皮,腔内容物进入小叶间质,引起肉芽肿反应,并进一步破坏小叶结构有关。好发于生育年龄、已婚经产的妇女。
  

2、可能由于导管内的乳汁、分泌物及角化上皮逆向外逸于小叶间质内,引起局部的炎症反应及超敏反应,导致肉芽组织的形成。
  

3、病变中可见微脓肿,上皮样巨噬细胞及异物肉芽肿形成,认为本病的发生为局部感染、创伤及化学物质引起炎症,因炎性损伤导致导管上皮破坏,管腔内容物进入小叶间质,引起肉芽肿性炎症。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乳腺肿块,疼痛,质地较硬,形态不规则,与正常组织界限不清,也可有同侧腋下淋巴结肿大。发病突然或肿块突然增大,几天后皮肤发红形成小脓肿,破溃后脓液不多,久不愈合,红肿破溃此起彼伏。

  

初起肿块期酷似乳癌,易造成误诊误治。有人贸然行乳癌根治术,应当台上冰冻或耐心等待石蜡切片结果。本病还须与乳腺结核,乳房脂肪坏死等相鉴别。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