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痛治疗老三篇之一
2018年07月11日 9382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癌痛规范化治疗的临床要点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癌痛专家门诊 陈志扬
癌痛的规范化治疗(goodpainmanagement,GPM)的目标是消除疼痛及躯体症状(包括药物的不良反应),给病人提供心理治疗,同时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其基本原则是明确疼痛的部位及原因,有无骨转移,评估疼痛的强度、性质,规范用药,非介入治疗,个体化用药考虑药物对疼痛、躯体症状、心理、社会、精神、文化因素的影响。要对癌痛病人规范化治疗,临床上最重要的是要从以下方面来着手:
1,饭后吃药 对乙氨基酚、非甾体类抗炎药等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使前列腺素的合成减少,而前列腺素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因此这些药物都有不同程度的胃肠道反应,长期用药以及加量会导致胃肠道损伤。口服与从肛门给药理论上都存在胃肠道损伤。阿片类药物由于对s受体的激动作用,使平滑肌收缩,使胃肠道黏膜血管床的痉挛,血供减少,胃酸分泌减少,胃黏膜萎缩,导致患者没有胃口。饭后服药则可减少药物直接对胃肠道黏膜的作用。因此,这两类镇痛药物均要求患者饭后服药。不能正常进食或仅仅进食流质的病人,可先进食牛奶或其他流质,这样也可减轻镇痛药物的胃肠道反应。
2,按时吃药 与任何其他药物一样,镇痛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必然经过吸收、消除的过程,血药浓度下降时药效必然下降。只有按时服药、并且及时调整增加用药剂量才可维持血药浓度的稳定,继而达到药效的稳定和持续镇痛。有些临床医生在给病人开好处方后没有充分向病人解释,病人吃药疼痛缓解后,即认为治愈了疼痛,下一顿就不吃药了,当然很快就又会再出现疼痛。GPM要求病人必须按照医嘱按时用药。同时,医生在给病人设计服药时间时,应该以不影响病人睡眠为前提。比如,美施康定一般安排在早8点和晚8点服用。
3,不可随意换药 非甾体类抗炎药在病人出现血液系统并发症后应该适当减量,必要时立即换药。但阿片类药物则不可轻易换药,因为从一种阿片类药物换成另一种阿片类药物时,有可能原来的阿片类药物在血液内消除快而新用的阿片类药物在血液内的浓度未达到有效浓度,这样两者未实现顺利“交接班”,导致病人出现剧烈疼痛,有时甚至影响病人对新药的信任。必须换药时,应充分预计到病人可能出现的疼痛,唯一的办法是用即释型吗啡解救。许多病人甚至是临床医生,在用阿片类药物一段时间后,病人感觉药效下降,医生就给病人换药。这其实是病人出现对阿片类药物的耐受性,正确的方法是给病人适当增加剂量。
例如,有些医生给病人用泰勒宁(对乙氨基酚325mg和羟考酮5mg),一开始镇痛效果很好,但一段时间后药效持续时间明显缩短,甚至有病人后来2小时就要用一次药。一些医生和病人这时将泰勒宁抛弃,换用其他药物。其实是病人对泰勒宁里面的对乙氨基酚不产生耐受,而对羟考酮形成耐受,正确的做法是在泰勒宁的基础上,添加奥施康定,弥补病人对羟考酮的耐受。无经济条件的病人也可追加美施康定等阿片类药物。
4,维持血药浓度稳定 维持镇痛药物浓度相对稳定是保证病人无痛最根本的原则。有些正在用镇痛药的病人,接受大量输液后出现剧痛。这是由于输液导致尿量增加,镇痛药物的排泄也加快,血内镇痛药物浓度降低出现剧痛。临床上还有灌肠导致体液丢失、出血等,补充液体后,血液内的镇痛药物被稀释,出现剧烈疼痛。适当用即释型阿片类药物解救即可。
5,疼痛的滴定与解救 初次使用阿片类药物的病人必须用即释型吗啡滴定。由于目前麻醉品管理要求同一张处方内不能开某一种药物的两种剂型,所以即释型吗啡难以开到。一般我们要求病人立即把10mg缓释型吗啡片用2个汤匙碾碎后口服,再痛时再口服。24小时消耗的吗啡总量除以2,就是第二天应该口服缓释型吗啡的每顿剂量。当然中间有疼痛还需要用即释型吗啡解救。正在处于疼痛的病人、爆发痛、下一顿应该服药的时间点前的空白期疼痛,都须用即释型阿片类药物来进行解救。通常用盐酸吗啡片4mg或更大剂量口服或舌下含服,一般数分钟即可奏效。有些医院的药房内无即释型吗啡,可把美施康定碾碎,当作即释型吗啡给病人口服或舌下含服,可在5-10分钟内缓解疼痛。只不过这样比较浪费,缓释型吗啡价格很高而即释型则比较便宜。
6,外周镇痛药和中枢镇痛药 扑热息痛及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属外周镇痛药,在疼痛任何阶段都是必需的,有些肿瘤病人早期疼痛只是由于肿瘤的外周刺激引起,单用这些药物就可奏效,而到二、三阶梯后必须在外周镇痛药物的基础上加用中枢性镇痛药物,即阿片类药物。许多医生或病人家属在疼痛发展到一定程度,认为用外周镇痛药物仍然有疼痛,即认为外周镇痛药物无效而弃用,单用阿片类药物,这显然是错误的。单独使用阿片类药物会导致其药效降低,并且可使其有效剂量加大、耐受加快。
7,通便药的使用 扑热息痛及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当然不存在便秘问题,然而,医生一旦给病人用上阿片类药物后,病人对阿片类药物唯一不耐受的副作用——便秘就会如影形随,因此必须同时使用通便药!许多病人在吃阿片类药物后出现严重的便秘,呕吐、胃纳差、营养不良、虚弱等就纷至沓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便秘是病人许多症状和体征的触发点。便秘后患者就没有食欲,明显降低病人的生活质量。一般来说,使用阿片类药物的初期,用酚酞(果导)、三黄片、麻仁丸、开塞露等价廉物美的药物均可奏效。严重的便秘可用大黄、番泻叶、硫酸镁等泻药。
8,不可静脉或肌肉注射吗啡 教科书上对于晚期癌症病人的疼痛不建议静脉或肌肉注射吗啡,实际上应该禁止静脉注射吗啡。有些晚期癌症病人疼痛难以控制,特别是神经病理性疼痛,医生实在无好办法时就干脆给病人肌肉或静脉注射针剂吗啡。这是非常不正确的,因为此举势必导致病人对吗啡快速耐受。1、2周内病人对吗啡的需求量会增加很多,导致医生给药每次给药量远远达不到病人的期望值,出现无休止的“疼痛”和“加药”之间的恶性循环。
9,预先镇吐 肿瘤引起的胃肠道梗阻、化疗药物、镇痛药物等均可导致病人呕吐,但镇痛门诊许多病人的主诉呕吐则是阿片类药物引起。初次使用阿片类药物、阿片类药物过量都可导致呕吐。因此,在使用阿片类药物前应该预先镇吐。这类病人出现的呕吐一般一周内会耐受,但也有长时间持续出现呕吐的病例。比较好的镇吐药物是胃复安,价廉物美,口服剂量安全范围广。从临床上观察的结果来看,价格昂贵的镇吐药效果并不优于胃复安。
10,水肿的处理晚期癌症病人经常会出现水肿,全身性水肿、胸水和腹水的原因有肿瘤因素、维生素B1缺乏和低蛋白血症等,而一侧上肢或下肢水肿主要是由于肿瘤压迫导致静脉回流或淋巴回流障碍引起的。局部水肿可压迫神经末梢,导致疼痛。肾上腺皮质激素、局部肿瘤的放疗、化疗可缩小肿瘤,从而达到减轻水肿、疼痛。另外,许多水肿的病人在补充维生素B1后往往会收到奇效。
11,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许多病人出现镇痛药物“难以控制”的疼痛,即所谓“刀割样、闪电样、爆发性”疼痛,这实际上是肿瘤直接压迫、刺激神经干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最有效的办法是神经阻滞或神经切断、毁损。在三阶梯用药的基础上加用三环类抗抑郁药物(阿米替林、丙咪嗪)一般有效或可以明显减轻疼痛。
12,营养支持 由于病人不能进食,尽管卧床不起,强烈的饥饿感和对进食的渴望、疼痛等导致病人的基础代谢率并不一定降低。因此,静脉营养尤其重要。必须通过精确的计算来给病人补充每日的营养需求。许多病人癌症晚期往往死于营养不良导致的全身衰竭。有条件的情况下,胃、空肠造瘘后肠内营养最佳;如果病人有低位肠梗阻则必须结肠造瘘排便。
13,定期检查血液非甾体类抗炎药的副作用中最值得注意的就是粒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等血液系统副反应。有些病人在用药一段时间后出现粒细胞减少和出血倾向,因此,在门诊应告知病人,定期作血常规检查,一旦出现这些副作用应该减量或换药。
14,盐酸丁丙诺啡含片应该怎样用?盐酸丁丙诺啡含片在临床上使用相当广泛,由于舌下含服起效快,可作为疼痛的应急解救。但是,盐酸丁丙诺啡是一种兼有阿片受体激动和拮抗作用的阿片类药物,盐酸丁丙诺啡单独使用时在体内仅有激动阿片受体作用,但如果病人体内有大量阿片类药物时,它就表现出阿片受体拮抗作用。癌痛病人在长期服用阿片类药物后,维持有效镇痛的血药浓度越来越高,当病人出现疼痛后,体内也有高浓度的阿片类药物,此时应该追加病人正在服用的阿片类类药物,不恰当地使用盐酸丁丙诺啡含片解救,有可能适得其反,导致病人出现剧烈疼痛。
15,认识骨转移 骨转移导致疼痛主要是肿瘤在骨的转移灶诱导cox-2合成前列腺素引起,此外肿瘤在脊椎等处骨转移压迫神经可引起神经病理性疼痛。检查骨转移的方法有X线平片、CT、ECT、MRI、PET-CT等,X线平片、CT、ECT检查非早期诊断方法,也有一定的假阳性率或假阴性率。MRI、PET-CT对骨转移的早期诊断比较有意义。有许多病人疼痛的症状与检查结果矛盾,早期骨转移就出现严重的疼痛,但检查结果还未见明确的骨转移征象,此时诊断性治疗往往有重要有意义。肿瘤骨转移引起的疼痛的治疗应该是综合治疗,如放疗、化疗、双膦酸盐以及镇痛药物治疗,包括外周镇痛药物、中枢性镇痛药物和三环类抗抑郁药物等。
16,芬太尼透皮贴剂的应用 芬太尼透皮贴剂由于无创给药,给病人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在临床上有很多病人甚至是临床医生没有掌握它的使用方法。2.5mg的芬太尼透皮贴剂的药效相当于每天口服吗啡缓释片25mg,一天2次,5mg的芬太尼透皮贴剂的药效相当于每天口服吗啡缓释片50mg一天2次的药效,而初次使用吗啡缓释片的病人一般用10mg一天2次,因此,从没有用过吗啡的病人直接用芬太尼透皮贴剂显得剂量过大,有时病人会出现头晕、呕吐、嗜睡甚至昏迷等表现。不同类型皮肤的病人使用芬太尼透皮贴剂的吸收速度不同,产生的的药效也不同。细嫩的皮肤、温度高的皮肤(患者发热、使用热水袋等)、血流丰富的皮肤吸收速度快。出汗能使芬太尼透皮贴剂失去粘附力,应该尽量避免把芬太尼透皮贴剂贴在容易出汗的部位。
17,镇痛泵 镇痛泵有很多种,吗啡静脉泵显然不可取,氯胺酮静脉泵是近年对严重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治疗的一个重要方向。临床运用时应该选用电子泵,因为比较准,一般参数是:液体内浓度是2-5mg/ml,速度1-2ml/h,按压一次追加量为1.5-2ml。每小时氯胺酮的总量不能超过50mg。辅助镇痛药物治疗可明显减少阿片类药物的剂量。蛛网膜下腔安装吗啡泵的镇痛效果也不十分确切,硬膜外吗啡加局麻药泵护理难度大,导管在硬膜外腔内1-2周后很容易粘连、脱落,局麻药泵注的速度有限,难以对椎管内的神经产生完美的阻滞。
18,癌痛患者对阿片类药物耐受的处理尽管吗啡等阿片类药物的缓释剂型有助于延缓对阿片类药物耐受的产生,但是连续规则使用阿片类药物1周后患者往往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耐受。严重的癌痛、神经病理性癌痛等长期大量使用阿片类药物后势必会产生较大的耐受性。大剂量服用阿片类药物可使患者产生紧张、焦虑,担心将来疼痛无药可治。患者口服吗啡90-150mg,每天2次时可考虑用其他办法降低患者对阿片类药物的耐受性。由于完全停用吗啡2周后患者对吗啡的耐受可消失,因此我们只要用其他方法使患者完全不痛,再去积极处理停药后的心理反应,2周后一般患者对阿片类药物的耐受就将消失。使患者完全无痛的方法主要有:
(1)神经阻滞上肢、下肢、腹部及盆腔等躯干部位的疼痛可通过硬膜外置管连续注射局麻药镇痛或神经定位下置管连续注射局麻药镇痛。由于这类方法需要让患者住院治疗,护理也有一定的难度,往往不能长时间给病人使用。因此我们可给病人连续使用2周,待患者对阿片类药物的耐受性消失或显著降低后再让患者服用阿片类药物。
(2)静脉全身用药 既往给病人静脉注射利多卡因等药物由于心血管毒副作用大,现已少用。静脉小剂量氯胺酮可使患者完全达到镇痛而无需再使用阿片类药物。一般选择用镇痛泵注射,先选择适合病人的负荷量,一般10-20mg静脉注射,再按照5-10mg/小时的速度连续输注或泵注,一次追加量为5mg,间隔时间为5-10分钟,特别虚弱的患者可适当减量。由于氯胺酮镇痛用量显著低于临床麻醉的用量,用药过程中一般是安全的,但也要吸氧,加强监护。
19,评估、再评估及癌症病人的镇痛计划 癌痛GPM要求应该及时对病人对镇痛方案的反映做出评估,以便及时了解病人的镇痛效果以及全身反应。此外,还应该持续再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