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结石患者咽喉反流的关系研究01

2020年08月15日 8105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咽喉反流(LPR)是指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上括约肌以上部位(包括鼻腔、口腔、咽、喉、气管、肺等)的现象,其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的总称称为咽喉反流性疾病(LPRD)。长期以来,LPRD一直被认为是胃食管反流疾病累及咽喉部的消化道症状。近些年的研究揭示了LPRD是独立的疾病。
1、胆囊结石患者的十二指肠胃反流:十二指肠胃反流(DGR)是指十二指肠的内容物主要包括胆汁、胰液等反流进入胃腔,是消化道一种常见的病理生理现象。DGR的发生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十二指肠逆行的紧缩产生反向运动将肠内容物推向胃内,二是幽门口的开放。频繁、大量、持久的DGR,被称为病理性的DGR,其可能的发生机制主要有:①胃、十二指肠动力异常:胃-幽门-十二指肠协调运动障碍等均可引起DGR的发生;②胃肠激素分泌紊乱:③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胆道系统疾病也是引起病理性DGR重要原因之一,国内研究表明,在引起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多种病因中,胆结石及胆囊炎患者可占到29.2%,国外也有报道,给胆结石合并慢性胆囊炎的患者行胃镜检查,发现80%的患者均存在DGR。目前大家认为其发病原因大概跟下列因素有关:①慢性炎症刺激:胆囊结石患者常合并慢性胆囊炎,长期的炎性胆汁刺激可致十二指肠炎症,进一步引发十二指肠运动不良,逆蠕动增加和幽门机制不全,导致DGR的发生;②肠道激素分泌功能紊乱:十二指肠粘膜是胃肠道激素分泌的重要组织之一,很多激素都是在十二指肠分泌的,十二指肠肠粘膜的慢性炎症及内环境失调,可致粘膜分泌激素平衡紊乱,波及肠胃功能,加重DGR;③胆囊动力学异常:胆囊动力学正常的人群可通过处于紧张状态的奥迪括约肌功能保证胆囊中的胆汁不会通过胆总管进入十二指肠,有研究证明,胆囊结石病人的胆囊动力学异常,奥迪氏括约肌功能紊乱,胆囊排空率下降,使得胆囊内残留胆汁增多,压力增加,从而较正常人更易发生胆汁反流。
2、十二指肠胃反流: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进入食管,引起一系列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根据其在内镜下的改变分为三种不同类型,即反流性食管炎、非糜烂性反流病和Barrett食管炎。其主要发病机制为:①抗反流防御机能降低:以食管下括约肌为主的屏障结构功能下降、食管清除能力下降、食管粘膜屏障功能降低;②反流物对食管黏膜攻击作用:反流物中的胃酸、胃蛋白酶、胆汁酸、胰淀粉酶等物质均可对食管黏膜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③其他因素如妊娠、肥胖、遗传、精神心理社会因素等。
近年来研究发现胆汁反流对食管黏膜的损伤最为重要,其主要机制为:①不同浓度的胆汁酸对食管黏膜造成损伤表现不同:生理浓度下的胆汁酸只造成食管黏膜屏障的破坏,病理上却无明显改变。而当胆汁酸浓度超过生理水平,并与食管黏膜接触较长时间时,则可造成食管黏膜的糜烂和溃疡形成;②不同pH浓度下对食管黏膜造成损伤的反流成分不同:在酸性环境下,结合型胆汁酸对黏膜的损伤作用最严重,具有脂溶性,可以穿透细胞膜进入细胞内。在碱性及中性环境下,非结合型胆汁酸损伤作用显著增强,可达结合型胆汁酸的5倍以上。③④胆汁反流与酸反流对食管粘膜损伤具有协同作用:根据反流物性质的不同可将反流类型分为酸性反流、胆汁反流以及混合反流三种形式,其中最常见是酸和胆汁的混合反流。研究发现存在胆汁反流比例为72.4%,且大部分(62.1%)与酸反流并存,单纯的胆汁反流仅占10.4%,酸和胆汁的混合反流比单纯酸反流与单纯胆汁反流对食管粘膜的损伤作用更强,两者之间具有协同作用。
本文选自朱政霖,胆囊结石患者的咽喉反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