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各种不舒服,检查不出来,原来是“它”搞的鬼
2021年05月21日 179人阅读
中医是怎么看"心脏神经官能症“的肝郁血虚、心失所养心主血,肝藏血,主疏泄,调节血量。心肝之间存在着母子相生的关系,心肝相互协调,则肝有所藏,心有所主,脉道充盈,气血运行有序,机体功能正常。若情志不遂,气机郁滞,则肝失其条达之性,肝气有余,肝血不足,母不生子,心脉空虚,血运失常,不能养心,表现为心悸、失眠、多梦、头晕、目眩、面色不华、舌淡、苔白、脉细弱。治疗原则为疏肝解郁养血安神,方用逍遥散和归脾汤加减。其病位在心,与脾、肾、肝、胆密切相关。其临床症状多样,时轻时重,主要有下述表现:心悸心中悸动不安,心慌或心前区不适,运动后或情绪激动时症状明显。胸痛心前区痛,部位常不固定,以左胸乳部或左乳下为多,疼痛性质大多为一过性刺痛,或刀割样疼痛,或持续数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隐痛,一般体力活动中并无胸痛发作,但在活动后或精神疲劳后,甚至休息时可出现。胸闷气短患者主观上感到呼吸不畅,浅短不规则,憋闷,气短,平时常有叹息样呼吸,但呼吸频率不增加;有时发生在夜间,发作时喜坐起或起床开窗深吸气。
心脏神经官能症是由于神经功能失调引起的心血管功能紊乱综合症,并无器质性心脏病的证据。好发于女性,年龄在20--40岁之间,以心悸、胸痛、气短、失眠、焦虑、精神不振为主要表现,中医可把本病归属为“心悸”“胸痹”郁证”等范围。中医学认为情志失调是心脏神经官能症的主要致病因素。心主神志,肝主疏泄,调节人体的精神情志活动,两者均与精神情志活动有关。肝者,心之母也,肝的功能失常,心的功能就受损,两者相互滋生,相互制约。辨证论治该症多因气血失调,脏腑功能紊乱,气滞血瘀,心脉闭阻所致。症状以心悸、胸痛、胸闷气短为主,辨证可分心虚胆怯、心血不足,阴虚火旺、血瘀痰阻四型论治。
心虚胆怯除主症外伴有烦躁易怒,善惊易恐,寐少多梦,坐卧不安,脉虚弦。治以疏肝解郁,化瘀通络,养心安神。方用清脑养神汤加减调治。心血不足除主要症状外同时伴有头晕目眩,面色无华,倦怠乏力,寐差,动则心悸加重,舌质淡,苔白,脉细弱。治以健脾补血,养心安神,化瘀通络。方以归脾汤、清脑养神汤加减调治。阴虚火旺心悸、胸闷、气短兼见头晕目眩,心烦少寐,手足心热,口燥咽干,舌尖红,苔薄白,脉细数。治以滋阴降火、养心安神,化瘀通络。方以清脑养神汤加减调治。血瘀痰阻心悸兼见头晕目眩,寐差,胸痛胸闷较甚,或见胸中隐痛,呼吸不畅,痰粘不易咳出,脉弦细涩。治以活血化瘀,行气化痰,养心通络。方以清脑养神汤加减调治。
因此,在应用行气解郁,活血化瘀通络兼益气、养血、舒肝、滋阴、化痰等法药物调治的同时,应避免精神因素的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