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镜操作规范及要点
2017年10月26日 15454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耳鼻咽喉部由狭窄的管腔、空洞和间隙构成,解剖结构复杂而精细,当单纯肉眼观察无法满足临床需要时,则促成了鼻内镜的产生和发展。鼻内镜外科起源于20世纪初期,在我国应用则较晚,我国的鼻内镜外科创立于20世纪80年代,近30余年来技术日益成熟,其应用范围和领域在不断地得到扩大,已拓展到几乎整个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前中颅底、侧颅底及鼻眼相关外科等领域,体现了鼻内镜外科技术的自身优势,但同时,能否熟练和正确的应用鼻内镜外科技术才是临床实践中的关键。
一、鼻内镜操作的优势
多角度鼻内镜、良好的光学照明和电视监视,可获得清晰的全方位视野。且操作创伤小、精确度高,减轻患者痛苦等。
二、鼻内镜操作的适应症
鼻内镜检查主要适用于:①疑为鼻炎、鼻窦炎或鼻中隔偏曲不能明确阻塞部位或分泌物来源;②原因不明、部位不详的鼻出血;③不明原因的嗅觉障碍;④鼻腔、鼻咽部新生物或可疑病灶者镜下探明原发部位、浸润范围并进行活检;⑤鼻腔异物镜下探取;⑥寻找脑脊液鼻漏部位;⑦配合鼻腔鼻窦手术及观察术前、术后改变,鼻内镜术后复查;⑧任何其他检查如X线、CT等发现有鼻腔异常者。
鼻内镜手术主要适应症:①慢性鼻窦炎及鼻息肉;②如鼻中隔偏曲、鼻甲肥厚等鼻腔解剖结构异常;③鼻咽、鼻窦等鼻腔内的良恶性肿瘤;④鼻腔邻近结构和颅底部位的病变:如外伤性视神经管骨折、脑脊液鼻漏、脑膜脑膨出、垂体瘤等。
三、鼻内镜设备
包括内镜照明系统(冷光源主机、导光纤维)、内镜电视摄像系统(监视器、摄像头、信号转换器)、动力设备(切割吸引设备、高速磨钻)、镜头(0°、30°、70°等多种视角镜)、配套器械(枪状镊、活检钳、息肉钳、咬切钳、剥离子、筛蝶窦刮匙等)及单、双极多功能高频电刀等。
四、鼻内镜操作流程
1)由于鼻腔解剖结构复杂,且个体差异大,因此,术前要充分了解鼻内镜下正常状态的解剖形态和标志;
2)将鼻内镜置入鼻腔时,前端镜片上可能形成气雾而影响观察,因此,应嘱患者用口呼吸,并对鼻内镜前端适当加温或使用专用防雾剂;
3)麻醉:取仰卧位,操作前先用1%麻黄碱生理盐水棉片收缩鼻粘膜,再以1%丁卡因行粘膜表面麻醉;
4)持镜手法:目前,鼻内镜的型号较多,持镜的手法亦不统一,总体的原则是方便操作,一般多用左手持镜,右手轻扶镜体前端协助调整鼻内镜方向、角度和深度,在进行手术或相应的处置时,用右手操作器械,并通过监视器屏幕观察。
5)操作顺序:鼻内镜自前鼻孔进入鼻腔,首选检查下鼻甲前端,沿鼻底向后和自下而上,观察鼻腔内各鼻道(包括嗅裂)、鼻咽部,注意鼻腔粘膜色泽和形态,是否有新生物及其形态特征、分泌物定性及其颜色和性状以及具有病因学作用的解剖变异等。如有分泌物,则必须用吸引器吸净分泌物,后探查分泌物的来源。如进行鼻内镜手术,则根据病情进行相应操作。
6)鼻内镜器械消毒:气体灭菌法是鼻内镜消毒最为理想的方法,适用于术前较长时间的消毒。对于门诊检查,可先用自来水反复冲洗,再以7:4的氯已定乙醇(氯已定浓度为1:2000,乙醇浓度为75%),浸泡30分钟,即可达到比较好的除菌效果。
五、鼻内镜操作并发症
常规鼻内镜检查较少有并发症的出现,但因为鼻腔鼻窦邻近前颅底和眼眶,与管段神经和颈内动脉毗邻,因此鼻内镜手术虽具有诸多优势,但也无法完全规避并发症的出现,常见的并发症主要分为鼻内并发症、眶内并发症和颅内并发症三大类。
1)鼻内并发症:鼻出血、鼻腔粘连、鼻中隔穿孔等;
2)眶内并发症:眶周瘀血、眶周气肿、眶内血肿、眶内感染、眶内炎性假瘤、内直肌损伤、鼻泪管损伤、失明等;
3)颅内并发症:脑脊液鼻漏、脑膜炎、脑脓肿、颅内出血、颈内动脉或海绵窦损伤大出血等。
减少并发症的关键在于操作者对鼻、鼻窦及颅脑解剖结构的掌握,内镜下操作的熟练掌握,以及对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的判断和处理都至关重要。
六、鼻内镜操作技术未来发展
鼻内镜操作近年来已经成为鼻科检查及手术治疗的主导趋势,且这种趋势还会继续延续下去,我国鼻内镜操作技术也已日趋成熟,未来将在鼻内镜术后鼻腔功能恢复,与肿瘤科、神经外科等多学科合作以及鼻内镜外科技术延伸等方面取得更大的发展。
最后,以上推荐仅供参考,如果大家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欢迎咨询史绍鹏医生,也请点击关注,为您和家人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