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常识问答

2017年09月01日 12730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什么是中风


中风是指因各种脑血管病变而导致脑功能缺损的一组疾病。绝大多数呈急性起病,称急性脑血管病,亦称卒中或中风(stroke),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临床上所说的中风包括脑梗塞(脑血栓、脑栓塞)、脑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中最常见的是脑梗塞和脑出血。因此中风不是一种病,实际上中风是一类疾病,它是对急性脑血管病的统称或俗称。我国现有脑血管病人700万,这些病人中有3/4留下不同程度的残疾,同时在5年内有1/3患者复发。     

 

二 中风有哪些危险因素?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心脏病、中风史、吸烟、酗酒及肥胖等。


三 脑梗塞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病之一,那脑梗塞发生的原因和诱因是什么?


原因有3方面

  

1、脑血管内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使得血管狭窄,表现粗糙不平,而后斑块破裂出血,激活体内的血液凝固系统形成血栓,这是最主要的原因。

  

2、血流动力学改变:血压下降使血流速度缓慢血液中的固体成份易于沉积在血管壁形成血栓。

  

3、血液粘稠度改变:脂质过多、脱水、纤维蛋白原增多使血液粘稠,血小板容易聚集而促进脑梗塞形成。

 

诱因

  

1、促使动脉粥样硬化加重的因素 吸烟酗酒、摄入高脂高糖饮食、缺乏体育运动等均易加重动脉粥样硬化,促进血栓形成。

  

2、促使血粘度增加的因素 摄入脂质过多;汗出过多、严重腹泻等造成脱水;饮水不足;缺乏运动;服用凝血止血药物等均易造成血粘度增加,促进血栓形成。

 

四 脑梗塞有无先兆症状?有哪些呢?

  

脑梗塞病起病急聚,很多病人第二天早起,肢体无力有所加重,很多病人在发病前1—2天或前几个小时,都有一些早期信号,医学上称为“中风先兆”。这时如能及时识别,并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多能使病人转危为安,防止脑血管病的发生。


先兆症状有以下几点:

    

a.突然口眼歪斜,口角流涎,说话不清,吐字困难,失语或语不达意,吞咽困难,一侧肢体乏力或活动不灵活,走路不稳或突然跌倒。这是由于脑血管供血不足,运动神经功能障碍所引起的。

    

b.面、舌、唇或肢体麻木,也有的表现眼前发朦或一时看不清东西,耳鸣或听力改变。这是由于脑血管供血不足而影响到脑的感觉功能的缘故。

    

c.意识障碍,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老想睡觉或整日昏昏沉沉。性格也一反常态,突然变的沉默寡言,表情淡漠,行走迟缓或多语易躁,也有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这也和脑缺血有关。


d.一过性肢体无力,一过性黑朦,言语不清,频频打哈欠,突然对近来发生的事情全部遗忘。

 

五、中风患者发病后家属要如何应对?

  

发现中风患者后,要沉着冷静,将患者放平,仰卧位,不要枕枕头,头偏向一侧,避免口腔内的分泌物呛咳误吸到肺部造成患者窒息(体位)。另外,切忌给患者服用药物,因为中风大致可分为出血型和梗塞型两种,在没有确诊以前,绝对不能随意用药,否则会加重病情。家属应该首先拨打“120”急救电话,并简单叙述病情,让急救医生做好抢救的物质和心理准备。整个转运过程中,家属最好尊重急救医师的建议。

  

选择医院时,应选择有中风治疗资质及有经验的医院。对中风患者来说,时间就是大脑,越早治疗对将来的恢复越有利。为中风患者在超早期提供及时、规范、有效的治疗,成为中风救治的关键环节。尤其对脑梗塞患者,超早期溶栓治疗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而医院有无必要的溶栓条件及经验(如能够进行必要的影像检查、有专门的中风团队、具备重症监护设施等),将直接影响治疗的效果。


六、脑梗塞有何特殊治疗方法?


早期溶栓可拯救偏瘫肢体  脑中风现代治疗的关键理念是进行超早期干预。脑中风主要为缺血性脑中风(即脑梗塞)。国际上近十年来的大规模临床试验证实:超早期(3小时内)使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进行溶栓治疗,可以取得显著疗效。这种药物可以溶解血栓,挽救偏瘫的肢体。但是,即使在医疗设施先进、急诊体系发达、居民健康教育水平很高的美国,能够超早期得到溶栓治疗的脑梗塞患者也不到10%。在我国,由于多种因素的阻碍,tPA溶栓率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还不到1%,在其他地方更是凤毛麟角了。导致患者不能及时获得溶栓治疗的原因,主要是患者对脑中风急性救治的认识不足,导致院前耽搁时间过长,错过了超早期治疗的时机。因此我们常说,时间就是生命,就是大脑,就是金钱。


七、在救治脑中风环节上存在哪些不利因素?

   

在我国许多大城市,脑中风在疾病死亡原因中排第一位,而存活的脑中风患者又有近半数遗留有偏瘫、失语等神经功能残疾。这给患者及其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精神负担,成为名副其实的威胁人们健康的“第一杀手”。另一方面,我国现阶段脑中风的治疗还远未达到令人满意的水平。从医疗角度讲,具有可操作性的规范化治疗指南尚未普及;从患者角度讲,关于脑中风的医学科普知识和理念还没有深入人心。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加大宣传的力度。中风知识贫乏: 我们接触过许多因为没有及时就医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的缺血性脑中风患者,他们在接受健康教育后对自己起初中风知识贫乏后悔不迭:没有重视轻度的一侧肢体无力、麻木,一过性的说话不清,短暂的视物成双等等。有的患者错误地认为,出现这些症状后卧床休息一下就好了。殊不知缺血性脑中风在睡眠中的发病率相当高,休息反而会掩盖症状的发展变化。还有一些患者盲目地把脑中风的表现认为是心脏病和高血压,在没有医嘱的情况下自行服用速效救心丸和降压药,结果不但使病情加重,还浪费了宝贵的就诊时间。因此,我们一定要建立一个科学的现代中风理念:脑中风是个急症,需要尽早到医院处理。记住:“失去时间,就是失去大脑!”


八、定期输液能不能防止脑梗塞?

    

曾经碰到一位职员40多岁患了脑血管病,听人说每年输两次液可以预防脑梗塞,便通过关系坚持去一家小医院输液,想不到却引起了肾功能衰竭。医生认为:“这是输液反应造成的。 不少病人也会主动提出要求,就连在公园里晨练的老太太也会说:“输液好啊,有病治病,无病防病。”输液就真的那么灵?回答却是否定的:“输液不可能预防脑梗塞。”

    

脑血管病是由脑血管病变所致的一种神经疾病,也叫做脑中风,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主要症状是突然发生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出现偏瘫、失语、视觉缺损以及神志障碍等。  

    

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很复杂,仅危险因素就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高血脂、肥胖、吸烟、红细胞压积增高等20多种,只有有针对性地、坚持不懈地治疗这些危险因素,才能更好地控制脑中风的发生。以学术界公认的脑中风的最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来说,它可使血管狭窄、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栓塞或造成出血。无论是收缩压或舒张压的升高,对脑中风的危险都是呈直线上升的关系:收缩压大于150mmHg者,脑中风的相对危险即增加28.8倍;舒张压大于90mmHg者,危险增加19倍;临界高血压者脑中风的危险是正常者的8.7倍。降血压是一个长期的治疗过程,而输液根本降不了血压。同时,对心脏病和糖尿病应进行针对性治疗,而短期输液既不能治疗心脏病,又不能控制糖尿病,因而也就无从说到疗效。

一种医疗方法必须经过严格的科学研究,才能用于临床。每年两次输液用于预防血栓形成是否有效,只有在做过中风后定期输液与中风后不输液的长期对照试验后,再根据临床统计结果下结论,但遗憾的是时至今日还没有人做过这方面的比较。但可以肯定的是,现有的科学根据说明,输液的药效只能维持很短的时间  输液还会带来过敏反应问题,像休克、心衰、肾衰等,严重的还会危及生命。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