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到了,你的免疫力还好吗?
2021年10月27日 7946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秋天一眨眼就来到了我们中间,最近,门诊的带状疱疹病人明显增多,看来天气变化,大家的免疫力也受到了一些冲击。
带状疱疹(VZV)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感染性皮肤病,发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VZV属于人类疱疹病毒3型,是一种DNA病毒。VZV可经飞沫和(或)接触传播,原发感染主要引起水痘。高龄、细胞免疫缺陷、遗传易感性、机械性创伤、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肾脏病、发热、高血压等)、近期精神压力大、劳累等是常见诱因。典型临床表现:发疹前有轻度乏力、低热、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患处皮肤自觉灼热感或神经痛,触之有明显的痛觉敏感,也可无前驱症状即发疹。皮损沿某一周围神经区域呈带状排列,多发生在身体的一侧。病程一般2 ~ 3周,老年人为3 ~ 4周。神经痛为主要症状,多为阵发性,也可为持续性。老年、体弱患者疼痛较为剧烈。对于分布广泛甚至播散性、出血性或坏疽性等严重皮损、病程较长且愈合较差、反复发作的患者,需要进行抗HIV抗体或肿瘤等相关筛查,以明确可能合并的基础疾病。
图片
带状疱疹为什么会伴随疼痛??
带状疱疹通常有自限性,但部分患者,尤其是老年人、免疫力低下者易并发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或出现其他严重合并症。目前复杂性带状疱疹及PHN的临床防治问题仍较为棘手。神经痛主要与神经系统受损有关,其发生发展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疼痛相关基因表达变化是疼痛发生的根本原因,而表观遗传修饰则是调控基因表达的重要因素。常见的表观遗传修饰有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非编码RNA调控等。DNA甲基化修饰可调控疼痛相关基因的表达,与疼痛发生发展密切相关。GCH1基因是近年来发现的与神经病理性疼痛关系较为密切的基因,参与调控机体多个系统的生理和病理过程。杨肖肖等以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初步探讨全基因组以及GCH1基因甲基化修饰是否与带状疱疹神经痛发生相关。结论是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组全基因组及GCH1基因甲基化水平降低。
图片
所以,如何预防PHN呢?
答案一定是,规范性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应尽早开始,皮疹出现72h内,建议系统应用抗病毒药物。一般抗病毒疗程为7 d。对于特殊人群的治疗,儿童、妇女、肾功能障碍者需谨慎用药及密切关注。如,对伴有肾功能损害的带状疱疹患者,抗病毒药物可选择口服溴夫定。对妊娠期带状疱疹患者在缺乏并发症风险的情况下,不建议使用抗病毒药物,在出现可能复杂病情的风险因素情况下,建议使用阿昔洛韦;儿童带状疱疹多发于存在免疫功能异常的人群,如无并发症的风险,儿童带状疱疹不建议使用抗病毒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