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小伙屁股上的痘痘反复“爆浆”!藏毛窦早手术早治愈

2020年08月21日 9596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18岁小伙小张因为自己的屁股后面突然出现反复疼痛并溢脓、溢血症状而十分苦恼。2年前,他曾到过上海某三甲医院就诊,诊断为“骶尾部藏毛窦伴感染”,当时医生给他进行了骶尾部藏毛窦局部切除术,术后小张臀部仍间断性流脓并伴有疼痛不适等症状,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了很大困扰。

 

小张带着疑惑再次来到给他做手术的医生那里,考虑到患者情况较复杂,医生介绍小张至我院胃肠肛肠外科傅传刚教授门诊:“ 你去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胃肠肛肠外科傅传刚教授那里看看吧,他是这方面的专家,经验更丰富!” 

 

小张随着家人一起来东方医院。他来到傅传刚教授门诊说:“傅教授,2年前在其他医院做了藏毛窦手术,我这屁股后面出现流脓、溢血症状,您能不能帮忙看看是为什么呀?” 傅传刚教授安抚道:“ 别急,我来给你检查检查!”


 

原手术复发病灶

 

傅传刚教授随后查体显示小张骶尾部有陈旧性手术瘢痕,可见窦口,挤压流脓。仔细检查后对小张说:“ 你这个病需要住院手术,但不能单纯的局部切除。藏毛窦,是一种在骶尾部臀间裂的软组织内发生的一种慢性窦道或囊肿,手术完整的切除囊肿才行,如果切除不彻底,不够深就很容易复发。”


小张的术前MRI显示折刀位骶正中有陈旧性手术瘢痕,有窦口,局部皮肤红肿,触痛明显,有少量脓性分泌物。肛诊没有异常。

 

术前MRI

术前病例讨论

 

 傅传刚教授与肛门部良性疾病专家邓业巍教授等一起进行术前病例讨论,傅传刚教授看了病例资料后分析称:“患者二次手术难度比较大,因为患者肥胖,毛发浓密,长期臀部摩擦挤压,毛发刺入到臀沟,反复刺激并发感染。第一次藏毛窦手术局部小菱形切除的范围不足。藏毛窦手术皮瓣转移术一般是右侧转移,但是患者右侧已有陈旧性手术瘢痕,且患者属疤痕体质,强行缝合张力预计很大,术后皮瓣坏死风险高。建议改为左边转移皮瓣,但术中必须注意切除至骶前筋膜,皮下游离充分。”

 

 

改左边皮瓣转移标记

 


藏毛窦切除+Limberg皮瓣转移术

(术者:邓业巍教授)

 

按术前讨论计划,手术由邓业巍教授主刀,术中发现:骶尾部可见皮肤多处疤痕,质硬,骶尾部中线皮肤陈旧性手术疤痕尤其明显,2处针尖样小凹陷,直径约0.1cm。骶尾部有多处陈旧感染病灶。手术为腰麻手术,患者取折刀位,常规消毒铺巾。麻醉满意后,在肿块外缘作一边长8cm,锐角为60度,钝角120度的梭形切口,逐层切开,直至骶骨筋膜前将组织(包括感染灶)完整切除病灶。

 

手术标本

 

然后以菱形下右方的菱形边为公共边,在切口右侧再做一全等菱形,保留一边,切开另两侧菱形边,将皮瓣游离,为减少吻合张力将部分皮下组织及骶骨筋膜游离2cm左右,并填充至病变处,稀碘伏及双氧水冲洗伤口,左右骶前各放置负压引流管一根另切口引流出,妥善止血,逐层关闭切口。


 

1.菱形切开2.取出标本3.皮瓣游离

4.置入引流5.关闭切口6.缝合

 

术后,小张病灶消除,逐渐康复,傅传刚教授查房时说:“ 通过这样的根治性手术,以后复发的可能性很低。患者要保持个人卫生,经常清理骶尾部的毛发,避免长期久坐,清淡饮食。”


 

傅传刚教授为患者检查伤口

 

 

术后转移皮瓣切口愈合良好

 

 

 


什么是藏毛窦

藏毛窦(Pilonidalsinus),又称藏毛囊肿、藏毛疾病,是在骶尾部臀间裂的软组织内发生的一种慢性窦道或囊肿,因内藏毛发,故得名。

 

 

 

藏毛窦的发生年龄与病因

多在青春期后20~30岁发生,因毛发脂腺活动增加,易出现症状。病因上目前认为与先天发育畸形导致皮肤的包涵物和后天毛发长入皮肤或皮下组织使囊肿感染形成窦道有关。

 

藏毛窦的症状

藏毛窦、藏毛囊肿如果没有继发感染,无症状,只有骶尾部的突出,有的感觉骶尾部疼痛或肿胀,通常首发症状是在骶尾部发生急性脓肿,局部有红、肿、热、痛等急性炎症特点。多自动破溃或者经外科手术引流后,炎症消退。反复发作后,形成窦道或者是瘘管。藏毛窦静止期在骶尾部中线皮肤处可见不规则小孔,直径约1mm~1cm。周围皮肤红肿变硬,常有瘢痕,有的可见毛发。探针探查可探入3~4mm,有的可探入10cm,挤压时可排出稀淡臭液体。急性发作期有急性炎症表现,有触痛和红肿,排出较多脓性分泌物,有时发生脓肿和蜂窝组织炎。

根据以上特点可作出诊断,但应与疖、肛瘘和肉芽肿鉴别。

 


藏毛窦的治疗方法

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有下列几种: 

1.切除一期缝合 

2.切除部分缝合 

3.切除伤口开放二期缝合 

4.切除伤口开放 

5.袋形缝合术

6.Limberg皮瓣转移

7.Bascomll手术


 

如何预防藏毛窦

1.注意清洁,保持局部卫生; 

2.避免长期久坐; 

3.清淡饮食,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适当运动,控制体重; 

4.穿衣舒适宽松,避免局部潮湿,皮肤破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