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联合治疗帕金森氏病(下篇)——中医治疗
2016年03月20日 5066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一、定义
祖国医学中无帕金森病名的记载,根据其症状属于中医学的“颤病”和“拘病”或“颤拘病”范畴,以静止性震颤为主者可拟诊为中医“颤病”;以肌肉紧张拘痉,行动迟缓为主者可拟诊为中医“拘病”;二者皆明显者可拟诊为中医“颤拘病”。
二、沿革
1、《素问·至真要大论》日:“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其“掉”字,即含震颤之义。
2、《素问·脉要精微论》有“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之论,
3、《素问·五常政大论》又有“其病摇动”、“掉眩巅疾”、“掉振鼓栗”等描述,阐述了本病以肢体摇动为其主要症状,属风象,与肝、肾有关,为后世对颤证的认识奠定了基础。
4、王肯堂《证治准绳·颤振》进而指出:“此病壮年鲜有,中年以后乃有之,老年尤多。夫老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夫老年阴血不足,少水不能制盛火,极为难治”,“病之轻者,或可用补金平木、清痰调气之法,在人自斟酌之。中风手足弹拽,星附散、独活散、金牙酒,无热者宜之;摧肝丸,镇火平肝,消痰定颤,有热者宜之;气虚而振,参术汤补之;心虚而振,补心丸养之;夹痰,导痰汤加竹沥;老人战振,宜定振丸。”中肯地论述了本病的发病特点、预后和治疗。
5、迨至清代,张璐《张氏医通·颤振》在系统总结了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I临床实践,对颤证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及其预后有了较全面的阐述,认为本病多因风、火、痰、瘀、虚所致,并载列相应的治疗方药十余首,使本病的理法方药认识日趋充实。
三、病因病机
脑为髓海,元神之府,神机之源,精灵之处,主宰机体一切生理功能。而与肝藏魂、脾藏意、肺藏魄、肾藏志、心藏神,在生理上形成上下相召,一气为用。所谓用者,魂主升、主知觉,魄主降、主运动,为神机传出传入之使,意为思维之灵,情志变化为源,为脑髓之用,志是专一统调生理活动,为脑之功,神是脑的一切功能之灵。此即古人所谓五神是也。
因此,本病的发生,其因有五:
1、一是肾精不足,肾精亏耗。精亏而髓少,不能上荣誉脑。脑髓失养,血脉不利,神失所养,不能主持于下而成颤振之患。也有由于肾水不足,木少滋荣,或过伤于肝,导致肝气不畅,阳气内郁,郁久化热,热极生风,风淫末疾,颤振而生者,即“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之义。
2、二是七情所伤。“七情则七神主之,凡应事太烦,则伤神”;神伤则精损、气耗,脑髓失养;气亏则神动摇,上不能制约下,下不能应上,而经络失养,筋肉失主,则颤振乃成。
3、三是饥劳伤气。气之源头在乎脾,脾伤则中气不运,谷气下行,精血不生,致使气虚血少,不能荣养四末,筋脉失养则生疾,此即经所谓脾主四末也。
4、四是心血不足或心气虚衰。血少则阴亏,阴亏则阳亢,阳亢则波及于肝。肝阳炽而化火,上冲于头,散于四末,则震掉而成。此谓一水不能胜二火,君火动一寸,相火动一尺是也。心气虚者,心火不宣,则阴气独盛,而心阳受扰亦可为颤。
5、五是痰饮为患。多由肺、脾、肾不足。肺不能治节水津、通调水道,津蓄而为痰为饮,脾虚不能运湿,湿停液聚而为痰饮,肾不能制水,泛为痰饮。痰盛则经络受阻,经气不通,致使魂升魄降阻滞,上不能治下,筋脉失主而颤动乃生。
四、辨证要点
1、颤证首先要辨清标本虚实。肝肾阴虚、气血不足为病之本,属虚;风、火、痰、瘀等病理因素多为病之标,属实。
2、一般震颤较剧,肢体僵硬,烦躁不宁,胸闷体胖,遇郁怒而发者,多为实证;颤抖无力,缠绵难愈,腰膝酸软,体瘦眩晕,遇烦劳而加重者,多为虚证。但病久常标本虚实夹杂,临证需仔细辨别其主次偏重。
小结:本病总属本虚标实。初期多以肝肾精血亏虚或阴虚风动为主要表现,随着病程延长,本虚之象逐渐加重,渐则血损及气,久则阴损及阳,中晚期病情严重,多为气血两虚或阴阳两虚为主,又久病入络,故久病多蒹夹血瘀。
五、治疗原则
1、本病的初期,本虚之象并不明显,常见风火相煽、痰热壅阻之标实证,治疗当以清热、化痰、熄风为主;
2、病程较长,年老体弱,其肝肾亏虚、气血不足等本虚之象逐渐突出,治疗当滋补肝肾,益气养血,调补阴阳为主,兼以熄风通络。
3、由于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多在本虚的基础上导致标实,因此治疗更应重视补益肝肾,治病求本。
六、证治分类
1、风阳内动证
主证:肢体颤动粗大,程度较重,不能自制,眩晕耳鸣,面赤烦躁,易激动,心情紧张时颤动加重,伴有肢体麻木,口苦而干,语言迟缓不清,流涎,尿赤,大便干。舌质红,苔黄,脉弦。
代表方:天麻钩藤饮合镇肝熄风汤加减。
常用药天麻、钩藤、石决明、代赭石、生龙骨、生牡蛎镇肝熄风止颤;生地黄、白芍、玄参、龟板、天门冬育阴清热,潜阳熄风;怀牛膝、杜仲、桑寄生滋补肝肾;黄芩、山栀清热泻火;夜交藤、茯神宁心安神。
2、痰热风动证
主证:头摇不止,肢麻震颤,重则手不能持物,头晕目眩,胸脘痞闷,口苦口黏,甚则口吐痰涎。舌体胖大,有齿痕,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代表方:导痰汤合羚角钩藤汤加减。
常用药半夏、胆南星、竹茹、川贝母、黄芩清热化痰;羚羊角、桑叶、钩藤、菊花平肝熄风止颤;生地、生白芍、甘草育阴清热,缓急止颤;橘红、茯苓、枳实健脾理气。
3、气血亏虚证
主证:头摇肢颤,面色咣白,表情淡漠,神疲乏力,动则气短,心悸健忘,眩晕,纳呆。舌体胖大,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滑,脉沉濡无力或沉细弱。
代表方:人参养荣汤加减。
常用药熟地、当归、白芍、人参、白术、黄芪、茯苓、炙甘草健脾益气养血;肉桂助阳,鼓舞气血生长;天麻、钩藤、珍珠母平肝熄风止颤;五味子、远志养心安神。
4、髓海不足证
主证:头摇肢颤,持物不稳,腰膝酸软,失眠心烦,头晕,耳鸣,善忘,老年患者常兼有神呆、痴傻。舌质红,舌苔薄白,或红绛无苔,脉象细数。
代表方:龟鹿二仙膏合大定风珠加减。
常用药龟板、鳖甲、生牡蛎、钩藤、鸡子黄、阿胶育阴潜阳,平肝熄风;枸杞子、鹿角、熟地、生地、白芍、麦冬、麻仁补益肝肾,滋阴养血润燥;人参、山药、茯苓健脾益气,化生气血;五味子、甘草酸甘化阴以安神。
5、阳气虚衰证
主证:头摇肢颤,筋脉拘挛,畏寒肢冷,四肢麻木,心悸懒言,动则气短,自汗,小便清长或自遗,大便溏。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迟无力。
代表方:地黄饮子加减。
常用药附子、肉桂、巴戟天补。肾温阳;山萸肉、熟地黄补肾填精;党参、白术、茯苓、生姜补气健脾,祛痰除湿;白芍、甘草缓急止颤。
七、帕金森氏病的针灸治疗
1、体针常用穴位为四神聪、风池、曲池、合谷、阳陵泉、太冲、太溪等,可随证加减穴位,留针时间约30~50分钟,疗程以10~15天为佳。
2、头皮针多以舞蹈震颤控制区为主要的刺激区域,根据症状可配合运动区、感觉区及其他头部经穴。本病的疗程较长,应避免穴位疲劳,必要时可以考虑2组处方交替使用。
3、因本病较为顽固,临床上常使用电针,常用频率为100~180次/分不等,以连续波为主,有时可选择疏密波。
---------------------------------------------------------------------------------------------
钱士明教授临床心得:
钱士明教授结合西医对帕金森氏病的研究以及临证治疗帕金森氏病的经验,认为帕金森氏病多见于中老年患者,《黄帝内经》有云:”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男子······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此时人体的肝肾开始亏虚,加上现代社会人们工作压力大,饮食作息不规律,加重的肝肾精气的耗损,肝肾不足则易生风,虚风内动故而可见身体的不自主震颤,此时因以补益肝肾为主,钱教授多喜用生熟地、山茱萸、枸杞子、何首乌、紫河车、阿胶等滋补肝肾之品,尤其喜用阿胶、鳖甲、紫河车等血肉有情制品,钱教授结合帕金森氏病脑内多巴胺缺乏这一关键点,认为中药中的血肉有情制品不仅能滋养肝肾、补肾益髓,还能改善营养大脑,充养脑髓。高年患者又多见大便不畅、口干舌燥等阴虚之候,钱教授每每加入肉苁蓉、锁阳等温阳通便之品,寓“善补阴者必阳中求阴”之意,又喜用玉竹、麦冬、石斛等滋养肺阴,取金水相生法。
又有患者脾胃虚损,痰湿为患,仍嗜食肥甘油腻,故而可见肝肾阴虚又兼痰湿内扰,痰湿瘀久化热之象,钱教授仿二陈汤之意,于补益肝肾之品中加入法半夏、陈皮、茯苓、薏苡仁、枳壳等健脾化湿理气之品,稍加柴胡、黄连、茵陈等清热疏肝利胆药,调畅中焦气机一般不直接或者少量选用使用党参、黄芪等补气之品,恐补气之品助长痰湿,不利于清化,待痰湿化解,方才加入。
又有久病入络,久病必瘀,患者常合并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等一系列疾病,钱教授认为,此时患者虽兼见多种疾病,然仍不离肝肾亏损、气滞血瘀之候,治疗时常加入赤白芍、丹参、川芎、郁金、桃仁、红花、三七粉等活血化瘀之品,而慎用蜈蚣、全蝎等通络之物,以免引起患者过敏反应,应用时也加入中药中的抗过敏药物如五味子、乌梅等,钱教授一向提倡药物安全性,在现代滥用虫类药、有毒药的情况下还是值得医者谨慎。
帕金森氏病后期,多见阴阳两虚,患者常服用多种治疗帕金森氏病药物,但仍不能很好控制症状,并且西药的副作用较多,钱教授此时在控制帕金森氏病症状的前提下,适当兼顾治疗患者服用药物后的副作用,喜用地黄饮子加减治疗,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西药的量,以期尽量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钱教授认为帕金森氏病目前仍然没有有效的药物加以控制,现在的常用药如美多巴、森福罗、司来吉兰等虽能暂时控制症状,但是随之使用药物时间的延长药效逐渐降低,不得不靠加量或者增加药物来控制,而此时西药的副作用又逐渐加重,患者每每出现身体不自主抖动稍有改善然而却面临严重的幻觉、便秘、胸闷等不适症状,有些甚至会出现肺纤维化,造成更严重的后果。钱教授经过几十年对帕金森氏病的研究与治疗,尤其是结合近几年对帕金森氏病患者的治疗效果的观察研究,认为中药在帕金森氏病的治疗中有独特疗效,同时能缓解西药的副作用,为减少西药的使用量提供了可能。